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进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我国社会结构不同方面的人文因素作为出发点,初步探索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为积极构建城镇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相关农村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国家的注意,而且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变得相当的严峻,在城镇化建设进程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对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当前此种模式已经在国内很多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能源消耗,妥善处理好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以A市为例,指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生态环境治理意识及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未能从长期效益角度来规划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提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意识,采取多样化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健全相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步伐正在加快进行。但随之也产生许多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生态环境问题,正确认识这些生态问题,对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沈阳郊区(县)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和破坏情况,并依椐沈阳地区农村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应采取“上保中控下开发”的方针,即确保上游东部丘陵山区有足够清洁的水源,控制中心城市—沈阳市区工业发展规模和城市人口,有计划地改造开发郊区(县)生态农村,以及相应的宏观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依据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构建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结构模式,并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表征值;运用变异系数耦合模型、热点分析工具及协同进化模型探查安徽省各市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度时空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1)皖江城市带各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及其年均增长率较高。皖南池州、黄山、宣城及皖西六安生态环境水平增长速度较快。城镇化水平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热点区域集中在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2)皖北及皖中部分城市耦合发展度较低;而皖江城市带耦合发展度较高。各市耦合发展度逐年递增速度滁州、池州最快;皖北城市普遍较低。合肥、马鞍山、铜陵一直保持显著热点区域。皖江城市带均达到较高等级;其他城市目前均已进入中等等级。(3)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增殖系数整体以正值为主,表征各市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优化阶段。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竞合关系主体关系矩阵以双赢为主,表明二者协同共进特征确切。  相似文献   

9.
从时空过程耦合、形态与动力共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响应机理与调控模式。首先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概念,构建了响应强度模型与机理模型,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类型及动力机制,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对策。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劳动力转移规模与比重不断增大,其阶段性、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非农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差异和期望收入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形态类型可以划分为大城市核心地域、外围承接地域、边缘发展地域和传统农业及特区地域4种。  相似文献   

10.
农村是农民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基地。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农民的健康生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长久稳定。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指出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呈现出点、面污染共存;生活、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大幅向农村转移的特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加强湖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寻访调查,信息收集、文献查阅等形式对南充市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阐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包括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总结了南充市生态环境保护已取得的工作进展.为此,从环保意识、资金、规划、产业、政策与法制、科技等方面提出了南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苏南河网地区呈现城镇化迅速发展和人口快速集中的趋势,对该地区的面源污染负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径流污染。本文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径流污染的形成和变化特点,探讨了各种径流污染的防治对策,通过对径流污染的研究,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径流污染控制问题提供科学指导,使城镇化建设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发展大趋势。传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不适用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也不适应我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要求。基于此,有关人员要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一定的认识,把握两者的关联性,结合早期城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合适的解决策略,进而保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果。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学角度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人口再分布和社会组织制度体系转型过程。我国快速城镇化大幅度地改变了社会系统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资源环境影响,需要从其复合性、过程性、双向性、阶段性和社会性等方面予以理解和把握。迈向绿色城镇化需要加速推进制度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制度体系转型。  相似文献   

16.
毛战坡 《环境保护》2014,(15):25-29
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水资源作为支撑城镇化发展的基础资源,已经成为部分区域城镇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农村城镇化改变降雨—径流—蒸发水资源循环模式,影响水资源循环特征,造成水资源涵养能力不足、生态基流难以保障等,而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暴雨径流等严重影响河流水质,迫切需要研究基于量水而行、因水制宜需求的新型农村水资源保护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农村城镇水资源保护中的不足,建议强化农村城镇化中的规划水资源论证地位,完善水资源全过程管理,以区域水资源整体作为农村城镇水资源保护的着力点,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农村水资源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因此,农村城镇化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农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传统的农村城镇化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做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A模式”,主要特征为城市低密度蔓延、全民机动化、资源大量消耗、一次性产品泛滥、过度消费等,总结经验教训,对比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称为“ B模式”,主要特点是起步晚、水平较低、速度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指出中国继续以“B模式”的城镇化发展将不可持续,不再适应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探索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的“C模式”,即是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原则,走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地说也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遵循生态发展的规律,就能够促进生态和谐,实现双赢;另一方面,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和谐就会遭到破坏。本文就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广大农村幼儿难入园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全面调查、明晰需求,整体布局、合理规划,是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幼儿园建设的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