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从政府干预、村民自治和善治的角度探讨农村垃圾分类的治理逻辑,以善治逻辑为切入点,探索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善治的途径:以社会资本为基石,以多元主体为关键,以责任性为重点,以法律规范为保障,构建政府引领—基层党组织带动—村民参与—基层社会组织配合-市场协同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的善态治理.  相似文献   

2.
<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要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重点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四川省苍溪县围绕"三清两改  相似文献   

3.
打好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思路创新与转型是关键。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和显著"弱项"。本文在分析"十四五"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高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核心,以解决农民群众身边最紧迫、最直接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聚焦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三大重点领域,统筹城乡污染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建立多元共治体系,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打好升级版的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思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绿叶》2018,(7)
正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既是国务院确定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之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加快解决农业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7月23日,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未来,国家将实施"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即保护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减少化  相似文献   

5.
申端锋 《绿叶》2014,(8):29-34
不管是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意愿来讲,还是从基层政府的实践来看,乡村建设背后的关怀全都是国家的治理目标,其评估标准是政府治理绩效,在某种意义上与农民无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确定这样一种理念,即一切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农民福利,提升农民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呈现出制度软、规范弱以至广大基层监管缺乏、意识浅薄、垃圾混投的困境。为优化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模式,在实践调研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二重相应"的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在成本-收益博弈的考量下,肯定监管机制非固化地设定,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立足点,创新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完成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农业废水面源污染现状来看,畜禽养殖业排污在农业源中占绝对优势,且全国仍有90%以上的分散养殖畜禽未得到综合整治,整治力度亟需进一步加强;农业废气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秸秆焚烧,已成为重污染天气的帮凶之一,近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所提升但仍存在秸秆焚烧现象。"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部的新职能,新职能带来新挑战:由于农业源具有分布分散、受地域等因素影响较大、治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等特点,以工业污染治理为核心的环境管理体系"难以作为";另一方面,基层监管工作缺少数据、缺少人员,现有基层环保队伍承接新职能的能力明显不足。为此,提出应对建议:一是建立适应农业面源特点的环境管理体系,二是采取多种手段强化农业面源的环境监管,三是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农业面源治理力度,通过规范农业生产的清洁化水平,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产生量和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正缺少主体性的"新农村建设"就只能变成换一种方式的"旧农村破坏",而"美丽乡村"也只能停留于为旅游业打造的少数盆景。中国农村问题的核心特征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一起恶化并相互交织,而复合性污染在当今世界的农村中也最为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众多的污染主体和缺失的环境监管保护机构共同形成了共犯体系。如何改造破碎化而又非常低效的治理体系、接纳农民的组织化参与,已经成为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保障不足,主要表现为政策标准体系尚需完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责任仍未充分落实、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特点的环境监管机制亟待建立、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模式欠缺以及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帮扶和宣传教育任重道远。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要建立全面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体系;二是要夯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农村环保责任;三是要构建适应农村特点的环境监管体系;四是要探索便捷有效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五是要完善农村环境教育和帮扶体系。  相似文献   

10.
白洋淀淀区农民参与治理污染的现状调查表明:在目前农村环境产权缺失下,绝大部分农民从观念上具有较高的环境质量需求,但缺乏责任意识;行为上,环保举报行为仅占极小比例,治理付费意愿很低;组织上,依靠政府推动成立协会,愿意承担低会费。治理成本向政府的非公平推卸,造成农民"治理归政府,收益我享受"的自利思维。经济学分析表明: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使农民获得的效益高于其所付出的成本。为此,需要建立农民参与的保障机制,加强农民参与农村环保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11.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本文经深入研究日本《净化槽法》及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实施效果,提出健全治理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城市反哺农村促进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保障机制等对策建议,为我国现阶段规范和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公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缺乏制度性保障,参与治理动力不足.为破解这些难题,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部分农村借助于"五带头、齐参与"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了多元化的公众参与动员模式,通过有效的信息公开与回应、上下互动结合的治理监管与问责以及多元化的奖惩机制,为我国公众参与农村生...  相似文献   

13.
净土保卫战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十四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建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实施一批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重大工程,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青岛市农村黑臭水体现状,采用遥感识别、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具有规模小、封闭坑塘为主、水质超标、污染成因复杂等特点;存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完善、养殖废弃物治理不彻底、农业面源治理较薄弱、内源治理不到位、历史遗留污染未解决、基层专业力量不足等问题;建议从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与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全面实施陆源与内源综合污染防控措施、提高农村水体生态功能、建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实施水体治理。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农村黑臭水体调查及治理提供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如何对农村地区的流域水环境进行高效而低成本的治理,是当前农村资源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之一。本文以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柳青河水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典型案例,从规则型构视角剖析行动规则对"兰山模式"的作用机制。其中,边界规则打破了农村生活污水与小流域水环境资源治理的边界,企业等新行动主体的资金、技术的溢出效应提高了治理效率;身份规则改变了行动主体的参与动机,加强了多方主体间的交互作用;选择规则减少了多方治理主体的责任冲突;聚合规则弥补了农户在环境治理中的缺位。在四项行动规则的共同作用下,"兰山模式"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与小流域水环境的协同治理,是农村水环境治理的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6.
农民、农村、农业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农民占全国总人数的80%,农村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约60%,农民不富,国家就不富,农村环境不好,国家环境也好不了,农业不强大,国家产业结构就不稳定。所以说,全国人民奔小康,关键是农民奔小康。  相似文献   

17.
从中观层面提炼三个治理效能因子,即治理体系完善程度、村干部组织动员程度以及农民对环境治理的满意度.运用二元logistics考察治理效能对农民参与村庄垃圾处理意愿的影响,研究显示:治理体系完善程度与农民参与村庄垃圾处理意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政策推行效度看,组织动员程度与环境治理满意度均对农民参与村庄垃圾清理具有促进...  相似文献   

18.
加快农村垃圾治理,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前农村垃圾治理面临主体、技术和资金三重困境。湖南津市创新运用"绿色存折"制度,形成了政府主导、村民主体、企业参与的农村垃圾三维治理机制,并提出了强化参与机制、完善运营机制、创新融资机制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9.
栾胜基 《绿叶》2010,(5):68-73
既有环境管理模式运行的关键在于自上而下的宏观政令信息贯彻,对于以非点源污染为主要表征的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来说,这一模式并不适用。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于农民的基本需求,环境经营模式旨在通过激励性的政策设计,由政府购买农户环境服务,将农村环境保护内化为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自下而上的农村环境管理,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足和生态保护激励相容的“三生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四个方面的情况表明,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一是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向纵深推进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会管"、企业"不会治"的问题比较普遍,且日益突出;二是目前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特别是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技术支持力量薄弱、专业化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当地政府和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需求;三是目前的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市场尚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四是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作用看,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已成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因此,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作用是,在要求环境责任主体做什么的同时,帮助和指导他们怎么做,解决"不会管"和"不会治"的问题。现阶段,政府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一是明确职能,系统谋划,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强化相关能力建设;三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和重大规划与行动计划的配套技术方案制度;四是培育、壮大和规范生态环境技术服务市场;五是以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牵引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