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振辉 《环境教育》2008,(12):17-18
人的生存与发展须臾都不可离开环境,环境道德是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构成。公民道德建设关系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和谐,若要全面提升全民族环境道德意识与素质,必须立足本土资源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中华民族极为注重礼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杨心内容和精髓,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中应有之意,必须重视“礼”在环境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谢天 《环境教育》2002,(2):30-30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一个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水准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把“环境保护”列入社会道德领域,作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环保部门提高全民环境道德意识、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道德观念,让人们懂得: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环境是有价值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环境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3.
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公共领域里。公民美德是现代公共社会自证其善、自证其政治进步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公民美德的培育需要民主的制度环境、政治原则和精神支撑。同时,政府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媒体的责任担当,传统道德资源的汲取和学者的良知呼唤,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式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读者评刊     
正@王珂:《保护环境需要道德自觉和法治红线》—文写得好。环境法治是环境道德的保障.环境道德与环境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铺平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魏银华:《饮食的道德选择》说明,改变饮食习惯也是一种环保行为。素食一天.减少碳排放4.1公斤.相当于180  相似文献   

5.
《绿叶》2017,(4)
正环境污染的出现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归根结底根源于道德问题。文化的发展是培育道德力量的有效途径。创新宣教方式,利用多元媒体助推文化建设,凝聚公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中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为后代子孙留住金山、银山的同时也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相似文献   

6.
夏学銮 《绿叶》2011,(4):104-107
当前社会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转型,使得"义利人财"呈现于传统社会相反的排序,这既是社会精神追求的倒退,也是社会开放包容的进步。多元价值虽然道德平等,却需要构建主流价值引导社会前进。参考美国经验,回归传统才是我们未来主流价值的大方向。我们应当兼顾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善于利用传统价值,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用。  相似文献   

7.
旅游援藏是全国援藏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西藏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形成了中央支持为主导力量、对口支援省市为重要力量、社会企业参与的"一主多元"发展格局。旅游援藏发展经历了单向输血、双向互动和多方共赢三种模式,通过定量分析得出旅游援藏提高了西藏旅游目的地综合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8.
徐友渔 《绿叶》2008,(1):68-74
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诚信,这表明我们社会在基本道德上出了问题。重物质轻精神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但具体到当代中国道德和精神文化上的缺少,相比起轻中华重西方、轻传统重现代这些所谓的成因,政治价值以及制度的缺位更为重要。相比回归传统道统,更为重要更为基本的是要树立起多元的政治价值,并加强制度建设。在此过程中,中国知识分子应秉承批判精神,做普世价值和永恒价值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提出保留乡村自然教育的"纯真性"、将乡村自然教育品牌化、着力开展培训交流,为乡村赋能、搭建社会多元跨界合作平台的乡村自然教育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未来的乡村自然教育建设提供经验与启示。乡村建设的困惑和自然教育的介入乡村建设主要有城市化模式和乡土新农村模式两种,目前前者占据主导位置[1]。早期大规模农村城市化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进入转型阶段,过去发展模式固  相似文献   

10.
黄龙光 《绿叶》2013,(8):65-70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生态思想,观念,与作为行为实践的理性生态技能、经验,以及作为社群内部的生态管理组织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实践,具备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社会生态三重价值。当前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中,仅凭科学主义至上的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家园"的梦想。当今的生态文明,理应属于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和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一种道德理念也是一种生态文明,需要融入不同的领域和每个公民的行为规范,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广大企业和广大人  相似文献   

12.
政府作为提供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主体所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加,所以建立一个多元的环境保护制度建构主体,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来就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本文在对环境资源的自然与经济属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让集体成为环境保护制度建构的一个主体,以减少政府面临的环境压力,增加我国环境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论环境道德与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4环境教育2003年第2期“环境道德”的溯源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 当进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最缺乏的且最应加以培养的道德价值观是什么?”调查机构零点公司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提及率最高的道德价值硬前几位分别是有礼貌、诚实、社会责任感和尊重知识:而提及率最低的道德价值观依次是有信仰、纪律与服从、精明、忠诚、节俭、独立和想象力。针对零点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10个城市所做的这一专项调查,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的公众意识存在着强烈价值观的表象化与具体化倾向,对于个人深刻的道德自省与道德自律角度的认识量得不足,而偏向于关注社会层面  相似文献   

15.
政府作为提供环境保护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主体昕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加,昕以建立一个多元的环境保护制度建构主体,使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建设中来就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本文在对环境资源的自然与经济属性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让集体成为环境保护制度建构的一个主体,以减少政府面临的环境压力,增加我国环境保护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论环境道德     
环境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环境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的环境道德,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道德素质,对于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一、环境道德的历史起源早在人类蒙昧时代,人类和环境处于共生和谐的统一中。那时根本无环境科学可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尚未脱离动物状态,人类很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对环境行为的调控意识,并不认为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在语言和  相似文献   

17.
夏光 《绿叶》2011,(10):7-14
在中国转向绿色发展和加强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环境保护担负新的重要使命:重建社会道德,重塑中国人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信仰。如何实现环境保护的这项使命?第一,要确立环境保护在执政理念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形成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第二,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在经济领域形成"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第三,要推进环境教育创新,培育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  相似文献   

18.
孙冀红  刘经伟 《绿叶》2011,(1):69-74
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不是生态道德,它是一个领域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关于道德建设方面所构成的体系。它具有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伦理意识的全球性、伦理觉悟的深刻性、实践主体的全员性、主体实践的自觉性、主体实践的和谐性等特征,表现形式为意识形态、行为规范、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促进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建忠 《绿叶》2010,(12):92-98
食品安全责任的道德视角和监管视角在分析和回应食品安全危机中存在结构性缺失。这一问题应深入经济运行逻辑和企业伦理内部进行考察。食品安全危机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率对技术品质的优先性,而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取决于对这一优先性的常态化矫正。道德系统与监管系统对这一优先性的矫正并未切中要害,效果有限。一种破解食品安全危机的经济视角更加具有内在性与合理性,通过合理的法律建构保障有序竞争,通过消费者"主权"的有效行使回击和惩罚企业不端行为,通过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稳靠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佛教的生命伦理,可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站在生命伦理的立场上看,人的贪欲越多,道德越低,对社会、生态的危害越大。金融危机宣告了一个建立在贪欲基础上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的破产,借此我们呼吁一个建立在生命伦理基础上的绿色社会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