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离子来源,在采集虾拉沱盆地内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温泉水样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离子比值、相关性分析、Gibbs图、Piper三线图和饱和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特征,并结合氢氧同位素信息分析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结果表明,虾拉沱盆地地下水均为弱碱性,阳离子以Ca2+、Mg2+和Na+为主,Ca2+占总离子2.6%~53.6%,平均为28.84%,Mg2+占总离子2.7%~57%,平均为40.6%,Na+占总离子6.2%~93.1%,平均为28.6%;阴离子HCO3-为主,占总离子82.4%~98%,平均为89.6%,而章谷温泉主要以HCO3-和Na+为主,分别占阴阳离子的93.1%和98%,TDS介于116.11~372.75mg·L-1,均值281.91mg·L-1;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Mg·Ca和HCO3-Ca·Mg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控制;温泉受断裂带控制明显,主要发育在鲜水河主断层附近,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受硅酸盐岩溶解控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分析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主要离子分布特征,揭示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化学类型及其主要控制因子,阐明了长江源区主要主要离子来源,同时评价了长江源区主要河流水体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河流水体主要阳离子的平均含量高低依次为:Na+>Ca2+>Mg2+>K+,其中Na+和Ca2+的平均含...  相似文献   

3.
巴中北部岩溶山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唐金平  张强  胡漾  邵江  何文君  张宇 《环境科学》2019,40(10):4543-4552
为研究我国南、北岩溶发育过渡带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采集巴中市北部双峰垭地区25组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Schoeller图、舒卡列夫分类、Piper图解、Gibbs与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岩溶水化学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控制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地下水存在一定的差异,北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Ca2+和Mg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南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和Ca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均受水-岩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控制,但对比之下南区蒸发结晶作用比北区更加强烈,北区大气降雨作用更加显著;气候与岩性的差异是导致研究区南、北部地下水化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安顺市羊昌河流域岩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对研究区28个地下水水样的水化学成分12项指标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水为主,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空间变异性;研究区地下水中pH值、NO3-、F-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弱,其余指标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区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受岩层矿物的风化-溶滤作用、白云岩的溶解、农业活动、工矿活动等因子的共同影响,这四个因子反映了地下水水化学成分77.918%的特征,其中岩层矿物的风化-溶滤作用为首要影响因子;研究区地下水中总硬度、Ca2+、TDS、HCO3-、SO24-、Cl-、Na+、K+主要受岩层矿物的风化-溶滤作用的影响,地下水中Mg2+主要受白云岩溶解的影响,地下水中NO3-主要受农业活动的影响,地下水中F-主要受工矿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氟地下水极大地威胁水源安全,影响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尽管近年来对高氟地下水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水库周边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地球化学背景、时空分布变化以及演变趋势仍缺乏系统认识.该研究综合运用数理统计、Arc GIS空间插值、Piper三线图、端元图、Gibbs图和MINTEQ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探讨吉林省向海水库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F-)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向海水库周边浅层地下水中F-含量较高,浓度为0.20~5.18 mg?L-1,平均浓度为1.76 mg·L-1,高于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规定的1.00 mg?L-1的浓度限值,属于高氟地下水,F-浓度呈西北区域最高、东南次之、东北和西南最低的空间分布趋势;(2)该区域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复杂,水化学特征以HCO3-Na、HCO3-Na·Ca和HCO3-Na·Mg型为主;(3)F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作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和黄河下游生态调度均需要了解当地地下水化学特征.在沉积环境分区和补-径-排系统分区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与地统计、Piper三线图和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主要水化学参数Na+、Mg2+、Ca2+、Cl-、SO24-、HCO3-和TDS的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1~25.0g.L-1、3.6~3 815.0 mg.L-1、5.6~3 377.0 mg.L-1、0.1~45.1 g.L-1、24.2~4 947.0 mg.L-1、62.6~850.0 mg.L-1和0.4~80.7 g.L-1之间,各离子质量浓度均值进一步表明区域内Cl-、Na+和TDS质量浓度很高,而HCO 3-、CO23-和K+质量浓度很低.②Cl-和TDS质量浓度沿地下水流向逐渐增大,二者均呈现显著的方向性空间变异和空间分布一致性,揭示了Cl-是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主控离子.③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Na+-Mg2+-Ca2+-Cl--SO42-等复杂类型快速过渡到Na+-Mg2+-Ca2+-Cl-(或Mg2+-Na+-Ca2+-Cl-)及Na+-Mg2+-Cl-型,并在海岸滩涂区演化成Na+-Cl-这一简单类型的水.④混合、蒸发浓缩、溶滤、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作用.该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形成的关键驱动因素是黄河入海流路的变迁和海水入侵.  相似文献   

7.
硫酸对乌江中上游段岩溶水化学及δ13 CDIC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乌江中上游段地表和地下水水化学、溶解无机碳(DIC)同位素组成(δ13CDIC)进行了测试,探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化学计量法对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及对HCO-3离子的贡献比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乌江上游段地表和地下水优势阳离子均为Ca2+,分别占全部阳离子的50%以上,阴离子以HCO-3、SO2-4为主,两者占总阴离子的85%以上,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部分为HCO3·SO4-Ca型,反映出部分地下水和地表水可能受到人类源的SO2-4影响;2地下水和地表水的δ13CDIC值介于-12.98‰~-6.36‰,且[Ca2++Mg2+]/[HCO-3]当量比值介于1.11~1.90,H2SO4对流域水化学和δ13CDIC具有重要影响;3硫酸溶解碳酸盐岩对地下水(Ca2++Mg2+)和HCO-3的贡献变化分别介于20.59%~92.87%(平均贡献率为51.50%)和11.47%~86.69%(平均贡献率为36.90%);对地表水(Ca2++Mg2+)和HCO-3的贡献变化分别介于56.14%~94.55%(平均贡献率为76.89%)和39.02%~89.66%(平均贡献率为64.24%),显示硫酸显著地影响到流域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研究结果对乌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及岩溶碳循环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沁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河南省济源市沁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2016年10月采集水样共计60组,其中地下水水样51组,地表水水样9组.运用数理统计、舒卡列夫分类、Piper三线图、Schoeller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讨论了地下水和表水水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主要阴阳离子为Ca~(2+)、Mg~(2+)、SO_4~(2-)、HCO_3~-,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密切相关;(2)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HCO_3-Ca·Mg型和HCO_3·SO_4-Ca·Mg型为主;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a·Mg型为主;(3)地下水和地表水主要离子的形成主要受碳酸盐矿物风化溶解作用、离子交换作用和蒸发作用共同影响,硫酸、碳酸参与了碳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过程.  相似文献   

9.
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通过研究典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敏感性表明,地下水系统水化学阳离子以Ca2+、Mg2+为主,平均敏感指数分别为0.73和0.19;阴离子以HCO3-和SO24-为主,平均敏感指数分别为0.92和0.37;主量元素表现出明显的地球化学敏感性特征.研究区主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敏感性依次为:HCO3-Ca2+SO42-Mg2+Cl-Na+NO3-K+.运用敏感性最强的HCO3-敏感性指数(GSIHCO3-)对地下水系统进行敏感区域区划,GSIHCO3-0.5的区域为低敏感区,0.5GSIHCO3-1的区域为中度敏感区,GSIHCO3-1的区域为高敏感区.高敏感区域地下水系统可能成为污染物的汇和源,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频繁快速转化和相互补给可能形成两者交叉污染和叠加污染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淡水湖泊水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12,他引:7  
青藏高原淡水湖具有高生态价值和高脆弱性并存的特点.以海拔5 080 m±10 m的打加芒错湖水为研究对象,测试及分析了湖水化学组分,探讨了其主要离子来源、控制因子和湖泊水化学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湖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为HCO3-Ca型水;TDS为71.2~199.8 mg·L-1,矿化度低;受地表径流的稀释作用和富铝贫钙的地质背景约束湖区东南部水体的EC、Ca2+和HCO3-浓度均较低.湖水的Na+/(Na++Ca2+)为0.08~0.75,Cl-/(Cl-+HCO3-)为0.11~0.35,Ca/Na值为0.58,Mg/Ca值为0.12,HCO3/Na值为1.46,据Gibbs模型和元素化学计量分析表明,其化学组成主要受硅酸盐岩风化控制.湖区流域参与风化的矿物岩石包括斜长石(钙长石、钠长石)、钾长石、云母、石膏、盐岩等,但以斜长石风化为主,湖水的K/Na值平均为0.059,表明流域钾长石风化程度较低.湖水中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石膏等矿物饱和指数(SI)大于0,石盐的SI则小于0,揭示了青藏高原上淡水湖泊演变成咸水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奎屯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典型的地下水高氟、高砷区,由于该地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是奎屯河流域农业灌溉、工业及生活供水的主要水源.识别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对于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该流域地下水资源,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价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质量及变化趋势,于2017—2019年采集地下水样品316组,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饱和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①地下水化学组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离散型和波动性,山前砾质平原区潜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Ca型,细土平原区潜水为SO4·Cl-Na·Ca型,承压水为HCO3-Na·Ca、HCO3·SO4·Cl-Na型.②地下水中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滤与蒸发浓缩作用,其中K+、Na+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SO42-、Cl-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Mg2+和Ca2+部分来源于蒸发岩溶解,部分来源于硅酸盐和碳酸盐溶解.CaCO3及CaMg(CO32在细土平原区潜水中呈饱和状态,在承压水及砾质平原区潜水中未饱和,而CaSO4在地下水中均未达饱和.③研究区地下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作用的强弱程度表现为细土平原区承压水>细土平原区潜水>砾质平原区潜水.研究显示,研究区由南向北离子浓度逐渐增大,蒸发岩溶解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孟庆玲  姜岩 《环境工程》2017,35(6):44-48
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增大了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引入地下水的风险。针对再生水地下储存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碱土金属元素,K、Na主要受入渗驱替作用控制,Ca、Mg在模拟含水层中可发生混合沉淀;对于痕量金属元素,回灌后受混合作用影响,Zn、Fe、Cd、Cr、Hg浓度趋近于再生水中的浓度,As、Ba、Pb浓度高于地下水及再生水,但溶出后As、Ba、Pb的质量浓度处于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限值范围内,对水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了解艾比湖流域的水化学特征变化,采用2014年5月和10月2次的野外实地考察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和空间变异特征的方法分析艾比湖流域地表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水化学组成以Na+、Cl-离子为主,其次为Mg~(2+)、SO_4~(2-)。2)通过因子分析可得,第一主成分包括TDS、矿化度和Mg2+,第二主成分为p H。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以5为阈值的前提下将丰水期的水化学参数聚为两类,一类为HCO-3、K+、Ca~(2+)、Cl~-、Na~+、SO_4~(2-)、p H和Mg2+,另一类为TDS、电导率和矿化度;而枯水期可聚为3类,第一类为HCO-3、K+、Ca2+、Cl-、Na+、SO_4~(2-)和Mg2+,第二类为TDS、电导率和矿化度,第三类为p H。4)根据水化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得出,从丰水期到枯水期各水化学参数空间变异较为明显,并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K+的空间变异最为显著,p H的最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湖南宏厦桥花岗岩体风化壳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宏厦桥花岗岩体的风化壳(简称本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探讨了地下水中溶质的来源。研究发现:就本区而言,地下水中的溶质以Ca2+、Mg2+、Na++K+、HCO3-为主,属超淡、极软、弱-中性的重碳酸型水,但不同地下水类型、不同水文地质条件,溶质的组成特征不同,因此又存在差异性和水平分带性;与邻区相比,表现出花岗岩风化壳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典型性;与花岗岩对照组比较,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与河流对照组比较,表现出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地下水的溶质来源于岩石风化析出、大气降水输入和生物作用输入,贡献率分别为62.4%、21.6%和9.1%;岩石中含量越高的矿物,贡献率越大,溶解度越高的矿物,贡献率越大;金属阳离子和可溶性SiO2,都来自岩石的风化析出(Na+有11.7%来自海水蒸发进入大气后随大气降水输入);阴离子和游离CO2都来自大气降水和生物作用输入;大气降水输入的Cl-、SO42-、NO3-、F-,部分来源于海水蒸发,部分来自大气污染,Cl-、NO3-还有少部分来自生物作用。大气污染物输入地下水的绝对量虽小,但酸性强,对水文地球化学环境的作用不小。  相似文献   

15.
“三江”河源地区主要河流的水资源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源地区水资源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河源地区主要河流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了各干、支流河水的主要离子成分、水化学类型、河水的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以及河水的主要微量元素组成。并根据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标准的要求,对“三江”河源地区主要河流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中9种水溶性离子(SO42-、NO3-、NH4+、K+、Na+、Cl-、Ca2+、Mg2+、F-)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SO42-、NO3-和NH4+含量很高,占9种离子总和的65%~81%.颗粒物的C/A值平均为1.08,说明颗粒物呈中性,略偏碱,这可能与缺少碳酸根等的测定有关.1.5μm颗粒物中的离子占所有粒径段离子的52%~87%,表明离子主要集中在细颗粒物中.NH4+、K+呈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0.95μm的颗粒段;SO42-、NO3-、Ca2+、Cl-呈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95μm和3.0~7.2μm的粒径段,其中SO42-、NO3-的较高峰出现在0.95μm的细颗粒段,Ca2+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Cl-则两峰高度相当;既有双峰分布又有单峰分布的离子是Na+、Mg2+和F-,3种离子的较高峰出现在3.0μm的颗粒段.离子粒径分布与采样期间的气象条件、离子的形成机制和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氟地下水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典型高氟水地区为研究范围,对新巴尔虎右旗地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水化学类型、因子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下水F-含量普遍超标,氟离子平均含量为2. 24 mg/L,极值达6 mg/L。高氟水在空间上多分布于侏罗系火山岩及花岗岩地区的基岩裂隙水中,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Na为主。综合分析研究区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本文认为自然因素在研究区高氟水的成因中占主要因素,人为因素影响较小,蒸发浓缩作用和岩氟淋滤作用是地下水氟离子富集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气PM10中水溶性金属盐的在线观测与浓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北京大气可吸入气溶胶(PM10)中水溶性金属盐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钠盐、钾盐、镁盐、钙盐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1.4μg/m3、0.5~2.5μg/m3、0.1~0.5μg/m3、0.6~5.8μg/m3,不同水溶性金属盐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季节不同。水溶性金属盐没有明显的采暖期和非采暖期的差异,说明冬季采暖不是它们的主要来源。海盐和土壤源是北京大气PM10中Na+的主要来源,K+的主要来源包括秸秆燃烧和生物质排放,土壤源是Mg2+和Ca2+的重要来源。水溶性金属盐的日变化规律不同。降水对Na+、K+、Mg2+、Ca2+的清除分别为10%~70%、20%~80%、10%~77%、5%~80%。  相似文献   

19.
平朔矿区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及氟分布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龙  刘廷玺  段利民  张文瑞  郑国峰 《环境科学》2022,43(12):5547-5559
为了探明采煤驱动下平朔矿区所在流域内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及氟分布成因,综合运用水化学图解、主成分分析和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2020~2021年采集的468组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水、地下水和矿井水均呈近中性至弱碱性;地表水和矿井水中优势阴离子为SO42-,地下水中优势阴离子为HCO3-,Ca2+是所有水体中的优势阳离子.地表水和矿井水水化学类型以SO4·HCO3-Ca·Mg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采煤区的浅层或深层地下水存在HCO3·SO4-Ca·Mg型.水体水化学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溶解、采煤活动以及含氟矿物的风化溶解影响,采煤和工农业等人类活动加速了不同水体间水化学转换,尤其是浅层地下水.水体ρ(F-)介于0.10~1.76 mg·L-1,其中,42%浅层地下水F-浓度高于国家饮用水安全限值;时空分布上,西北至东南地下水中F-浓度平均值呈增加趋势,3月和8月F-浓度偏高.高氟浅层地下水化学呈现偏碱性和高Na+特征.F-富集主要受采煤活动和含氟矿物风化溶解影响,水体中方解石饱和加速了含氟矿物的风化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