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讨区域环境与城镇化、区域环境与工业化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应用对比分析法,以参照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为衡量标准,构建相对环境负荷指数模型及其综合评价方案,提出了区域环境系统安全状态判断标准。据此针对2000—2012年大连市环境负荷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未来中国及大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对2016—2020年及2020—2025年2个时段内研究区环境负荷响应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及治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研究区环境负荷阈值整体提高;生活源"三废"排放加剧了区域环境负荷,工业源"三废"排放对区域环境负荷的负面影响相对不明显;人口-环境负荷指数先降后升并有加重趋势,工业-环境负荷指数稳中有降。预计2016年之后研究区环境系统仍将处于相对安全的蓝色预警状态,但系统负荷下降趋势逐步放缓,因此有必要及时、合理地掌控城市化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环境与自然资源发展核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范围、核算原理、核算方法及环境污染损失价值时间长度的确定进行了论述。为准确的核算绿色GDP,研究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准确的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南京市目前土地利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工业与城镇集中区水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威胁饮用水源;重化工业及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点源与面源污染物排放导致局部地区土壤污染问题严峻;建设用地与人口集聚区热岛效应明显;生态用地破碎化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结论认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是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关键对策,为协调两者关系,必须实施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发展绿色工业、划定生态敏感区、实施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双碳”目标下,构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转移的关系对碳减排至关重要。该研究以徐州市为例,提出了一个空间地-碳框架,运用生态网络分析(ecological net analysis, ENA)评估了土地相关碳的正、负转移及其生态关系的变化,提出用地-碳关联率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平衡的综合影响程度,并借鉴生态学种间关系的原理,探讨了碳流动下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生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0和2010—2020年,研究区主要正碳转移是耕地转换为工业与交通建设用地,主要负碳转移是工业与交通建设用地转换为城市建成区。随时间变化,碳转移强度增加,类型更加复杂;空间上,土地互利关系分布在下属区县,竞争关系分布在中心城区。碳转移推力、拉力贡献率分别来自耕地和工业与交通建设用地。地-碳框架量化了土地相关碳转移,探明了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生态关系,为碳排放空间规划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根据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得性构建了青岛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发展(Ec)、环境污染(Ep)、环境质量(Eq)、生活水平(En)、人口发展(P)、社会发展(S)和资源消耗(Ru)等7项综合指数,对青岛市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与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环境质量的逐年改善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小;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消耗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逐年增强,说明青岛市的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仍需调整;另外,除1996年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外,1994——2000年青岛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综合压力较小,说明其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子系统之间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s)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三大区域的工业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双向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明显,并且持续时间长,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受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内生变量;江苏省三大区域环境污染都不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加重并不能带来工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实践中靠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理念是不可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1994-2006年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统计资料,选取人均GDP和接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衡量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之间具有强相关关系。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之间的强相关关系,运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数据,对经济发展水平(y)与人口文化素质(x)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最优曲线拟合,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之间的对数关系模型:。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态系统代谢的能值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是城市代谢过程出现了问题.城市代谢研究,是分析城市在人类各种活动影响下,如何将取自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转换、利用与处理的过程,成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早在19世纪末,就有有关能量流分析社会代谢的概念;近期最具代表性的是HowardT.Odum.首先从城市代谢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出发,然后分环境评价、空间层面、动态模拟三方面,对Odum的能值方法在城市代谢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环境评价方面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提出发展具有生物物理基础的能值方法,对城市代谢的生态评估更为恰当;空问层面结合景观生态学,为区域空间规划提供了参考,并指出土地利用变迁与社会代谢间的相关性研究为当前的核心问题;动态层面仍以系统生态学建立整合性系统模型为基础,但空间系统模拟方法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学科与方法的整合促进了城市代谢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最后,建议未来应用能值研究城市代谢的4个研究方向有:(1)城市代谢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城市代谢与土地利用变迁相互驱动的模型发展;(3)基于代谢过程的城市管理对策研究;(4)全球环境变迁对土地利用和城市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 causality tests)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三大区域的工业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双向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越明显,并且持续时间长,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受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内生变量;江苏省三大区域环境污染都不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原因,环境污染的加重并不能带来工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实践中靠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理念是不可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Industries that pollute the environment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90s in Dongguan City,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valley of the Dongjiang River (waterside area)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water and air quality and hence have affected soil quality through polluted water irrigation and precipitation. Investiga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the 32 township units in the City from 1990 to 2000 also reveals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affect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 or townships in the waterside region in the delta of the River Dongjiang, especially the towns near the river mouth, and has prevented their industry from upgrading and hence has slowed down their economic growth.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s most severe in the towns along the lower valley, or in down-wind regions. In contr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tected area of the upper valley of the waterside region indicates tha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at strictly controls the discharge of pollutants does no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program of sustained constant utility, which depends on per capita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over all generations. Then the optimal program of economic growth is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constant-utility criterion (or the max-min principle)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utilitarian criterion which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literature. Subsequently, the analysis incorporates pollution-abatement investment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 We conclude that the max-min principle works fairly satisfactorily in this world.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n environmental policy when we account for the life expectancy of heterogeneous agents. In a framework in which everyone suffers from pollution but health status also depends on individual human capital, we find that the economy may be stuck in a trap in which inequality rises steadily, especially when the initial pollution intensity of production is too high. We emphasize that such inequality is in the long run costly for the economy in terms of health and growth. Therefore, we study whether a tax on pollution associated with an investment in pollution abatement can be used to address this situation. We show that a stricter environmental policy may allow the economy to escape from the inequality trap while enhancing the long-term growth rate when the initial inequality in human capital is not too large.  相似文献   

14.
以东莞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为数据基础,调查估算2010年东莞市33个镇街和25个水功能区的COD、氨氮入河量,并应用GIS技术及相关分析法分析污染物入河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东莞市各镇街及水功能区的污染物入河量呈明显不均匀分布,人口、GDP是影响污染物入河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②河网区、非河网区镇街的工业污染物入河量与GDP均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非河网区单位污染物入河量GDP产出拟合曲线斜率是河网区的31倍,显示河网区镇街每增长单位污染物入河量所产生的GDP远远小于非河网区,河网区镇街往往付出巨大的污染代价而经济增长却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evelops a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 competitive and sustainable Saudi Arabian econom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factors. The objective of the research is to build a model that will allow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a wide range of emissions abatement policie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grounded in econometric modeling of the Saudi economy over the period 1980–2010.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of the model were used to project long-term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growth paths based on thre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batement scenario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nomic growth in Saudi Arabia critically depends on aggressive emissions-reduction policies since policy scenarios corresponding to higher pollution cuts yielded higher, sustained long-term GDP. The results also broadly reject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hypothesis, implying that a turning poi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2 emissions and per capita GDP is yet to be attained.  相似文献   

16.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 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污染负荷最高;整体来看,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不大,但由于养殖场的地理分布集中,造成近郊区域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极高;由于过多施用化肥,中远郊规模化养殖粪尿未得到合理利用而流失。位于水系附近的养殖场对水体影响较大,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减少规模化生猪养殖对九龙江水质的直接威胁,需搬迁主要支流沿岸1 km范围内的规模化养猪场250个。  相似文献   

17.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G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污染负荷最高;整体来看,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不大,但由于养殖场的地理分布集中,造成近郊区域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极高;由于过多施用化肥,中远郊规模化养殖粪尿未得到合理利用而流失。位于水系附近的养殖场对水体影响较大,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减少规模化生猪养殖对九龙江水质的直接威胁,需搬迁主要支流沿岸1km范围内的规模化养猪场250个。  相似文献   

18.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关于由其污染导致的环境和健康损害的研究是当前环境科学的热点之一.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居民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值得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人体负荷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江苏省水污染事故及水环境污染对渔业生产、饮用水源、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影响及造成的经济损失;指出河网地区水流滞缓流向不定,感潮河段水流往复运动是造成江苏省水体污染加剧的环境水力学因素,入境河流携带大量废水、污水也是造成局部地区水污染危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