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辽宁大伙房水库水质生态学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1961~1996年对大伙房水库6个站进行了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生态调查.共发现藻类8门,174种,底栖动物34种,分析了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化和生物演替.水质生态学评价结果表明,大伙房水库只受到轻度污染,水质等级为2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毕节市倒天河水库和碧阳湖夏秋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水质状况,于2013年6月到10月对各采样点的浮游植物每月进行两次采样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19个属,隶属于6门12目,其优势属为盘星藻属和卵形藻属,各采样点浮游植物总密度在夏季均高于秋季。利用3个生物多样性指标,即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来评价各采样点的水质状况,综合多种评价结果显示,倒天河水库和碧阳湖上段总体上为中污染状态,而碧阳湖中下段总体上为中-重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3.
红枫湖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8-2009年通过对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并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红枫湖水库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红枫湖水库浮游植物全年以蓝藻、绿藻为主的优势种群落,且在2008-2009年经常性局部发生蓝藻水华:冬、春季节主要是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的蓝藻水华;夏季主要是微囊藻属(Microcystis)蓝藻水华;秋季浮游植物主要是颗粒直链藻(Melosir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为主的硅藻类群,未出现水华现象.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计算得红枫湖水库水体水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王庆燕 《干旱环境监测》1992,6(4):242-244,247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几个水体中浮游植物的调查,根据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数量、优势种和污染指数来评价这些水体的水质。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6年枯水期和丰水期对万峰湖水库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指标采样分析,并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其水质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万峰湖枯水期主要以硅藻为主,丰水期以绿藻和甲藻占优势;水体水质处于中营养化状态。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在枯水期与各理化指标相关性不显著,在丰水期与DO、TP呈正相关,与IMn、Chla呈显著正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TN、SD和pH值是影响该水域浮游植物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且CCA排序图较好显示了浮游植物分布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海水库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夏季对金海水库水体物理和化学指标和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水库整体水质状态较为良好,金海水库夏季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2.34,水库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呈现中营养水平向轻度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通过夏季对金海水库浮游植物的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27种,其中绿藻门14种,硅藻门7种,甲藻门2种,蓝藻门2种,裸藻门2种。优势种属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绿藻门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7.
于2018年12月—2019年8月对高宝湖区4个湖泊的浮游植物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各湖泊浮游植物和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多样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P<0.05),浮游植物和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丰水期最大,2类水生生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一致。浮游植物种群组成上主要以绿藻门为主,丰水期高邮湖和白马湖的藻密度已达到轻度水华的级别,且各湖泊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蓝藻门易引起水华的藻类,各湖泊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评价等级为“一般”至“较丰富”;底栖动物群落主要由摇蚊科幼虫、双壳类和软甲类动物构成,优势种主要为摇蚊科幼虫和寡毛类动物,物种多样性评价等级为“贫乏”至“一般”。各湖泊浮游植物藻密度增加,底栖动物敏感物种减少。水质的生物评价结果为4个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表明湖泊受到的环境压力增大,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大口子水库的生物学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大口子水库水质的污染状况及污染趋势,淮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九五”期间对大口子水库进行了生物分析指标的监测和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九五”期间,大口子水库的水质呈典型富营养化状态,且营养化程度有加重趋势;底栖动物群落的调查结果显示,化学毒性污染稍有好转,有机物污染占主导地位。提出,该水域不宜继续作为养殖基地进行水产养殖,对其污染的治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将2011年至2016年乐平市共产主义水库水质监测值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结合,建立了环境样本矩阵,通过引进目标差值率法及熵权法对传统密切值法进行改进,并应用改进的密切值法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产主义水库从2011年至2016年水质都是Ⅱ类以上,水质总体良好。该评价方法原理简单,计算过程简便,评价结果准确、客观,并可反映出各评价单元的优劣变化。  相似文献   

10.
于2014年5—9月逐月对青岛世园会园区内的天水水库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42属66种,密度变化范围为18.48×104~427.00×104个/L,优势种为克罗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监测期间浮游植物密度逐渐升高,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聚类结果显示,监测区域大致可按月分为3个浮游植物群落,分别为绿藻型、硅藻-隐藻型、蓝藻型。冗余分析表明,氨氮、CODMn及总氮与水库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关系最为密切。水质评价显示,天水水库水质处于中度污染,营养水平为中营养。  相似文献   

11.
黄浦江上游近年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浦江上游三大支流(斜塘、红旗塘和大泖港)2000年以来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确定黄浦江上游的主要污染指标和污染来源,并通过研究历年变化情况和主要污染物,提出加强苏浙沪省际边界水体管理和保护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惟一饮用水水源地,为了研究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于2012年春、夏、秋对于桥水库浮游植物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共鉴定出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硅藻(Diatoms)、裸藻(Euglenophyta)、甲藻(Pyrrophyta)、隐藻(Cryptophyta)和黄藻(Xanthophyta)7门114种,群落组成以绿藻-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季较低,夏季急剧增长,到了秋季又有所回落。优势种对于桥水库水质的评价结果表明,春季为中营养水体,夏季为富营养化水体,秋季为中富营养水体。春、夏、秋季于桥水库香农-韦弗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22、2.51和3.17,说明2012年于桥水库春季、秋季为贫营养水体,夏季为中营养水体,且有暴发水华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流域上游来水是水库的重要补给源,其水质状况直接决定下游受纳水库的生态系统状态和功能,研究入库来水营养盐的时间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为水库水质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以新安江水库安徽辖区为研究区,分析了2007—2016年期间流域入库水质的变化特征,探讨水文、气象等环境条件对入库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以来,CODMn和透明度表现为下降趋势,TN、TP、NH3-N呈明显上升趋势,来水营养水平上升,但叶绿素a呈下降趋势。流域降水带来的水文情势的变化对来水水质起重要作用,来水中N、P营养盐丰水期显著高于枯水期,同流域降水过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洋河水库水质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洋河水库每年夏季都爆发“水华”现象,水质不断恶化。为研究水库水体水质年变化情况,于2005年对水库5个采样点的叶绿素a(Chl-a)、总磷(TP)等12项水化学指标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洋河水库水质参数概括为5个主要成分,并分析各个主成分的含义以及其月均值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最后结合空间数据,分析了5个主成分年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意义。结果表明,南库区的水质要明显好于北库区。  相似文献   

15.
在对沙坝水库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计算了水库扩建前后库内有机物、TN和TP水环境容量的变化情况,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有效控制水体污染、科学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应用浮游植物对扎龙自然保护区水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扎龙自然保护区水体中浮游植物调查及运用几种评价公式分析,评价结论为:扎龙水体浮游植物由8门60个属组成,数量在19 515×10~2~23 755×10~3个/升之间;水质属中污染型,同一年度污染情况为:8月>6月,北区>南区。  相似文献   

17.
黔江区饮用水源地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最大隶属及加权平均原则对黔江城区饮用水水源地(小南海水库、城北水库和洞塘水库)水质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常规单因素分析法、富营养化评价的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采用最大隶属原则评价显示3个水源地的水质基本保持在Ⅱ类以上,采用隶属度加权平均原则评价水质结果为1.47级,而单因子评价结果显示3个水源地水质结果均为Ⅲ类以上。另外,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与富营养化评价结果相一致,说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更直观、连续。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6—2020年珠海市金湾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金湾区黄绿背水库、爱国水库和木头冲水库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6年3个水库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水质最差,超标因子为总磷,除了2016年黄绿背水库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外,其他年份和其他水库水质均达相应水功能区标准; 2016—2020年3个水库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但改善趋势不显著,影响水质的主要因子为溶解氧、总磷、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3个水库水质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10~24范围内,均处于贫营养状态,未呈现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基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2月(冬季)抚仙湖浮游植物和部分水质理化指标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同时运用藻类生物学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抚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54属,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不同季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变化,春季细胞密度最高(401.74×10~4 cells/L),其次为夏季(247.31×10~4 cells/L)和秋季(143.41×10~4 cells/L),冬季最低(88.98×10~4 cells/L)。浮游植物优势属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各季节绝对优势属为伪鱼腥藻属(春季)、转板藻属(夏秋季)、小环藻属和蓝隐藻属(冬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值最高,分别为2.76和0.64,冬季值最低,分别为2.13和0.50。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变化与H′和J相反,冬季最高(0.945),夏季最低(0.922)。RDA表明,水温、溶解氧和高锰酸盐指数是影响抚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评价认为,抚仙湖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0.
叶绿素a在监视赤潮和评价水环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赤潮的发生与水中藻类浮游植物的关系。指出测定水中叶绿素的含量 ,是对水中浮游植物的一种定量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叶绿素a监测的原理和方法。例举了叶绿素a在监视赤潮和评价水质环境方面的事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