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城市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以及所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不对其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即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其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以佛山市为例,选择了资源、环境、生物和灾害等因素,各因素再选择若干评价要素,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了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指数。资源安全评价选择了能源、水资源和粮食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22;环境安全评价选择了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和农业环境,其安全指数为0.58;生物安全因素安全评价选择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森林植被等要素,其安全指数为0.30;选择水土流失、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要素进行生态灾害安全评价,指数为0.79;佛山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42。研究还表明,生态安全评价宜根据最小限制因子定律,选择关键影响因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核算的模式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背景下.植被对CO2的减排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诸多功能,不同功能的货币化基准难以统一,是进行总体生态资产价值定量核算的制约要素.在资源、环境与生态经济原理指导下,分析相关方法评估生态系统生态资产的可行性,选择量化评估参数,并通过多种模式与方法进行估算乌鲁木齐城市2004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类、生物多样性维持类、净化空气类、保护土壤类以及大气调节类生态资产分别为0.224 8×108元、10.608 8x108元、0.630 8×108元、0.2592×108元及12.9653×108元,乌鲁木齐市森林生态总资产为24.6889×108元.各类生态资产具有一定的时空差异性.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估算模式及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济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一个小集镇(包括它所辖的村)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即城市、集镇及其周围农村的环境、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都是以城乡居民生活及经济活动为核心.从生态经济系统看,城乡是一个整体.根据这个观点,对于城乡生态经济系统的研究,设计一个由自然环境、经济生产、  相似文献   

4.
水安全既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水安全评价则是实现水安全的必然途径。本文旨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以水安全的影响因素为依据,构建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更强调水资源的循环性、效率性、可持续性,水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及平衡性。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自然生态、社会行为、制度规则和精神意识4个维度,然后根据每个维度下水资源的特征及外部因素对水资源的影响方式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析分析法为各指标赋权。  相似文献   

5.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观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介绍了采用城市生态学进行《抚顺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观点和方法,从6个方面论述了抚顺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观点的应用。在把城市生态思想作为城市规划基本原则固定下来、克服城市在景观建设方面的缺陷、增强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加保护自然环境的动力,建立一个高效、主谐的生态城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宜居性评价对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功能优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山地城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复杂特性,构建了涉及自然环境、人文便利性、人文舒适性、人文健康性、人文安全性5方面10个指标的城市环境宜居性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两江新区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指标计算、分级、赋权等工作,对城市环境宜居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依据城市生态系统原理,从生产位、生活位、环境位3方面构建了综合衡量城市生态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和数学方法,以各个省区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分析样本,通过对评价区的各领域以及生态适宜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具有的明显区域性差异,城市生态适宜度大致呈现:东部高、中西部低,南方高、北方低的格局,既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有关,也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人均生态承载力内涵的扩展,提出了生态承载系数的概念。从多个时间断面出发,计算2001—2010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选取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SO2排放和COD排放4个评价因子,构建基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安徽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结果表明:(1)安徽省SO2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高于0.4的警戒线,能源消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接近0.4的警戒线,水资源消耗和COD排放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处于相对平均等级。(2)总体来看,省内资源型城市马鞍山、淮南,经济较发达城市合肥和沿江工业城市安庆、芜湖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不公平性的主要因子,需要优化资源环境分配;皖南山区城市黄山、池州和宣城是安徽省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公平性的主要因子。该研究可为安徽省资源环境安全性评估和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晓燕  朱九龙  王世军 《生态环境》2010,19(9):2048-2053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和公众及时了解城市发展中生态环境压力的严重态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文章构建了由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人类健康状况5个要素构成的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有序分割类和属性识别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赋予指标权重,充分利用了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的优势。根据此模型对广州市1991—2007年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安全状况呈现出,从"较不安全级"上升到"临界安全"级。在5个评价要素中,除人群健康状况外,其他4个评价要素呈现出逐年改善的趋势。属性识别理论能对事物进行有效识别和比较分析,且原理直观、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准确,在评价、预测、决策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驱动效应及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不同尺度、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是目前研究的方向。对于强烈改变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工程建设来说,生态安全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生态安全内涵的转变入手,通过对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研究的进展入手,结合工程本身的特征,从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入手,得出DSR范式在工程生态安全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制定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框架。同时以公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为例,探讨了水利和道路工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的差异,分析了各种方法在应用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土地环境容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环境容载力包括土地环境区划、土地环境人口容量和土地环境城市建设承载力。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土地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计算了土地环境容载力。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眼于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预测研究,以掌握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分异,为地区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基于PSR模型,从资源、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加权平均法对珠三角各市及城市群1978—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未来7年生态安全水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区域内生态安全呈现出东、西和中部的分异,中部明显低于东、西部。(2)珠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呈现逐渐下滑态势,较严重的是广州、深圳和珠海市,评价值基本在0.39~0.72之间,处于较安全向不安全等级变化,广州以2008年和2012年为临界点;其余城市(区域)则由较安全下滑至临界安全;未来7年内生态安全趋势不容乐观。(3)惠州和江门市的生态安全曲线波动频繁,在0.43~0.76之间,但变化幅度居中。(4)各城市生态系统子系统承受的压力、做出的响应以及呈现的状态各具特色。未来珠三角各市需因地制宜地采取环境整治措施,以促进城市群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田园城市是现代城市的发展目标,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现代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环境提供生态系统服务.遂宁现代生态田园城市规划将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三规合一",营造一个生态安全健康、生产低碳高效、生活安康富裕,社会公平和谐的美丽新城市.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各级政府对城市绿色宜居水平关注度高,生态气候环境是影响城市宜居水平的重要因素。利用金华市2011—2020年的气象、生态、环境相关资料,运用多层次评价模型,从气象灾害、气候舒适度、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4大方面筛选出21项指标,构建城市生态气候环境绿色宜居综合评价体系,结合德尔菲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各项指标值和综合指数,对城市绿色宜居性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1—2020年10年间金华市全域在绿色宜居方面均达到“适宜”水平以上,适宜程度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从各指标看,气象灾害全域呈“中部少四周多”分布特征,气候舒适度全域呈“中部高四周低”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呈“中部差四周好”分布特征。城市绿色宜居综合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城市的绿色宜居程度,通过定量分析与评价,可衡量各城市在生态、气候、环境因素等方面的优劣,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年8月11日Landsat TM遥感影像,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模型提取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下垫面不透水面丰度和植被覆盖度信息,利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建成区地表温度,并通过分级方法分析两个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不透水面丰度、植被覆盖度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混合光谱线性分解方法,基于中等分辨率TM影像提取干旱区城市乌鲁木齐建成区不透水面,成本低,精度高(精度检验总体均方根RMS为0.003,远小于精度规定值0.02),且该方法可较好地区分光谱特性相似的城市建设用地和裸地,对干旱区城市用地信息提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乌鲁木齐市建成区不透水面丰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正相关,R~2为0.69,植被盖度与地表温度呈线性负相关,R~2为0.74;(3)裸地因具有极高的地表温度,形成局部的热岛中心,对干旱区城市地表热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减少和改变裸地对于缓解干旱区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景观生态学在公路景观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路景观环境评价研究是我国公路建设中的新课题,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公路景观环境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了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方法特点,提出了从景观生态价值、美学质量、视觉容量和景观安全格局4个方面对公路景观环境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具体评价过程,该思想对公路战略环境评价和环境影响后评价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空间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GIS为平台,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模糊评价方法对义乌市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在空间上的分布以及时间上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义乌市整体的生态安全状况良好,呈现出从城市中心向边远郊区生态安全指数逐渐降低的生态安全格局;2000年到2007年...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是由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及天津环境保护科研所联合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宗旨是以城市为对象,开展我国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领域的学术讨论,报道国内外环境科学和城市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及有关的科技动态等,以促进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为保护改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陕西省各城市的社会状况和地域情况入手,选择和构建了适合陕西省自身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最后使用以上方法,对陕西省2008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可以分为3类,其中西安等3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较高;铜川市等5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一般;延安市等2个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各个城市都应该依照自身情况明确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制定生态建设方案,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从而使整个陕西省生态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总被引:134,自引:2,他引:132  
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提出了生态化发展模式,论述了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城市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实施步骤的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