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质粒DNA评价法表征了不同程度共价功能化单壁碳纳米管(SWNTs)的生物毒性,并在近红外-可见光光谱、拉曼光谱和活性氧(ROS)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共价功能化对其物理结构和化学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价功能化增强了碳纳米管对质粒DNA的损伤程度,3种不同类型的碳纳米管对DNA损伤的强度为羧基功能化SWNTs(SWNT-COOH)>聚乙二醇功能化SWNTs(SWNT-PEG)>非共价功能化SWNTs(uSWNTs).随着共价功能化程度的加深,碳纳米管表面石墨晶格的sp2结构受损程度逐渐增高,以致使其反应活性增大.共价功能化后SWNTs可作为电子转移中间体将NADH中的电子转移至O2并生成ROS从而对DNA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2.
<正> 在考古学、人类学和地质学研究中,已经有了许多年代测定法,但~(14)C 法所测年龄的上限值为4—5万年,而 K—Ar 法所能测的年龄则超过百万年。此间留下一大段时间“空白”。ESR 测定的年龄正好填补了这段“空白”,而且它的测试对象比裂变径迹法更广泛。ESR 法测年龄是以查明天然物质中不配对电子的局部状态为基础的。自然界存在着由微弱射线辐照过的矿物、化石和考古遗迹,它们受到晶格级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正> 专门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氮广泛分布于地壳中。岩石中存在的氮有几种不同的形式:表面吸附的和含于气-液包裹体中的分子氮(N_2)以及以机械混合物形式存在于岩石中的卤氢酸铵盐。不过,最常见的主要还是以铵离子形式进入到矿物晶格中的结合氮。  相似文献   

4.
<正> 评价自然界中化学元素的分布,是地质工作者时常使用的一种研究矿化作用的方法。分析化学元素的分布可以反映出自然过程的形成条件。化学元素分布的物理解释最初是由戈尔德施密特于1937年作出的,他强调指出,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是受物理状态控制的。鉴于戈尔德施密特在地球化学方面所作的贡献,离子半径、晶体的晶格间距(lattice distance)、电荷以  相似文献   

5.
<正> 自从Krumbein和Garrels(1952)的经典文献发表以来,沉积物及沉积岩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一直以氢离子活度(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有时表示为电子活度pe)作为特征参数。虽然在根据热力学数据算得的Eh-pH及pe-pH图中,这些参数能很好地确定沉积环境中矿物的稳定性,但实际上对从事现代未石化沉积物研究的人员来说,它们并无多大用处。其原因有两个。首先,多数水下沉积物,不管是海相的还是非海相的,它们的pH值相当一致,一般都在6—8之间(笔者对河口及正常海相沉积物作过数百次pH值测量,其中90%以上的测量值落在6.5—7.5范围内)。与  相似文献   

6.
^90Sr和^137CS的联合分析及其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研究海水中~(90)Sr和~(127)Cs的联合分析方法,提出了吸附、沉淀法富集—萃取纯化—沉淀法制源-β计数的放化分析程序。研究结果表明,Y和Cs的化学回收率分别为82%和75%左右。化学回收率与放化回收率一致。对主要干扰放射性核素的去污因子多数大于10~3。本方法对~(90)Sr和~(137)Cs的检测下限均为 6.0×10~(-4)Bq·L~(-1)。本法适用于海水中~(90)Sr和~(137)Cs的同时分析。  相似文献   

7.
作者利用实验室装置研究了活性炭对元素汞(Hg°)的吸附比率和作用原理。三种类型的活性炭,其中两种是热处理活性炭(PC—100和FGD),一种是浸入硫(S)元素的活性炭(HGR),用来研究表面积的作用(大约550~1000m~2/g)、吸附温度(23~140℃)及Hg°浓度(氮里的Hg°为20和60PPb)。结果表明:吸附出现在PC—100和FGD的活性部位,而它们在140℃的高温处理下不是减少就是失去活性。就HGR来说,在23℃的吸附出现在外表面的无硫部位;在140℃的吸附主要出现在Hg°和S的反应过程中。PC—100和HGR的解吸研究说明:在23℃时活性炭的吸附机理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结合,而在140℃时主要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海洋油气田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普查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视为五阶段工艺程序:区域阶段、预测-勘察阶段、普查-评价阶段,详细普查阶段和勘探阶段;可在不同普查探测水平上进行:宇宙—大气—水层—海底沉积物—沉积岩—生产层。在含油气盆地划分出三个地球化学带:上带(水层)、下带(海底沉积物和沉积岩)和生产层地球化学带(油气田、油气藏),它们是上述阶段的研究对象。所述方法与其他方法配合可提高水域油气普查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帆  宋阳  胡春  吕来 《环境科学》2021,42(5):2360-2369
多相催化臭氧化技术因能有效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基于单一位点氧化还原的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化过程存在速率限制步骤,使活性受到抑制,极大地限制了多相催化臭氧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瓶颈,以过渡金属物种Fe和Ti对金属氧化物γ-Al2O3基底进行晶格掺杂制备出新型双反应中心催化剂FT-A-1 DRCs.通过XRD、TEM和XPS等技术对其形貌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表征分析,证明Fe和Ti对于Al的晶格取代,形成表面贫富电子微区(富电子Fe微中心和缺电子Ti微中心).FT-A-1 DRCs被用于催化臭氧化过程,对布洛芬等一系列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利用EPR和电化学技术揭示了界面反应机制.发现在催化臭氧化过程中,O3/H2O在富电子微中心被定向还原产生·OH,而污染物可在缺电子微中心作为电子供体而被氧化,为反应体系持续提供电子.这一反应过程利用污染物自身的能量实现了污染物的双途径降解(·OH攻击和直接电子供体),突破了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化过程存在速率限制步骤.  相似文献   

10.
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是一系统问题,除电子废弃物收集计划与物流、政策措施外,电子废弃物资源流程结构的建立和资源回收技术是保证。全面分析了电子垃圾中的资源结构,论述了从电子废物中回收材料的各种可行方法,尤其是从电子废物中回收玻璃、塑料和金属的各种再循环技术。如玻璃,讨论了从玻璃—玻璃和从玻璃—铅的再循环技术;如塑料,分析了化学再循环、机械再循环和热量再循环方法;如金属,讨论了铜、铅,以及贵重金属如银、金、铂和钯的回收过程与程序,最后对生物技术在电子垃圾金属回收中的应用这一环境友好的新技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以两步水(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磁性Mn_(0.6)Zn_(0.4)Fe_2O_4@CdS纳米复合光催化剂,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S_(BET))、扫描电镜-能谱(SEM-EDX)、紫外漫反射(UV-vis)、透射电镜(TEM)、磁滞回线(VSM)和价带能谱(VB-XPS)等手段对制备的铁氧体、CdS和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得到的材料元素含量与设计预期值吻合,纯相晶格参数与理论值匹配较高,特征峰证实复合材料中存在尖晶石铁氧体和CdS晶格;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分析表明,CdS有效地附着在铁氧体上,且在可见光区发生了红移.利用该材料对亚甲基蓝(MB)进行了暗室吸附和光催化活性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吸附速率较快,适宜用Langmuir模型描述吸附平衡,最大吸附容量q_(max)高达79.6 mg·g~(-1);在测试的3个样品中,复合物光催化活性最高,经5次重复光催化实验,MB的降解率仍可保留在50%以上,且易磁分离回收;此外,通过自由基和空穴捕获实验、光致发光(PL)和电子顺磁共振(ESR)测试分析提出了MB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由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制的HKB—1型高精度磁化亭仪(卡帕桥)日前在南京通过了部级鉴定。该仪器是一种高精度磁化率测量仪,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冶金、化学、生物及地质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地质研究中,它可以精确测定岩石样品的磁化事各向异性参数,这些参数对于确定诸如变质岩的形变方向、变质程度;沉积岩的层面、层理、水流方向,黄土的成因以及火成岩流面、流线、岩浆流动方向等,都显示了其独到的作用。因此各向异性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按 A.E.费尔斯曼的见解,元素在地壳中的原始分布和在地质作用中的行为是由元素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金和汞的原子结构很相似,金的电子排布(4f~(14)5d~(10)6s~1)与汞的电子排布(4f~(14)5d~(10)6s~2)相差不大。因为 d 轨道的电子参与金、汞化学键的形成,故这两种元素同属一类——所谓第三序列的过渡元素。它们的电离势(Au——9.22和19.95电子伏特,Hg——10.43和18.65电子伏特)和离子半径(Au~+——1.37×10~(-10)M,Au~(3+)——0.9×10~(-10)M,Hg~(2+)——1.1×10~(-10)M)也很接近。这样高的电离势决定了这两种元素在自然条件下呈自然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剩余污泥厌氧发酵液为阳极燃料、铁氰化钾溶液为阴极电子受体,成功启动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厌氧发酵过程中剩余污泥上清液中各种挥发性脂肪酸(VFAs)含量的变化,研究分析了污泥厌氧发酵液燃料电池的产电过程、燃料消耗及电子供体. 结果表明,污泥厌氧发酵液中乙酸含量最高(约占总VFAs的50%),异戊酸和丙酸含量次之(分别约占总VFAs的18%及15%),正丁酸和异丁酸含量较少(均低于总VFAs的10%),正戊酸含量最低(低于总VFAs的1%);MFC实现了250h稳定电压输出(0.65±0.05V),库伦效率为9.09%;阳极总化学需氧量(TCOD)、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VFAs均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TCOD和S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4.9%和86.4%; VFAs的完全消耗伴随着反应器产电性能迅速变差,表明VFAs是主要电子供体;在MFC产电过程中, VFAs的消耗与产生同时存在,消耗总体快于产生;各种VFAs消耗快慢依次为:乙酸>正丁酸>丙酸>正戊酸>异戊酸>异丁酸.  相似文献   

15.
<正> 元素周期表中,Bi是地球化学方面研究程度最低的元素之一,这首先表现在火成岩中Bi的含量资料互相矛盾,当然也不可靠。最近10—15年来,使用新的分析方法(光谱化学、中子活化、原子吸收光谱、质谱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岩石中低含量Bi的测定问题,这在大量发表的文章中已经反映出来。因此我们认为,现在应对现有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一方面是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炼油厂污水处理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料——润滑油型炼油厂污水中主要含油(原油、馏分油和润滑油)和溶解的有机物(脂肪酸、酚等)。其污水的平均指标为:PH—7·5;机械杂质—400毫克/升;含油—6000毫克/升,化学需氧量(COD)0-1800毫克O_2/升;生化需氧量5(BOD)—750毫克O_2/升;酚—850毫克/升。本文列举了各种处理方法的结果(见表1),以及污水处理的构筑物的优缺点。含油和机械杂质的污水局部处理的试验在  相似文献   

17.
<正> 内生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借助电子计算机模拟复杂体系,这种模拟建立在体系中所进行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基础之上。在具有充分的热力学资料时,类似模式的建立是可能的。所以,相对简单体系的精确实验研究便具有重大意义,虽然这些体系按自己的成分和参数都离天然的很远,但它允许计算出所必需的物理化学常数。(1975)所做的、黄铁矿在200—400℃的盐酸中的溶解度测定就属于这样的实验研究。根据在CM-6型电子计算机上的物理化学模拟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FeS_2~HCl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Cu-Al2O3-g-C3N4类芬顿催化剂,以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电子自旋共振(EPR)、拉曼光谱(Raman)对所制备的催化剂及反应过程进行表征.以染料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Rh-B)及小分子有机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双酚A(BPA)和苯妥英(PHT)为目标污染物,研究催化剂在初始pH=7条件下的类芬顿催化活性.同时,探讨Cu掺杂量和有机物配体g-C3N4掺杂量对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验证晶格氧诱发与有机配体络合两种方式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提高产生的影响.DMPO-EPR自由基测定实验及Raman光谱监测催化反应过程验证表明:Cu的晶格氧掺杂诱发了靠近铜晶格O2·-的富电子Cu中心,以及靠近铝晶格O2·-的缺电子Al中心;引入的g-C3N4以阳离子π作用形式通过σ-型Cu—O—C键桥将π体系上的电子转移至Cu,形成一个新的缺电子π中心.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富电子Cu中心将电子传递给H2O2,使其被还原为·OH;同时,体系中H2O的电子被缺电子中心剥夺,进而氧化为·OH.羟基自由基转化率TOFs值的进一步计算结果表明,Cu-Al2O3-g-C3N4体系中TOF值为0.516 s-1,是传统均相芬顿体系TOF值(1.53×10-2 s-1)的3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9.
1 问题的提出在日常的水质监测工作中,化学需氧量CODcr是水质常规监测项目中的一项重要指标。通常,人们往往用重铬酸钾回流法测定。其计算公式是, CODcr=(V_0-V_1)·C·8×10~3/V_2 (1)式中,V_0——滴定空白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_1——滴定水样时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2——取水样的体积(ml); C——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浓度(mol·1~(-1)); 8——氧(1/20)摩尔质量(g·mol~(-1))。  相似文献   

20.
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氯氟烷烃(包括CFC—11、CFC—12,CFC—113,CFC—114,CFC—115,简称CFCs,在我国,通称氟利昂)被广泛用作冰箱和空调器的制冷剂,隔热用和家具用泡沫塑料的发泡剂,电子元器件和精密零件的清洗剂,药剂和美容品的喷雾剂。它的使用,遍及个人、家庭和社会团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0世纪,CFCs是人们发展现代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基本构成物质。因为,它无毒、不燃、化学惰性,逸入空气后,对人体无害,不引起火灾,十分安全。因此,在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