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恶臭气体污染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臭气体污染与评价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李应芝本文综述了恶臭气体的有关概念、恶臭污染物的嗅觉阈值和气味、恶臭强度分级以及恶臭物质的浓度与臭气强度的关系;并介绍了恶臭气体污染的评价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1恶臭污染物及其产生源恶臭...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沈阳市污泥堆存处置过程恶臭污染管理与预警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研究了污泥恶臭产生条件、污泥堆存处置过程恶臭污染特征,明确了污泥堆存处置过程的恶臭风险因素。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恶臭风险评估与分级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案例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恶臭风险评估与分级预警系统软件,为企业恶臭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科学的监管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浑河 -沈阳城区段的主要恶臭源 ,恶臭发臭时段、恶臭污染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污水泵站恶臭散发情况的测定,研究探讨了这类市政设施的恶臭散发特性.结果表明,污水集水泵站恶臭的散发量要小于污水中途提升泵站,且夏季的散发量要远大于秋季的散发量.污水集水泵站恶臭在夏季的最大散发浓度为H 2S 0.288mg/m3,NH 30.48mg/m3,臭气浓度292提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混合液的中途泵站在夏季的散发浓度为H2S最高可达30mg/m3以上,NH30.734mg/m3,臭气浓度9740,甲硫醇0.02mg/m3.恶臭散发量与季节,来水水质、运行水位、水力搅动等因素有关.污水泵站的恶臭散发点较多,除最大的敞口格栅井外,还包括潜水泵顶空的盖板缝隙、进水井盖板缝隙、出水口散气井口、出水口阀门井开口、以及未密闭收纳的压滤渣等.  相似文献   

5.
国外恶臭污染管理办法对我国管理体系构建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GB 14554-19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当前我国控制恶臭污染的主要手段,该标准的制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恶臭污染造成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投诉情况的逐年增加,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严重污染形势的需要.为了全面系统地控制恶臭污染、提高恶臭污染管理工作能力、改善整体恶臭污染形势,需要掌握我国恶臭污染情况,并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建立我国的恶臭污染管理体系.从法律法规、控制标准和评价方法3个方面,深入研究公害法、无组织源排放标准、有组织源排放标准和技术标准、安全防护距离、气味强度范围、气味指数、投诉标准和综合因素评价法等10种国外常用的恶臭污染管理方法,分析我国恶臭污染情况和恶臭污染管理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对比分析结果指出我国恶臭污染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我国恶臭污染管理存在起步晚、法规标准体系不完善、环境监管手段缺乏、恶臭污染防治系统缺失以及公共宣传、教育不到位等问题.建议将恶臭污染防治与管理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法规体系;筛选、开发有效的检测技术,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监测技术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恶臭污染评价体系,形成企业积极采取措施开展控制技术升级改造的良性循环;加强与受控方、高校等科研单位和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制订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性;加大公共宣传和教育力度,推动恶臭污染知识普及和建立民众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探索了污泥添加石灰后在常温及热干燥下恶臭的挥发特性。结果表明:污泥的VOCs中含有25种化合物,SVOC含有14种化合物,绝大部分是恶臭化合物。在污泥中添加10%的生石灰高效混合后,污泥中还原性硫化物的浓度持续升高,NH3释放速率也急剧上升,但CO2和ATP急剧下降,300℃下干燥,原泥共挥发出32种恶臭物质,添加石灰后共挥发出36种恶臭物质,25种恶臭物质浓度均有增加,添加石灰对污泥的致臭集团没有改变。导致恶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产生的碱性环境促进了污泥氮的氨化过程,也促进了污泥中不稳定的含硫化合物挥发。  相似文献   

7.
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目前运营方式及存在的恶臭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对恶臭的发生与环境影响、恶臭污染水平的测试、相关规定与科学运用以及治理技术与对策方面的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概述了点源、面源和渗滤液恶臭控制的合理途径和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某规模化养殖场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功能区恶臭气体产生的特点和排放特性,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控制技术的选择研究,并针对养殖场典型功能区储粪间和运动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分别采用组合式生物技术和复合菌剂雾化喷淋技术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这两处典型功能区恶臭气体处理工程的设计与运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除臭工程均取得了较好的稳定运行效果,其中组合式生物除臭工程对养殖场储粪间产生的氨的去除率为89.2%~94.1%,出气中氨浓度为0.14~3.17 mg/m~3,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排气筒高度为15 m)的要求;复合菌剂雾化喷淋除臭工程对养殖场运动场散发的氨的去除率为67.1%~83.16%,喷淋后氨浓度为0.15~0.81 mg/m~3,达到《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中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该组合式生物技术和复合菌剂雾化喷淋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运行成本低、自动化程度高、恶臭物质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能有效控制规模化养殖场恶臭气体的污染和排放。  相似文献   

9.
恶臭及其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恶臭污染投诉增多。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恶臭已作出限制。开展恶臭监测,为环境管理、恶臭治理与评价提供详尽准确的数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韩晓冬  孙也 《环境工程》2021,39(3):130-135
城市垃圾中转站恶臭气体扩散问题是居民非常关注的焦点。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某拟建垃圾中转站和周围建筑物附近的流场和可能泄漏的恶臭气体的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风速和风向对流场结构和恶臭气体扩散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风向不同风速下,无因次化流场结构基本相同;风速高时恶臭气体迅速扩散,不影响周围建筑物;接近静风时,恶臭气体能够扩散至垃圾中转站的连体建筑和南侧学生宿舍,但浓度已降低约3个数量级;风速接近静风的东风和南风条件下,恶臭气体扩散快,影响区域有限。总体上,该拟建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合理。该研究过程可为类似项目选址的合理性评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西藏河流-湖泊体系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空间分布、潜在来源及生态风险,对西藏中部河流、湖泊表层沉积物及其周边土壤中As、Ba、Cd、Co、Cr、Cu、Hg、Mn、Mo、Ni、Pb、Sb、V、Zn、Al和Fe 16种重金属总量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多元线性回归(PCA-APCS-MLR)受体模型定量解析了重金属的潜在来源.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As、Cd、Hg、Ni含量较高,其中Hg和As污染较为严重;富集因子、地累积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均表明研究区Hg污染较重,其次是As、Cd、Ni;平均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结果表明,研究区受Hg、As、Cd、Ni污染,其中Hg污染较重.在空间分布方面,污染相对较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昂仁金错、堆龙曲及一些封闭型湖泊,其中As污染范围最广.PCA-APCS-MLR分析表明,沉积物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分别为自然来源、交通运输和大气传输以及地热活动和矿山开采等;Co、Cr、Cu、Hg、Mn、Ni、V、Zn、Al和Fe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Ba、Mo、Pb主要受交通运输和大气传输影响;As几乎全部来自地热活动和矿山开采;Cd、Sb来源较为广泛,3个主要来源均有占比.土壤中Cd、Hg含量较高,可能受交通因素影响较大,同时还与工业排放后远距离输送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The seasonal concentration changes of selected heavy metal Cd, Cr, Cu, Fe, Mn, Pb, and Zn in five tissues of marine gastropod Onchidium struma were studied in the Chongming Island, the Yangtze Estuary on July 2006, September 2006, and November 2006, April 2007,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bioconcentration factor of Cu (biomass/water) in all selected tissues was about 104 magnitudes, Fe and Cd were 103, Zn was 102, and Mn, Pb, and Cr were 101. Hepatopancreas was proven to be the dominant storage tissue of Cr, Cu, Mn, and Zn, whereas Fe and Pb were mainly stored in muscle and digenetic gland, and Cd was stored in vitelline gland and albumen gland. Additionally, it was found that Cu, Fe, Mn, and Zn were concentrated significantly by O. struma (whole-body) in summer or autumn, and Cd, Cr, and Pb increased slightly in spring and winter. Furthermore, the bioconcentration of Cr was nearly 2-fold higher and Zn was 1.6-fold higher in the water compared with the Water Quality Standard for Fisheries. With view of excessive amount of Pb, Cd, and Cu according to seafood standard, the consumption of O. struma might have the risk of health hazard.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日益凸显的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率与效益低下等水危机,对我国近年来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称"水十条")等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相关政策与研究进展及国外在水环境管理方面经验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水十条"实施后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安全、法律法规与执法监管、资金投入与激励机制、技术推进与公众参与等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推进重点工作,提出具体措施包括以协作机制优化区域流域水环境管理,完善水权交易并规范绿色投融资体系,创新水文化建设与公众参与模式,优化分区、分级、共治的水环境管理法规与执法支撑体系,强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水环境管理与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青岛近海不同天气下气溶胶中金属元素的浓度分布特征,于2012年4~5月,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青岛近海采集了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主要微量金属元素.结果表明,Al、Ca、Fe、Na、K和Mg是TSP中主要的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占所测元素总浓度的94.2%.TSP及金属元素浓度月变化明显,Fe、Al、K、Ca、Mg、Zn、Ba、Mn、Ti、Sr和Li均在11月和1月浓度最高,Be、Sc、Co、Ni和Cr在1月最高,Na在8、11和2月较高,12月最低,Pb在1月和2月最高,8月和12月最低.富集因子表明Be、Co、Al、Ca、Fe、K、Mg、Mn、Sr和Ti主要受自然源影响,Li、Cr、Ni、Zn、Ba和Na除受自然源外,还受部分人为源影响,Pb主要来自人为源.不同天气状况对TSP及其金属元素浓度影响较大,除Ti外,所测元素浓度均在烟雾天最高.与晴天相比,烟雾天除Ti外,其余元素均升高,增幅为1~4倍,雾天Li、Be、Cr、Ni、Al、Fe、Mg和Mn变化不大,Pb和Na升高较多,Co、Ca和Ti降低较多,霾天Cr、Co和Ti降低,其余元素浓度升高,增幅为1~3倍.大部分元素在晴天富集因子最小,雾天富集因子最大.Ni、Zn、Ba、K、Na、Pb和Sr富集因子为晴<霾<烟雾<雾,Fe和Mn为晴<烟雾<霾<雾,Al和Mg为晴<雾<霾<烟雾,其余金属不同天气下富集因子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源解析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了解滁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采集滁州市4 360个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Cr、 Zn、 Pb、 Cu、 Ni、 Cd、 As和Hg这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利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重金属来源,采用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1)滁州市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大于安徽省江淮流域土壤背景值,其中Cd、 Ni、 As和Hg空间变异较大,受外界干扰显著;(2)综合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重金属污染来源可划分为4类,其中Cr、 Zn、 Cu和Ni来源于自然背景源,As和Hg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污染源,Pb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和工农业污染,Cd主要来源于交通源、自然源和工农业污染源;(3)富集因子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都表明该区域表层土壤Cd污染较为严重,Cd污染点位空间分布较多;(4)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综合指数法表明,研究区内重金属污染程度较小、生态风险水平较低,但Cd和Hg的生态风险总...  相似文献   

16.
采集长江中下游8个样点沉积物和悬浮物样品,用连续提取方法提取金属元素的5种化学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分析所有样品中锂、钠、钾、镁、钙、锶、钛、钒、铬、锰、钴、镍、铝、钇和锆共15种元素各化学形态的含量,并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这些元素在形态上的分类特点。结果表明:在沉积物和县浮物中,碱金属元素(锂、钠、钾)主要以残渣态和可交换态存在;碱土金属元素(镁、钙、锶)各形态含量较为均匀,但钙的碳酸盐态含量很高;锰和钴的铁锰氧化物态含量较高;铁族元素除锰和钴以外(钛、钒、铬、镍)、铝和锆残渣态含量高、其它形态含量低。所研究元素中,钙和锰的残渣态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以滇西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4193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了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来源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地统计方法对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但是低于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相比,As、Cd、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与云南省背景值相当,Hg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其背景值的2.35和1.60倍,土壤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累积现象.②Cr、Cu和Ni主要受成土母质的控制;Cd、Zn和Pb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人为来源主要为铅锌矿开采选冶、交通运输和煤炭燃烧,Cd、Zn在一定程度上受成土母质的影响;As和Hg以人为来源为主,受汞矿采选、农业活动及煤炭燃烧的影响.③不同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Cd、Cr、Cu、Hg和Ni在沉积岩母质区土壤中平均含量最高;草地中As、Cd、Cr、Cu、Hg、Ni、Zn平均含量最高.④Cu、Ni、Cr高值区与沉积岩母质区及区内分布的铜矿和铁矿空间耦合性良好;Pb、Cd和Zn的高值区与区内的铅锌矿分布范围基本一致;As和Hg高值区与区内汞矿等热液型金属矿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在人类活动密集地区也呈高背景分布.  相似文献   

18.
水体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都是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但关于重金属与营养盐间耦合机理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取乌江高磷背景的构皮滩水库为研究对象,分析2018年1、4、7、10月的支流表层水、库区分层水和下泄水的营养盐、溶解态重金属及相关水化学参数。通过不同组分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及重金属聚类分析,发现As、Ni、Co与Mn可能主要来自于矿山废水,而Zn、Pb、Cd、Cr主要与生活、农业废水排放有关。Fe、DSi可作为指示重金属与营养盐耦合机制的代表元素,Fe用于表征外源及氧化还原条件的贡献,DSi可指示生物作用(包括吸收、分解等)的参与程度。结合DSi/TDN、As/Fe、Zn/As分析,表明该地区重金属及营养盐间的耦合关系主要受径流、硫酸盐还原作用及颗粒态污染物吸附/解吸等综合作用的影响。该研究为重金属及营养盐耦合机制探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喀斯特深水型湖库复合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基础信息和工业行业VOCs源成分谱,建立了重庆市2017年主要工业源VOCs组分清单,并估算其臭氧生成潜势(OFP),识别工业源VOCs重点管控物种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重庆市2017年工业源VOCs排放总量及其OFP分别为144.12 kt和477.34 kt,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塑料制造和...  相似文献   

20.
陶杰  闫慧姣  徐艺斐  荆海涛 《环境科学》2024,45(5):2548-2557
于2021年1月和4月利用在线金属分析仪对郑州市大气PM2.5中的18种金属元素进行连续测定,分析了元素浓度变化特征;采用富集因子、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特征雷达图对金属元素进行溯源;采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其健康风险,并通过后向轨迹法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分析了健康风险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春季元素浓度较高,Fe、Ca、Si和Al浓度之和分别占冬季和春季总元素浓度的89.8%和87.5%. Cd属于重度富集,受人为污染影响严重.冬季Pb、Se、Zn、Ni、Sb和K以及春季Cr、Ni、Fe、Mn、V、Ba、Ca、K、Si和Al浓度随污染等级的提高而增加. PMF源解析和特征雷达图结果表明,冬春两季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为工业源、地壳源、机动车源和混合燃烧源,冬季多发生工业源和混合燃烧源污染,春季多发生地壳源污染.冬春两季均存在明显的非致癌风险,冬季健康风险更严重,Mn造成明显的非致癌风险.冬季健康风险主要受郑州及周边城市传输影响和西北方向远距离输送影响,春季健康风险主要受郑州及周边城市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