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福建海坛岛地质灾害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调查及历史岸线对比的方法,摸清了海坛岛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发现海坛岛存在三种地质灾害类型:海岸侵蚀、重力类地质灾害(崩塌与滑坡)与风沙灾害。海岸侵蚀为主要的灾害类型,分布在海坛岛东部的岬湾海岸;其中的一些岸段由于人工护岸工程的修建,延缓了海岸的侵蚀后退,但同时造成临近沙滩的侵蚀退化。崩塌与滑坡共计16处,分布于海岛各处,多半为开山采石等开发活动造成。风沙灾害区位于海坛岛东北部长江澳沿岸,沙源为长江澳沙滩,这与该地直面常年主风向(NNE)有关。建立了海坛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值,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海坛岛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中、高风险区与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分布区域一致,而岛陆主体为低风险区。根据海坛岛地质灾害特征及风险评价结果,给出了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矿产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被破坏,既是环境污染与矿区地质灾害形成的源头,也使得土地供需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了威胁"矿群"关系和谐及矿区可持续利用发展的中心问题。基于VRMap建立了以遥感、汇水、坡度作为背景纹理的矿区开采面、固态废物、尾矿库、工矿道路和工矿建筑5类土地破坏的三维模型,集成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三维量算面积为模型参数,基于VRMap SDK开发模型分析三维地理信息集成系统,为矿区土地破坏的直观显示、深刻理解与全面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灾害学》2016,(3)
秦巴山区地质环境脆弱,加之受到采矿工程活动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目前矿产资源开采区内地质灾害研究相对较少。该文阐述了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开采区内开采现状,区内矿山以小型为主,开采矿类以金属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矿产为主,开采方式以露天开采为主;总结了秦巴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现状,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以泥石流为主,提出了4种致灾模式:采矿覆岩剧烈变形致灾型,采矿覆岩缓慢变形致灾型,采矿废渣与降雨耦合致灾型和露天边坡变形致灾型,并列举了部分典型地质灾害点。这对秦巴山区矿产资源开采区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2019,(1)
秦岭矿产资源开采区地质灾害具有形成条件复杂、隐蔽性强与识别难等特点。如何识别隐蔽性地质灾害是一难点。通过秦岭钒矿开采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主要从斜坡体岩性组合特征、斜坡岩体结构特征、高程、坡型、坡度以及采矿活动六个方面总结了该区域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无人机航拍室内解译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隐蔽性斜坡灾害早期识别方法,从而为矿山斜坡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灾害学》2021,(3)
云南省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4 408处,其中滑坡24 044处,崩塌4 054处,泥石流4 784处。在高原山区复杂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局地暴雨、地震和河流侵蚀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发因素,但人类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常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联。经过多因素综合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受地质环境条件及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特征及规律的控制,地质灾害的形成规律主要为:沿特定的地形地貌呈带状发育、受散裂及易滑岩土体和构造控制形成高发区带、动态起伏与降雨同步、与地震烈度成正比的放射状衰减规律等。指出依据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加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回顾活动构造的研究历史、活动构造的定义分类,综合大量已有研究资料,总结了中国地震及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以及不同尺度的活动构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中国地震具有频率高、震源浅、西强东弱、分块成带的特征,同时空间分布、类型分布与总体危害程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性。对岩石圈流变学、岩石圈的垂向分层模式、特殊地区中部地壳的应变局部化等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地震的发震机制。活动断裂与地震及其地质灾害之间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活动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断裂间的相互作用、分段性、多期次与周期性、与地震的耦合性关系等方面。结合GIS、遥感、数值模拟等新技术方法的应用,提出未来活动构造的研究重点应主要集中在岩石圈流变动力学、结构性质、中部地壳应变局部化、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其地质灾害的相关关系等方面。本文对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及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的梳理,可为将来地震及地质灾害的研究和监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发生于山西西部地区的黄土地质灾害案例及其相应的降雨资料,统计分析了黄土地质灾害与降雨类型、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降雨累积量等的关系,并通过室内直接剪切试验分析了该地区黄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加的劣化规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由降雨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75%以上,且主要发生在6-9月,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10 d内连续降雨诱发的黄土地质灾害占降雨型灾害统计总数的76.9%;前期累计降雨量越大,黄土地质灾害发生频次越高;黄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前36 h的降雨量、降雨特征有关。试验结果表明:黄土地区大量雨水渗入土体会降低其抗剪强度,主要表现为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体的黏聚力急剧下降,从而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陕西秦岭南麓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越于秦岭南麓汉台区北部中低山区的316国道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每年汛期地质灾害频发,数百至数万方的危岩体常将路面掩埋,少则堵塞交通数小时,多则数天,过往车辆及行人的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由于316国道为我国南北运输的重要通道,社会影响较大。为此,该文在汉台区1:50 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的基础上,将316国道作为重点地段进行专题研究,分析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调查分析认为316国道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孕育地质灾害发育的不稳定边坡坡型、坡向、坡高、宽度和厚度等决定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提出了以监测预警和卸荷减载、铺设柔性防护网、设置抗滑桩等为主的防治对策,为汉中市国土资源局汉台分局等相关部门地质灾害的防范提供决策与依据,也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以来的调查资料,结合近5年来对流域内各县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孕灾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理条件。高程控制人类居住与活动范围,控制气候、植被等垂直分带。斜坡坡度、坡型、坡体与岩体结构、沟谷微地貌控制不同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的地质灾害。(2)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层岩性、土石组成、内部结构、分布、物理力学特性,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3)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褶皱控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结构面控制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空间位置和边界,地质构造控制山体斜坡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活动断层控制岩土体持续变形破坏时间。(4)降雨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外动力诱发条件。降雨增加斜坡体自重、浸润斜坡的软弱结构面、降低斜坡稳定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动力作用,是泥石流流体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左三胜  赵志祥 《灾害学》2004,19(2):47-50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国家强制执行的工程建设工作程序之一,亦是一项起点高、难度大、操作性强的新型技术工作.本文初步分析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介绍了我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研究现状、意义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煤矿灾害现状与减灾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杨梅忠  陈克良 《灾害学》1997,12(3):66-70
以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煤矿灾害的现状与致灾特点,提出了煤矿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煤巷高冒区遗煤自燃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巷高冒区因遗煤易自燃而成为煤矿内因火灾的重要危险源之一。本文在分析高冒区遗煤赋存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平煤十三矿11111巷道高冒区实际情况,应用FLUENT软件,对高冒区漏风风速、温度、氧气浓度以及CO浓度的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高冒区中部漏风在自燃风速范围内;在高冒区内,高温点出现在中部;高冒区中部氧气消耗量最大,煤氧反应产物CO浓度在高冒区中部最高。根据高冒区温度、氧气浓度、CO浓度、漏风风速的分布规律,可将高冒区划分为"易自燃带"和"不易自燃带"。  相似文献   

13.
煤矿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惠振德  孙虎 《灾害学》1995,10(2):48-51
本文根据调查统计及遥感资料,对我国近40年以来煤矿主要灾害类型、特征、灾情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针对煤矿生产现状与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减灾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阜新五龙矿深部冲击地压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AN SY S有限元分析软件,重点对辽宁阜新五龙矿深部冲击地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根据实际开采条件建立了AN SY S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开采311工作面得到了推采距离为100、200、300及400 m时的顶底板Y向应力等值线图,指出顶板Y向应力大小是判断冲击地压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当开采100 m和400 m时工作面迎头位置产生高应力集中区,极易发生冲击地压事故。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阜新五龙矿属于煤体压缩型冲击地压,同时伴有火成岩墙侵入影响。AN SY S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深部矿井开采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系统灾害的类型及其防御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英 《灾害学》1992,7(3):53-57
作者通过近几年来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干旱、雨涝、霜冻、大风、冰雹、病虫草鼠等自然灾害和各种人为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中国沿海地区近40年或更长时期主导灾害的资料分析其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综合灾害灾次图的分析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共有3个灾害多发中心,最后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6个灾害类型区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致灾与改良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社会生产活动中许多有害于环境的成份不断增大失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促使自然灾害增多,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作者紧密结合西北地区环境恶化的现状,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在追寻生态环境恶化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的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18.
1IntroductionBohai is the only inland sea in China.It has the highest resource density of all the fourcontinental seas in China.Since the end of the1 970 's,the marine economy around Bohai has seengreat development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marine industry is up to 2 0 % .It is much highertha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GDP of this region.The marine economy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round Bohai.However,since Bohai is an inlandsea,it has the natural …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川滇地区为我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地震活动频繁。在对川滇地区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下(几)次可能发生强震的趋势,以便能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传甲 《灾害学》1995,10(3):37-43
本地区为季风型、山地型和中纬多灾型的混合型多灾区,有七类32种大气灾害、五类28种大气灾链。在本区,受灾的面积和人口、死人、经济损失和灾种之最,皆推大气灾害,尤以旱灾类最重,其次是暴雨类。从主导的灾害类型、类、种的角度,将本地区划分成2大区、9区、12亚区和5小区。近500年来,大旱、大涝平均每22.2年发生一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