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纵深推进"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关键环节,如何优化地方高校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迫在眉睫。从学校转变创新创业理念出发通过从大力推进协同育人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创新创业视域下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双一流"的背景,为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一流学科提供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结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对现阶段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剖析,对专业的师生规模、课程建设、人才培育等环节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重点着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构建"双一流"的师资团队;创立资源循环工程应用型的科研基地中心与校企联合实习场地;优化培养方案,精选专业教材,以及"双一流"背景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培养等,促进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该专业课程体系为案例,通过对毕业生和专业研讨会调研,分析了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高校资源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互联系,构建了资源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群,探索了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法和增加创新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商洛学院为例,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思考,提出明确培养目标及人才需求、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改革探讨,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工艺课程设计》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问题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专题讨论,搭建"专业实践需求(或问题)"为引导和驱动的知识思维架构,借助科研服务平台等资源,增加实践和创新思维培养,以及注重过程和科学考核方式几项措施,开阔学生视野,激发自学和研讨...  相似文献   

6.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存在规模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能力施展受限等问题,无法满足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有:(1)新兴专业,其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2)交叉专业,其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向尚需融合凝练;(3)综合专业,其现有科研平台还不足以支撑学科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树立协同创新理念,坚持行业需求导向,充分挖掘办学特色和优势,凝练培养方向、完善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研平台;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做好学科前沿追踪;加强校校交流互动,提升硕士点认可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地方师范院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特点。提出了发挥师范院校继续教育优势,学历教育与再教育协同发展;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区域产业人才综合素质;改变现有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灵活多样培训需求等产学研合作教育新途径。实现产、教、学三赢的效果,为资源循环利用人才培养系统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资源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提出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建设思路及模式探索,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
资源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提出循环经济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必要性、培养目标、建设思路及模式探索,以达到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0.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一二五双线并进"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内涵、实施路径这两个方面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对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各个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各自人才培养的目的,凭借专业基础优势,综合实践及科研平台的支撑,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本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业的研究方向,构建了以共伴生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市政废弃物、废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处置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立足地方、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新构建和打造课程体系,合作开办专业,建立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创建大学生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平台,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考核等方式,创建产教融合和校企联合思路下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结果表明,新思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学科应该以政产学研用为重要突破口,通过以学科平台为中心、以政府职能为引导、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效益为目标、以战略联盟为纽带的实施途径,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益组织、企业和大众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企业在居民社区投放旧衣物回收箱,"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是在北京率先开展此项活动的公益机构之一,并探索出"环保+公益"的旧衣物回收创新模式。通过对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环保+公益"双增效途径分析,为其他机构有效地开展旧衣物回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近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长伊万尼茨卡娅、荣誉副院长阿连尼斯给常州工学院发来贺信,祝贺常州工学院周全法教授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对他潜心研究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奠基稀贵金属深加工、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学术体系;大力开发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稀贵金属深加工领域的先进工程技术,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做好行业规划和管理,促进资源循环产业专门人才培养等予以高度肯定。  相似文献   

16.
结合京津唐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分析现有循环经济评价方法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估方面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测度.评价结果反映出京津唐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态势良好,但资源和环境制约问题比较突出,需要通过加大政策和资金投资力度,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加强个人环保意识等措施促进京津唐地区循环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重要的任务。以梧州学院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学院为例,围绕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基地、教师队伍、产学研服务平台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开展地方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研究,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形成政校企产学研深度产教融合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自2013年4月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在北京开展旧衣物回收活动以来,不仅探索出"环保+公益"的回收创新模式,还在环境、公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对地球站公益创业工程"环保+公益"创新模式实施效果分析,有助于旧衣物回收模式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正>备受瞩目的"2014资源循环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于2014年9月24日在鞍山市召开。本届高峰论坛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主办、鞍钢集团矿业公司承办,是以资源循环、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全国性科技创新研讨交流会,同时也是2013年11月由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发起成立"资源循环利用与过程污染控制产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然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可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问题日显突出,而回收物流的效率与效益直接影响资源再生利用的数量与质量.首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回收物流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在回收物流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缺乏回收物流的理念及规范管理、废品回收率低及处理技术落后等问题;同时,还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对策包括:增强环保的意识、实行持证上岗,倡导承担社会责任、提倡诚信经营、完善立法、建立激励机制;树立标杆管理、构建信息平台、采用条形码技术,培养物流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回收物流外包等;最后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