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峡工程移民与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移民是关系到三峡工程成败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分析探讨了三峡工程对移民心理的作用以及移民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三峡工程的影响,进而在开发性移民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协同式移民的设想,主张不仅应从经济角度考虑,而且还应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研究,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水库移民学是一门正在酝酿形成之中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本文结合水库淹没处理的经验教训,分析了水库移民学的研究对象——水库移民的科学范畴,得出:水库移民是因兴建水库而产生的由淹没区和淹没影响区迁移到安置区的“人——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以及这个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动态演化性、被动性、主体性、补偿性、开发性、环境调适性和自行融合性等八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水电开发“十一五”规划和2020发展目标,平均每年需新增水电装机1 425万kW,水电事业迅速发展必将带来大量农村移民,需要妥善安置。按产业划分对两种传统安置模式特点与问题进行分析,从利益相关者和资源价值转移理论角度,论述入股安置模式的理论依据。回顾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工程征地入股安置案例。在对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进行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入股安置的“以集体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和“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两种基本方式,并探讨了水电开发企业上市条件下移民持股选择种类。通过与传统安置模式的比较,得出水电工程农村移民入股安置模式的四大优势:从非自愿性移民到自愿性移民的转变;从开发性移民到参与性移民的升华;缓解项目业主资金筹措压力;推动小城镇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西方环境移民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环境移民问题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环境移民问题的复杂性,学术界和政界对环境移民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人认为环境移民起因复杂,环境因素只是众多原因之一,因此否认环境移民的存在,另一些人认为环境因素可以成为环境移民的诱导和主要原因,因而环境移民在世界各地大量存在.本文对具有争议的有关环境移民的称谓和定义以及分类等问题进行了评述,认为:为便于对环境移民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环境难民"一词,而统一采用"环境诱发移民"或"环境移民"等术语;考虑到环境移民的诱因、规模和特点,综合已有各种分类方案,可将环境移民分为环境灾害移民、环境退化移民和环境征用移民三大类.中国学者提出的"环境移民"和"生态移民"与西方学者所讨论"环境移民"和"生态移民"在内涵上并非完全一致.应当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确定及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区的土地产权问题是开发型移民政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水库农村移民环境窬一的理论计算公式和常规计算方法,并讨论了据此确定安置区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库区移民不单是库民的移动,而是整个社区的重建,移民是一种进步,是超常进步发展的好机遇。本文总结了库区移民的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的社区设计:(1)加强社区规划,走超前新型城镇化的模式;(2)调整产业结构,走非农业化的道路。(3)借助国际力量,大胆参与,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移民 产业 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引入共生理论,分析其在流域综合规划研究中的适用性。以金沙江中游优势产业与移民可持续发展规划为实证,建构了其应用分析框架:(1)建构了以系统论、共生理论和人本主义为哲学方法论,以共生型流域规划的科学思维、制定共生型流域规划的工作方法为科学层次基本方法,以共生型流域规划的基本思路、技术程序及其中关键步骤所采用的具体方法等为实践层次的具体方法的"移民 优势产业 环境"共生型流域规划的方法体系;(2)论证了共生理论应用分析的重点内容及其具体化方法,并阐述了共生型流域规划的基本特征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地区的环境移民与可持续发展:以紫云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紫云县环境移民样区的研究,指出了环境移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斯特地区要立足开发式扶贫,建全“造血”功能,实行合理的土地利用,走生态农业的道路,确保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三峡工程建设中需要耗费大量木材的事实,结合三峡区自然资源实际,着重探讨了开发新型竹胶合板替木质模板,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同时带动库区发展竹木种植及竹材深加工业,具体落实开发性移民方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作为失地农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实施逐年补偿和入股分红的长期补偿机制,成建制地集中安置,同时,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符合要求的移民新村优先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以土安置方式的弊端,使移民能够同时享受到兴修水利水电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双重利好和发展机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以及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的开发性移民目标,实现地方政府部门、项目业主、移民和安置区居民等多方利益主体的共赢。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淹没耕地补偿、移民安置区选择、移民新村建设资金、移民生活水平恢复等方面的优势,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其次,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分为调查统计、规划衔接、新村建设和搬迁后扶四个阶段,分阶段阐述了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实路径,突出两者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然后,从政策制度、经营管理、失业贫困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存在的风险和弊端,突出两者相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基于各类风险的具体表现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化解相应风险的策略,以期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长期补偿机制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能够得到落实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保护产业化是环保工作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环保产业、环境产业、绿色产业等概念的研究与应用日趋增多。就环境法学而言,界定一个适应环保产业发展的相关概念,并研究其相关法制的构建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绿色产业与绿色产业法研究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2.
陇南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陇南长江流域大多地处嘉陵江上游的源头地区,是一个资源较为富集但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且人口压力较大的丘陵山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着眼世纪之交摆脱贫困与奔向小康转换时期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调演进,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山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市场配置资源、培植支柱工业,商贸、旅游并举、突出第三产业、强化基础设计、增强发展后劲;空间结构重组的战略构想是重点发展东部经8济重心区、  相似文献   

13.
库区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境素质的提高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利用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社会经济环境调查数据,对三峡库区农村环境保护设施现状,农村移民的环境素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仍然不足,饮用水不安全,化肥施用量过度,生物、环保防虫技术很少被采用,移民缺乏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仅具备浅层次的局部的“日常环保型”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经济能力和动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库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饮用水安全状况,推广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库区农村移民的环境教育,促进移民脱贫致富,提高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环境素质,提高其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改变其对环境不友好的生产生活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4.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evidenced a period of extremely rapid growth during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Some recent studies have indicated a decline in general public concern with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we attempt to provide some new evidence which might be of assistance in ascertaining the relative status of concern for the economy,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study focuses upon a major city in a large energy producing state with a large ethnic (Mexican-American) minority. Our data indicate that concern for the environment is not a highly salient issue for our respondents. Economic concerns far outweigh enviromental issues. Additionally,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is not a unidimensional trait. Perception of who is responsible for pollution rather than perception of a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 is a significant indicator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环境教育是建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防治环境污染的手段,是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保证,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铜陵地区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铜陵地区矿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其分为矿山“三废”排放与污染。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矿山地质灾害等三类。在此基础上,提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必须从管理制度、经济和技术方面寻找综合治理途径。其中,管理制度方面: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实施矿山环境准入制度,确立科学合理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评价标准;经济方面:建立明晰的矿山环境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经济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发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整治产业;技术方面:开发矿业清洁生产技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矿山水均衡破坏防治工程技术,开展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与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突发性水污染给各地水源地安全造成巨大威胁,能够对事故进行模拟预警和快速响应显得日益重要。针对突发性水污染的特点,采用贴体正交网格对河道进行空间离散化,采用平面二维瞬时排放水质数学模型与GIS 集成,基于GIS的可视化功能实现了长江武汉段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动态模拟和水源地污染物浓度超标预警。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预测了长江上突发性事故排放形成的污染带的在江内的时空迁移状况,为武汉长江段水环境保护和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任一生态经济区域都是更大区域的组成部分 ,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既要注意区域内在的协调 ,更应关注对更大区域的环境影响。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 ,要特别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利用与经济开发利用的协调关系 ,因此 ,做好环境影响分析是区域生态经济建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的概念、危害及其预测和防治对策。针对三峡库区的污染现状,与浙江千岛湖(新安江水库)建库40年后蓝藻水华暴发的环境状况比较,强调三峡水库局部水域可能存在人为富营养化污染引起的非线性延迟的环境效应,特别是水库蓄水后库区支流香溪河水域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性极大;根据三峡水库毗邻武陵山汞矿带高汞背景区,燃煤的硫和汞含量较高,以及库区酸沉降和汞污染状况较为严重的状况,提出库区存在汞甲基化和酸沉降引起的非线性环境效应。讨论了相应这些效应的控制对策和措施,并建议现在充分重视这些非线性环境效应,在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中要考虑这些影响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Migration proces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recent research on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A majority of the existing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 literature has focu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causes and determinants of migration. With the largest rural-to-urban migration flow in world history, and growing concerns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ccompanying its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 provide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ase for migration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This paper reviews major migration theories and recen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migration, with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rural-to-urban labor migration in China. A comprehensive multilevel conceptual framework is developed for studying the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The effects of land resources on household labor migration decisions in rural China are explored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frame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