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235-243
湘西南苗儿山地区早燕山期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早期,侵入于加里东期花岗岩(构成苗儿山岩体主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中。主要岩石类型为细粒—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发育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SiO_2为76.02%~80.26%、Al_2O_3为10.94%~12.88%、K2O为3.42%~5.34%、Na_2O+K_2O为5.37%~8.22%、ASI为1.04~1.31(平均1.14),总体属铁质、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类。微量元素中Ba、Sr、P、Ti表现为强烈亏损,Rb、(Th+U+K)、(La+Ce)、Nd、(Zr+Hf+Sm)、(Y+Yb+Lu)等相对富集。稀土总量较低(122.9~175.4μg/g),轻稀土略富集((La/Yb)N=2.55~3.79),具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7~0.22)。岩体ISr值为0.99007和1.15860,εNd(t)值为-9.20和-8.80,两阶段Nd模式年龄(t2DM)为~1.7Ga。C/MF-A/MF图解显示源岩主要为变质泥质岩和变质杂砂岩。强过铝花岗岩样品的Al_2O_3/TiO_2比值部分<100。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源岩主要为中、上地壳酸性岩石,并有少量地幔物质加入。花岗岩主量和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以及区域构造演化过程表明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构造环境,岩浆形成与先期(中侏罗世)陆壳增厚升温及软流圈地幔的热传递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自然界,既可以见到云母和花岗岩中铌、钽含量都高;也可以见到铌、钽只在云母中含量高.而在花岗岩中含量低的现象,其原因,首先是花岗岩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影响到花岗岩和云母中铌、钽的行为、含量及其相关关系;其次是铌、钽的赋存形式在性质上和数量上的不同,使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3.
<正> 花岗岩中能见到许多粘土细脉,可是关于它们的产状和成因的探讨却几乎没有。近年来,我们研究了充填在广岛花岗岩(风化、半风化)小裂隙(包括节理)中的粘土细脉的产状及其风化后的粘土矿物组分(这些粘土矿物有云母粘土矿物、蒙脱石、云母-蒙脱石混合层矿物、高岭石和叙永石),并且知道了云母粘土矿物变成蒙脱石,有时甚至变成高岭石类矿物。  相似文献   

4.
<正> 引言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辨认出两类根本不同的花岗质岩类。Chappell(1977)和White(1974)及White和Chappell(1977)把那些具有由变质沉积母岩衍生特点的花岗岩叫S型花岗岩,而把具有由变质火成岩或火成岩母岩衍生特点的花岗岩叫Ⅰ型花岗岩。Loiselle和Wones(1979)把另一种特殊的花岗岩称为A型花岗岩。用这一术语是强调这是一种非造山构造环境的、碱性较强的、无水的特殊的岩浆。他们(私人通讯,1980,1984)还强调,A型花岗岩的划分(不同于S型和Ⅰ型)  相似文献   

5.
湖南郴县千里山花岗岩及其衍生岩脉云母矿物系统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云母矿物分属于Li-Fe系列和Li-Al系列,前者所有红外光谱吸收峰波数均较后者相应的吸收峰值低;羟基伸缩振动与云母~(v1)Al的含量有关;(Al)Si-O-Si的对称伸缩振动与~(vl)Li~+含量关系密切;而Si-O弯曲振动或O-Me(金属)伸缩振动的频率变化则主要受~(vl)Fe~(2+)的含量制约。不同类型的云母有时其成分与红外光谱振动频率的关系有各自的规律,根据这一关系可以大致划分云母种属并粗略估计云母中某些主要组分的相对含量。结合云母产状的分析,两个系列出现于花岗岩蚀变的不同演化阶段,这对探讨岩体演化及矿化规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提供了古生代碱性到过碱性花岗岩侵入体中的石英所含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盐度数据。宽的盐度范围(3.8—60.6wt%NaCl)和宽的温度范围(25.8—537℃)表明,不同的流体是连续被圈闭的,因而,作为均一温度下降的直接结果,所测定的盐度也降低了。流体是在537℃下达到NaCl饱和的,热液是在1100±300bar压力下形成的。花岗岩结晶作用期间的热液活动和挥发份F和B的释放,导致侵入体的围岩变泥质岩发生金云母化和电气石化。由于挥发份的排除,超盐度热液流体的存在和铝质沉积物对侵入体边缘的混染,导致K,Rb、Li、Mg、Cs、Be和Ta以卤素配合物的方式从花岗岩系统运移到变泥质岩接触变质带中去。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于1975年开始进行成岩实验研究,这是我国第一次在高温高压和含水条件下进行的岩石(花岗岩)实验研究。获得了四条初熔曲线,其中两条是国际上尚未做过的(锂云母钠长花岗岩与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以后,国内各单位也陆续仿此进行花岗岩的实验研究,所获结论,基本上和我们的结果一致。花岗岩初熔曲线实验结果为当时争论的问题,即华南花岗岩的成因究竟是花岗岩化还是重熔,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了重熔观点。  相似文献   

8.
<正> 地处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是一条重要的稀有金属成矿带。区内分布着大量的岩浆岩,从中基性岩到中酸性岩都有。在本文所研究的可可托海、青河一带出露的花岗岩类岩石主要有: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类、二云母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9.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2):117-125
皖东滁州张八岭地区具有丰富的绢云母矿产资源,近年来陆续发现并探明多处绢云母矿床,是我国重要的绢云母矿产地。文章基于对安徽滁州李集—三合集一带1∶50 000区域矿产地质调查,结合前人资料,论述了该区绢云母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成矿控制因素,建立了绢云母矿床区域成矿模式。研究认为该区绢云母矿床受青白口纪西冷岩组地层控制,西冷岩组原岩为一套海相喷发的火山岩夹陆源碎屑岩,属细碧—石英角斑岩—碎屑岩建造,经低绿片岩相变质变形后形成不同类型的绢云母片岩。该绢云母矿床的成因为火山沉积变质矿床,印支期是西冷岩组变质变形的主构造期,为绢云母矿床的主成矿期。  相似文献   

10.
<正> 除了一些零星产出的侏罗系露头和西北部沿海呈狭长条带分布的晚中新世石灰岩和钙质砂岩外,斯里兰卡岛主要由前寒武纪结晶岩石构成。此前寒武系可分为以下主要单元:(1)高地群(辉石-麻粒岩相),由紫苏辉石花岗岩(紫苏花岗岩)、石英岩、大理岩、含石榴石片麻岩,角闪片麻岩,麻粒岩和伟晶岩组成。  相似文献   

11.
<正> 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地体中的花岗岩和侵位于低级变质地体的大量太古代后的花岗岩都具有显著的Eu负异常。地球化学、实验和同位素研究表明,这些花岗岩的大多数或全部可能是通过壳内熔融形成的。这一成因意味着,部分熔融的残余物位于地壳深部,并应该  相似文献   

12.
<正> 川西南泸沽铁矿区是我国重要的富磁铁矿产区,它以规模大、品位高、杂质少而闻名。由于这些富磁铁矿产于晋宁期泸沽花岗岩周围,因而对它的成因有高温热液充填交代、接触交代、沉积变质等多种说法。笔者提出,本区铁矿的物质来源于元古代会理群的沉积菱铁矿,这些菱铁矿由于后期变质和花岗岩的侵入改造而形成了富磁铁矿,故定名为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磁铁矿。  相似文献   

13.
<正> 据查明,在以云英岩和石英脉热液稀有金属-钨矿化为特征的地区岩石中,出现铍异常。在地壳和“花岗岩”壳层,铍基本上赋存于花岗岩类和沉积岩(包括变质岩)中。在所研究的地区,即使是变质的基性喷出岩,亦属于铍载体之列。铍在岩石中的异常  相似文献   

14.
江西崇义塘漂孜岩体型钨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崇义塘漂孜钨矿产于张天堂燕山期中细粒斑状二云母花岗岩顶部细粒斑状白云母花岗岩中,矿体出露地表,矿床的形成与细粒、似斑状酸性岩浆岩有关,并与花岗岩自蚀变作用白云母化、钠长石化等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源于陆壳重熔型岩浆岩,矿床成因类型为白云母化、钠长石化蚀变花岗岩亚型(变花岗岩型)。塘漂孜岩体型钨矿床的发现,对本区同类矿床找矿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可进一步在赣南拓展钨多金属矿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 众所周知,岩石变质作用是各种成因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用传统方法来查明云英岩化、绢云母化、夕卡岩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既费钱又费时,并且还不能发现那些微弱的变质作用。然而,正是这些微弱的蚀变远离矿床中心分布,它们构成了容易被发现的、大规  相似文献   

16.
石油地质工作者通常认为,如果胶结物中高岭石是主要的粘土矿物,那么这种储集岩是有利的,这是因为高岭石比其他粘土矿物膨胀要小。在西西伯利亚的尼沃科曼矿床中,发现砂岩储集层中的含水层和含油层在自生粘土胶结物的构成上有差别。含油岩石的胶结物是蒙脱石-水云母混合层、水云母同绿泥石混合物和很少量的高岭石。反之,含水的砂岩胶结物却主要由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而只有很少量的水云母与新生粘土矿物混合物的混合层。这是由于含水砂岩经受了长期的后生作用所致,而在含油岩石中,由于石油充填了孔隙从而阻止了某些变化。此外,在含油  相似文献   

17.
<正> Condie(1984)在“太古代地热梯度与上地壳岩组合”一文中指出,太古代地体通常可分为两类:1)高级变质沉积-深成绿岩;2)花岗岩-绿岩带。Condie认为,高级变质地体的特点是地热梯度为25—40℃/km,而低级变质地体的特点具有高得多的地热梯度,可达50—70℃/km。虽然这种最高级变质岩石具有最低的地热梯度,最低级变质岩石具有最  相似文献   

18.
<正> 造山运动过程,包括褶皱、变质和花岗岩化等多个阶段,它的主要化学结果是某块大陆壳的形成。由于花岗岩类是大陆壳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花岗岩类的成因问题就和大陆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已提出两种极端的理论: (1)大陆壳是在整个地质时期里通过连续的分异作用由地幔形成的。 (2)大陆壳是在地球历史的早期由地幔一次分异形成的,以后这种物质便不断再循环到新的地壳中去。  相似文献   

19.
<正> 不同种类的石棉矿床所处的地质条件决定了它们所属的成因类型:温石棉—热液型,直闪石石棉—变质型,纤兰闪石石棉—远成热液型(层状、非岩浆成因)或变质型。 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温石棉矿床的形成同花岗岩类对超基性岩的接触影响有关,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其形成同超基性岩的自变质作用有关。有人认为直  相似文献   

20.
岩石学中迄今除了花岗岩类的岩浆成因概念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假说。后者认为变质作用和交代作用过程是花岗岩类生成的决定因素。但是,“花岗岩化”假说的框子却容纳不下地球化学分析材料、实验材料,也解释不了地壳发育的一般问题。国内文献,大约20年前在Н.Г.苏多维科夫(1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