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熊艺钧 《绿叶》2012,(5):70-74
19世纪后,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蓬勃发展起来,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观念。在这之前,由于生存方式的限定,古代的人们与自然界有着远比我们更为密切的联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对环境深刻而独到的认识,贯穿于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指导着中国古人的环境实践。  相似文献   

2.
罗松生 《绿色视野》2012,(10):66-68
我们把头顶上茫无涯际的空间称为天空。天空其实并不空,除了日月星云风雨雷电可见部分外,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和非物质,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把春夏秋冬四季推得轮轮转,古人却不敢如此目空一切,不敢随便说出“天空”两个字,只说:天。天空与天,只差一个字,含义却大不相同,前者空荡荡没有界限,可任由思绪放飞,  相似文献   

3.
正儒家道德教育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既重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重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深入挖掘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价值,有利于推进学校德育改革与转型,坚持传统德育和生态教育的融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秦代以前,就有了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署,以成鱼鳖之长”。但作为一部完整的环境保护法,当首推秦朝制订的《田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它的原文用现代汉语译出来,大意如下: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及;不准捕捉幼兽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鳖;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署和陪阶;以上禁令,到7月才得解除。《田律》中的禁令记载得具体完整,从规定的条文不难看出,它不但保护植物树…  相似文献   

5.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的“午”字又与“五”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 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据史料记载,在两三千年前,我国就开始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律,除了战乱灾荒之外,历代封建王朝都是很重视环境问题的。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战国至秦代的墓葬,在十一号墓中发现了简册《秦律十八种》,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循环利用”思想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内部产生了大量关于物质循环利用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如对粪肥的利用,"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等生产模式等,无一不是当今循环经济思想的原始体现。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徐旺生 《绿叶》2012,(6):49-55
环境意识兴起于近现代,环境问题却始于人类生产活动出现之初。古代中国,为了缓解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文明中心由黄土高原先转至华北平原再转至南方湿地,从而缓解了环境所带来的发展瓶颈。到了现代,我们已然不再具有古人所具有的迁徙空间,但环境问题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反思古代中国的迁都历程,关注环境压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存在着四种基本论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崩溃论,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伴随着中国自身国力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结构性位置的不断提升,中国责任论很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国际舆论环境。历史表明,不承担责任受到指责的危险要远远小于主动承担过多责任的风险。在近中期,中国发展自身实力、经营好周边的责任远大于分担现行国际体系运行成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12.
王正甲 《环境教育》2007,(11):58-59
美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曾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一个原本美丽、安宁的小镇,在人们的开发过程中逐渐发生着可怕的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农夫们述说着他们家庭的多病,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这是—个没有声息的春天。"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正成为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全球问题.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分裂越来越严重.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功利目标和物质享受,利用高科技无限度地向自然榨取,不顾一切,不计后果:自然资源大量浪费日益枯竭,许多珍稀动物被乱捕滥杀濒临灭绝的境地,大片森林被滥砍乱伐变成沙漠;海水污染,气候反常,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4.
环境N G O在中国是活动最为自由、也最受社会支持的N G O。但是,环保是全社会的事,尤其是有决策力者和年富力强者之责任。中国的环境N G O要让国家成为环保之国,打开“全民皆环保”的通途,有外门、中门、内门三重门要过。外门:先观察还是先愤怒中国台湾荒野协会的创始人徐仁修对中国内地环保人士习以为常的“环保愤怒”表示出强烈的不解。徐仁修是一个坚定的认识自然主义者,他在台湾大量复制欧美的“自然观察引导员”,带动了大批台湾人进入自然界,从门外汉成为自然美学大师,从受人教导成为教导他人的好手。他认为,做环保首先要学会欣赏…  相似文献   

15.
“环保娱”栏目欢迎广大教师以及热爱环保事业的读惠寄包括微型小说、散、诗歌、绘画、漫画、书法、摄影作品,环保歌曲等各种形式的环保类艺作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曲格平以"强化环境管理"为核心的中国环境管理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指出中国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强化环境管理的过程;并从"强化环境管理"是中国环境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加快出现"拐点"的关键和"强化环境管理"的重点是观念的转变及方法手段的创新三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环境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结合,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其实质为,以法律为重要手段对环境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环境法治思想的内涵包括:党的领导是实现环境法治的前提,环境治理的法律化制度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严密的环境法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现代环境道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支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在学会、地方科协建立科技咨询服务机构的通知”精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决定正式成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咨询服务中心”。宗旨是对厂矿事业单位科技情报提供科技咨询,全心全意为环境事业服务,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其主要任务是:(1)为环境影响评价咨询;(2)为厂矿企业控制污染咨询;(3)为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开展国内外环境科学情报资料的咨询。  相似文献   

19.
建立科学的“绿色学校”评价体系是促进“绿色学校”建设的重要步骤。将ISO 14000系列标准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思想引入到“绿色学校”评价标准中,将有利于提高学校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绿色学校”评审水平,促进“绿色学校”建设,为“绿色学校”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有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懂得了建设城市应考虑到环境因素。《管子》的环境思想《管子》是后人用管仲的名义编集的一部论述治国之道的名著,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