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有机磷生产厂家的下水道污泥中分离出一株对高浓度和低浓度乙酰甲胺磷都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的寡营养菌YAL-2,根据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YAL-2鉴定为Methylobacterium sp.降解特性实验表明,菌株YAL-2能利用乙酰甲胺磷为唯一碳源生长和降解;在添加了甲醇的无机盐培养基中,84 h可完全降解300mg L-1乙酰甲胺磷,24 h将50 mg L-1和10 mg L-1乙酰甲胺磷降至非检测水平;4 d能完全去除100 mg L-1甲胺磷,5 d分别降解58.4%和40.6%的100 mg L-1乐果、敌敌畏.小青菜农药残留去除实验显示,菌株YAL-2可在7 d内将乙酰甲胺磷和甲胺磷将至限量水平.结果表明,将菌株YAL-2应用于保证果蔬等食品的食用安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大肠杆菌等模式菌株的生长抑制作用明显,为了解SWCNTs对具有环境功能的菌株的作用,以苯酚降解菌Arthrobacter sp.W1为对象,考察不同浓度SWCNTs下菌株W1的生长曲线和苯酚降解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检测、DNA泄漏量分析和活性氧产量分析考察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特定浓度范围的SWCNTs(0.5-5.0 mg/L)会加快W1的苯酚降解速率,且1.5-2.0 mg/L SWCNTs不抑制W1的生长.SWCNTs在溶液中形成团簇并吸附W1细胞,且对W1产生以物理穿刺为主的毒性作用,但在特定浓度范围的SWCNTs条件下,SWCNTs-菌株-苯酚体系增加了菌体与苯酚的接触机会,从而对W1生长和苯酚降解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SWCNTs的环境微生物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菌株N-1对萘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能够较好降解萘的菌株N1,它能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初步鉴定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sp.),其最适生长条件为35℃,pH8.0.采用HPLC研究了不同转速、氮源和微量元素浓度对N1降解萘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180rmin-1,氮源NH4NO3(1000mgL-1),微量元素0.1%时为最佳降解条件.最后对不同浓度萘的降解效率进行了比较.图2参8  相似文献   

4.
5.
曲霉sp.136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曲霉sp.136的固体发酵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应用波谱分析及与已知品对照的手段将它们鉴定为烟曲霉酸(1)、(20S,22E,24R)-5α,8α-表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2)、β-谷甾醇(3)、(2S,3S,4R)-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1,3,4-三羟基十八烷(4)、4-羟基苯乙酸(5)和烟碱酸(6).图1参5  相似文献   

6.
随着环境砷污染日趋严重和不断地传播使得人类健康处于高风险之中,修复治理环境中的砷污染刻不容缓。将As(Ⅲ)氧化为As(Ⅴ)是治理砷污染的关键步骤,因此寻找一种经济且绿色的氧化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微生物氧化As(Ⅲ)被认为是治理砷污染一种绿色经济可行的方法。从湖南锡矿山矿区含砷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砷氧化菌,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了其对As(Ⅲ)的抗性,不同As(Ⅲ)浓度下的生长特征曲线,不同pH条件下As(Ⅲ)的氧化性能,生长曲线及其氧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将其命名为Pseudomonas sp.AO-1(简称:AO-1),其对As(Ⅲ)的抗性达2 000 mg·L-1,具有较高的抗性;当As(Ⅲ)质量浓度高于100 mg·L-1时,菌株AO-1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进入对数增殖期的时间延后,稳定期较短,衰亡期提前;pH对菌株AO-1的生长及As(Ⅲ)氧化率有显著的影响,其最适生长pH为7;当pH为3-8时,菌株AO-1氧化As(Ⅲ)的氧化率随pH的升高先提高后减小,pH为7...  相似文献   

7.
以毒死蜱降解中间代谢产物3,5,6-三氯-2-吡啶醇(TCP)高效降解菌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sp.)T6为材料,研究其在土壤中对TCP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温度、接菌量和初始底物浓度对TCP的降解都有影响,T6菌株降解TCP的最适温度为30℃,当土壤含菌量〔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计〕小于10×108kg-1时,降解率随着含菌量的增加而提高,当含菌量超过10×108kg-1时,降解率不再提高。降解率随着TCP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TCP初始浓度为50~100 mg·kg-1时,6 d内可将50 mg·kg-1TCP降解80%。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来源于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DSP-1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mpd)插入菌株T6基因组16S rRNA基因中,成功构建一株可彻底矿化毒死蜱的重组工程菌株T6-mpd。生长试验结果表明罗尔斯顿菌T6-mpd和T6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对T6-mpd菌株降解毒死蜱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LB培养基中,T6-mpd对毒死蜱的水解效率与DSP-1基本一致,但在基础盐(MSM)培养基中,T6-mpd在60 h内对50 mg·L-1毒死蜱的降解率仅为36%,显著低于DSP-1。模拟土壤原位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菌量为108kg-1条件下,T6-mpd在2 d内可将50mg·kg-1毒死蜱降解64%。认为T6-mpd菌株在毒死蜱残留污染环境修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陈晔  陈刚  陈亮  黄满红 《环境化学》2011,30(4):838-842
采用一种具有广谱性的高效脱色菌Enterobactor sp.S8对16种不同结构的偶氮染料进行厌氧脱色研究,并将菌株对偶氮染料的吸附脱色和降解脱色两种作用分离开来研究,考察偶氮染料分子中与偶氮键直接相连的芳环上取代基种类对染料降解脱色作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菌株Enterobactor sp.S8对活性染料的脱色作...  相似文献   

9.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其复发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 COX2)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几乎不表达,但持续高表达的COX2常见于各种恶性肿瘤和癌前状态,并参与诸多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如血管生成、免疫抑制、迁移侵袭以及化疗抵抗等。二噁英类污染物作为一级致癌物,但目前有关二噁英对GBM发展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旨在探究二噁英暴露影响GBM发展的分子机制。以COX2为标志物,明确二噁英类污染物中毒性最强的2,3,7,8-二苯并-p-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TCDD)对胶质母细胞瘤U87细胞中COX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AhR)在之中的作用,并借助转录组测序进一步探究TCDD暴露后U87细胞中COX2参与的生物过程。实验结果显示,TCDD以AhR依赖的方式上调U87细胞中COX2基因表达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效应。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TCDD暴露显著改变了U87细胞中细胞黏附、胞外刺激检测以及膜...  相似文献   

10.
以活性炭纤维(ACF)对水中CS:的吸附处理作为研究对象,并与另外两种活性炭(颗粒活性炭GAC和粉末活性炭PAC)进行对比研究,展示了ACF对CS:的优异吸附性能与处理效果,即吸附容量大,吸附低浓度效果好.同时运用新的宽平衡浓度吸附试验方法,测试了ACF、GAC、PAC对CS2的吸附平衡曲线,并对几种常见的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1.
黄杆菌ND3菌株的分离和降解萘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蔡宝立  张富国 《环境化学》1998,17(5):434-438
从工业污水中分离出高效降解萘的菌株黄杆菌ND3,该菌株还能降解水杨酸,对翔基苯甲和苯乙酸,对氨苄青霉素和氯霉素具有抗性,含有一个大质粒。适合该菌株生长的最适培养条件被确定。在最适培养条件下,ND3菌株对萘的降解率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2.
假单胞菌(Pseudomonas)ND6菌株的萘降解基因位于102kb的质粒pND6-1上。以pUC18质粒为载体,制备了含有1.5-3.0kbpND6-1DNA随机片段的基因文库。通过DNA测序和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出含有萘趋化基因nahY的克隆。NahY基因的大小为1617bp,编码的萘趋化蛋白由538个氨基酸组成,与假单胞菌G7菌株的nahY基因相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是96.7%,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是95%。图4参7  相似文献   

13.
地质吸附剂对萘的吸附与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振荡平衡实验方法对萘在地质吸附剂上的吸附和解吸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萘在地质吸附剂上的吸附与解吸均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解吸滞后现象,这种吸附与解吸特性可能与地质吸附剂的内部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结构的刚性、还原性和芳香性越大的地质吸附剂,对萘吸附和解吸的非线性愈强,解吸滞后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固定化枝孢霉吸附Cu2+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包埋法和载体结合法对枝孢霉的固定化性能,确定海藻酸钠一明胶包埋法为最佳固定方法,并利用正交试验得到固定化菌体制备的最优操作条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如接触反应时间、溶液pH、温度对生物吸附Cu^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菌的吸附作用是先快后慢的过程,在3h达到生物吸附平衡,最佳pH为4.5,在15—45℃温度范围内,吸附量随温度升高有略微增加.在30~400mg L^-1范围内,吸附量随Cu^2+的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整个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在浓度为0.5mol L^-1的多种解吸剂中,HCl的解吸效果最好,解吸率达到99.96%,图3表5参12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热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水溶性有机酸对萘的溶解度及迁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萘的溶解度和萘由纯水向不同浓度有机酸溶液的迁移能力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这种趋势并非简单的线性增加,当有机酸浓度超过一定数值后,萘的溶解度会突然增大,迁移趋势会明显增加.这种变化与在稀溶液中形成的水包有机酸笼合物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用从土壤中筛选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E4106株细胞进行了转化苯丙酮酸生产L苯丙氨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转氨反应最适温度35~40℃;该转氨酶可在pH7~10范围内催化反应而活力变化不大;0.5%戊二醛处理细胞可降低其转氨酶活力;表面活性剂处理细胞或在反应液中加入Mg2+能显著提高转氨反应速度;L天冬氨酸是转氨反应的最适氨基供体;底物转化率与底物浓度、氨基供体浓度有关.在此反应体系中,E4106菌株单位湿重细胞的转氨酶活力为1039U/g;生成产物LPhe浓度为32.2g/L和50.4g/L时,苯丙酮酸摩尔转化率分别为97.5%、87.2%.生成产物用CGA688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目标产物经熔点、比旋光度、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纸层析分析,证实是LPhe.产物收率为81.8%.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 (0.01,0.1,1,10,50,100,200mg/L)对绿球藻(Chlorococcumsp.)生长、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2 对绿球藻的显微结构、生长及生理状态的影响比较显著.与对照BG11培养的绿球藻比较,0.01~1mg/LCu2 浓度下培养的绿球藻,细胞壁无明显增厚,色素没有多大变化,但蛋白核由一个变为多个;而在高浓度(10~200mg/LCu2 )下,细胞壁明显增厚为多层,色素减少,蛋白核减少并回复到1个或消失.低浓度Cu2 (0.01,0.1mg/L)对绿球藻生长无影响;高于0.1mg/L浓度时,绿球藻生长变得缓慢甚至出现负生长.在1mg/LCu2 浓度下,绿球藻对Cu2 的去除率最高为90.5%;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强度随Cu2 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呼吸强度在0.01~10mg/LCu2 浓度范围内逐渐升高,大于10mg/LCu2 则逐渐降低.结果提示,绿球藻是一种耐受Cu2 胁迫的藻类,对其去除率也高,可以应用于含铜污水的处理.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18.
唐波  何锡文 《环境化学》1996,15(1):61-68
本文研究了Δλ(λem-λex)为130nm和PH12.0条件下,萘、1-萘粉和2-萘酚混合物的同步荧光光谱,获三者同步荧光峰信息,且萘被完全分辨,另外,提出用拟面积多波长线性双组合计算解析重叠的1-萘酚和2-萘酚同步荧光光谱,解析结果的精密度、组份间浓度比范围均较多波长线性回归、双峰增配平和一阶导数解析混合物同步荧光光谱结果为优。  相似文献   

19.
从工业废水中分离的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ND6菌株 ,能以萘为唯一碳源生长 ,使无机盐培养基(MM)中 2g/L的萘在 48h内降解 98% .该菌株含有一个 115kb的大质粒pND6 .DNA杂交实验表明 ,pND6质粒含有与恶臭假单胞菌 (P .putida)G7菌株的NAH7质粒同源的萘降解基因 .图 3表 1参 14  相似文献   

20.
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 important dissolved forms of nitrogen, viz. nitrate, nitrite and urea in the surface and bottom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27 selected hydrographic profiles, in the Arabian Sea,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India is described. Of the three forms, nitrate concentrations were the highest and comparative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e bottom water.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resulting in the release of the thermodynamically stable nitrogen species, i.e. nitrate, may be the major factor resulting in highe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t these depths, where the water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low values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temperature.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O.U. and nitrate of the bottom water samples emphasizes the role of oxidativ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which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reducing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s below the theoretical values since at this depth ( ≈200 m) the net production is taken to be zero. This is also evidenced by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nitrate with dissolved oxygen and temperature, for the bottom samp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