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从2002年的24309万t增长到2007年的53143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7.4%;排放量逐年降低,但排放强度大,且自2003年起,西部年排放量占全国年排放总量的52%以上;利用率从2002年的40.3%增长到2007年的50.3%,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中,贵州、云南和四川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问题较为严重。只有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解决西部资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和资源化程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推进污染减排 促进转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5.5%,却消耗了世界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10倍,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高居全球第一位。资源难以为  相似文献   

3.
从水资源消耗和CODCr排放双调控出发,利用2005年各工业部门有关统计数据,基于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和CODCr排放强度,将40个工业部门划分为低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高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和高水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3类.基于该分类方案,利用2001—2005年统计数据,对3类工业水资源消耗和CODCr排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占工业生产总值30%的高水资源消耗-高污染工业,排放了接近85%的CODCr有机物;占工业生产总值40%的高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水资源消耗接近75%;而占工业生产总值30%的低水资源消耗-低污染工业,水资源消耗不到2%,CODCr的排放量也低于4%.基于该工业分类方案,建立起工业生产与水资源消耗量和CODCr排放量之间的双向联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时政     
<正>2014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七大要点本刊讯: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显示,2013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预计下降4.9%,基本完成预期年度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预计下降至70立方米(2010年价),全年降幅超过8%;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预计提高约2个百分点。近日,工信部印发《2014年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要点》部署2014年工作方向,力争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以上,万元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我国2000年的环境控制目标:工业废水排放量控制在300亿t左右;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8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0%左右;SO_2排放量控制在2100~2300万t;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0%:城市居民燃气化率达60%:集中供热面达到4.7亿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5%~50%;控  相似文献   

6.
数字     
《环境》2015,(12)
<正>2000万吨11月29日,中国政府网公布消息称,我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提前半年就完成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十二五"规划目标。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同时提出,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高达2000万吨左右,只有再减少30%~50%,环境质量才会明显改善。●20.8%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考核结果:截至2014年底,全国5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铅、汞、镉、铬和  相似文献   

7.
西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从2002年的24309万t增长到2007年的53143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17.4%;排放量逐年降低,但排放强度大,且自2003年起,西部年排放量占全国年排放总量的52%以上;利用率从2002年的40.3%增长到2007年的50.3%,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中,贵州、云南和四川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问题较为严重。只有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解决西部资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和资源化程度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6个流域,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总面积约155.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6%.2005年流域总人口约4.6亿,约占全国的35%;GDP约6.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34%.废水排放量约147.8亿吨,约占全国的33%:COD排放量438.7万吨,约占全国的31%.总体来看,推进这6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对全国的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1月21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状况。监测分析结论表明,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变化不大,局部污染严重,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攀升。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比增长2.4%;COD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同比增长4.2%。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攀升的原因在于GDP增速过快,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建设项目配套治理设施建设滞后。环保总局公布2006年上半年及第三季度我国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人为源(包括固定燃烧源、工业过程源、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的活动水平数据和相应的排放因子,对中国2000-2012年的CO排放量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2000-2012年,中国人为源CO排放总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53%,其中工业过程源是其主要排放源,2012年其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42%左右;固定燃烧源、工业过程源、移动源和生物质燃烧源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工业部门、钢铁行业、道路移动源和室内秸秆燃烧;CO排放量在地区间的分布极不平衡,2012年排放量最高的5个省份依次是河北、山东、江苏、河南和辽宁;排放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其中又以上海、天津2个直辖市的排放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国内外工业烟气NOx控制技术措施和我国重点排放源NOx排放状况,测算了工业烟气脱硝所需合成氨用量。结果表明,每年火电工业烟气脱硝可消耗合成氨320×104t,接近每年全国合成氨生产总量的6.3%,产生废弃催化剂5.9×104m3/a;水泥工业烟气脱硝可消耗合成氨83×104t/a,占全国合成氨年产量的1.6%;而工业锅炉、烧结机、玻璃窑炉和陶瓷窑炉等烟气脱硝需合成氨约96×104t/a,占全国合成氨年产量的1.9%。分析认为,利用NOx回收的方法可减排玻璃窑炉、陶瓷窑炉NOx达67×104t/a,节省脱硝催化剂1.5×104m3,生成50%的工业硝酸165×104t,并可缓解硝酸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泥工业是中国制造业中温室气体CO2的主要排放源,因此,根据水泥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建立了CO2排放的数学模型并确定排放强度,计算了2001—2010年中国水泥工业CO2的排放量,分析了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水泥工业CO2减排对策.结果表明,中国水泥工业CO2排放总量逐年增长,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原料、燃料消耗定额呈线性关系;在CO2排放总量中,原料煅烧和燃料燃烧阶段的排放量分别占49%和51%;"十一五"期间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9t.t-1下降到0.65t.t-1.万元GDPCO2排放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达到最低值为0.3054t,平均每年万元GDPCO2排放量下降10.69%,说明水泥工业10年间实施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等措施对于减少CO2排放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工业污染是中国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废水、废气、废渣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80%。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生活废物的排放量也会逐年增加,但在本世纪内还不能与工业废物排放量相比拟。因此,控制工业废物的排放量,仍然是减轻环境污染的主要任务。工业产生大量废物的主要原因是技术与经济水平落后,对资源、能源的利用不合理。中国有几百万  相似文献   

14.
造纸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之一,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古代文明象征。然而,到了21世纪的今天,造纸行业却成了我国污染大户之一,草浆黑液成为环境杀手。白纸黑水严重污染七大重要水系。据统计,我国造纸工业每年污水排放量35.3亿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18.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7.7万吨,占全国40.8%。  相似文献   

15.
蒋春来  宋晓晖  钟悦之  孙亚梅  雷宇 《环境科学》2018,39(11):4841-4848
基于我国2011~2015年水泥企业逐条生产线基础信息、活动水平及控制技术等数据,建立了水泥工业NOx排放量计算方法和动态排放数据库.利用该方法,计算了2011~2015年逐条水泥生产线NOx排放量,分析了2010~2015年我国水泥工业NOx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水泥工业NOx排放量变化范围为168~199万t,自2010年的169万t增加到2012年的199万t,达到排放峰值,随后逐年下降,到2015年与2010年基本持平.水泥工业NOx排放的地区分布不均衡,2015年安徽、四川、河南、湖南、云南、山东是排放量最大的省份,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上海、内蒙、山西、新疆、湖南、云南、四川是单位熟料NOx排放强度最大的省份.从生产线规模来看,规模≥ 4000 t·d-1的熟料生产线产量占比和NOx排放量占比均最大,分别为68.5%和66.5%,单位熟料NOx平均排放强度最低.水泥生产工艺结构的转变及水泥工业降氮脱硝工作的开展是影响水泥工业大气NOx排放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所搜集的兰州盆地各类人为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其排放因子,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建立了2009年兰州盆地(石油化工城市)1 km×1 km的7种(类)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并对其来源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兰州盆地NOx、SO_2、VOCs、CO、PM_(10)、PM_(2.5)和NH3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2×10~5、8.8×10~4、4.3×10~4、4.1×10~5、9.6×10~4、4.2×10~4和1.4×10~4t;工业燃烧排放是兰州盆地NO_x和SO_2的主要贡献源,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85.70%和52.55%;工业非燃烧过程排放是VOCs的最大贡献源,占总排放量的81.25%;工业点源和工业非燃烧过程排放是CO的两大贡献源,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33.97%和28.32%;PM_(10)和PM_(2.5)主要来源于工业非燃烧过程,贡献分别为51.09%和55.12%;氮肥使用和禽畜养殖是NH_3排放最大的贡献源,分别占其总排放量的39.20%和30.70%.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工业源为主要排放源的NO_x、SO_2、VOCs、CO、PM_(10)、PM_(2.5)主要分布在工业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兰州盆地市区一带,NH_3的排放则主要集中在榆中县和皋兰县交界的农村地区.同时,还对2014年工业燃烧源和道路移动源的7种(类)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与2009年进行了排放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工业污染源的7种(类)污染物排放量与2009年相比平均增幅不高,最高不超过30%,但移动源污染物排放量却大幅增加,增幅将近1倍.此外,基于排放因子及活动水平的不确定性,本研究对排放清单的结果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对各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了评估.本排放清单的建立,不仅填补了兰州盆地大气污染物网格化排放清单的空白,还可为兰州盆地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更新、区域环境过程、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及大气污染预警技术等相关研究提供基本方法手段及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家干线公路4346个交通监测站日平均监测数据,采用移动源VOCs测算方法,建立国家干线移动源VOCs排放清单,使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估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并通过动态分段技术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臭氧生成强度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客车是国家干线移动源VOCs年排放量最大的源,占客货总排放量70.50%;广东省年排放量最大,占全国干线公路VOCs排放量的10.7%;G15沈海高速年排放量最大,占全国干线公路VOCs排放量的5.4%.烯烃和芳香烃为移动源OFP主要的贡献者,前十种有机污染物占干线移动源总OFP的67.29%.从客货车日均OFP强度上来看,受车流量影响,各干线差异明显.北京天津呈团簇状集聚,至石家庄一线为带状分布;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呈弯月带状分布;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呈团状,至上海又集聚;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为中心高度聚集;沈阳、郑州、西安、武汉、重庆等交通枢纽出现次一级强度集聚.  相似文献   

18.
郭遵琪 《环境保护》2013,41(1):54-55
工业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工业废气排放量也逐年上升,致使大气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仍将继续快速推进,工业将面临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排放持续增加的压力。日益突出的粉尘和烟尘污染带来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也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提高空气环境质量,是改善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烟气除尘行业发展状况工业烟气污染状况与危害焦化、钢铁、化工、水泥、火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张毅  朱晓东 《环境保护》2013,41(15):49-50
近十年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工业能源消耗比重已从2000年的70%以上下降到不足60%,而交通领域能源消费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10.4%上升至2004年的24.6%,近年来保持在25%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了14.3%,但与交通机动车尾气排放相关的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大气环境污染物浓度却一直持续增长。受此影响,我国典型城市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地调研的广东省工业VOC排放清单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源是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排放的重要贡献源,然而现有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建立的工业VOC排放清单仍然存在排放源缺失、排放量低估、空间分配精度不足等问题.为了提高清单表征及空间分配的精细度,本文在2014年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建立的广东省工业VOC排放清单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调研方式获取了12000多家工业企业的详细活动水平数据,对工业VOC排放表征与空间分配进行改进,进而建立了基于实地调研和统计年鉴数据相结合的2014年广东省工业VOC排放改进清单.结果表明,改进后广东省工业VOC清单排放量由500927 t增至716470 t,珠三角地区行业VOC排放量增加30%左右,非珠三角地区增加90%左右,其中,炼油及石化行业VOC排放量变化最为明显.改进前清单借助人口密度等空间地理信息为空间分配依据,导致部分VOC排放分配到工业源较少的居民区或市中心;改进后的空间分配优先采用基于经纬度信息的点源分配方法,点源调研数据使得分配后的工业VOC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少数工业VOC排放分配给人类活动有限的偏远农村地区,分配结果更为合理、精细.利用CAMx模型结合实际观测站点监测结果评估此次改进对O_3生成的影响,总体上改进后清单提高了广州、东莞、惠州和茂名等城市的O_3峰值期的模拟浓度,降低了东莞及广州O_3污染时期的模拟偏差,部分被低估的模拟峰值可以提高6~9μg·m~(-3);同时,空间分配的改进也影响了城市间O_3传输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