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弹性能力评估是提高城市防洪抗灾能力的基础。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分析了城市洪涝系统的压力、状态、响应过程,从刺激性、敏感性、适应性三方面构建城市洪涝弹性评价体系,并对苏州、无锡、常州2009年、2012年和2015年三个时期的城市洪涝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城市洪涝弹性有较大差别,苏州城市洪涝弹性最强,常州最弱;同一城市的洪涝弹性在不同时期不断变化。总体上,苏州和无锡城市洪涝弹性呈上升趋势,而常州呈下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对三个城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区防洪规划与弹性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2.
用1984~2015年黄河上游青海段16个气象测站有气象灾情记录以来的暴雨洪涝灾情资料,初步探讨了暴雨洪涝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论依据、主要评估基点,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和统计决策理论建立了风险评估数学模型、风险函数以及最优决策。以黄河上游青海地区贵德测站为例,说明了整个评估中的基本计算操作过程,其结果在暴雨洪涝灾害灾前风险评估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问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4.
1956-2005年上海气象灾害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上海市历史气象灾害资料,对1956-2005年上海5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从时间变化来看,气象灾害年际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从各灾种来看,1956-1985年影响上海的5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次数基本均衡,而1986-2005年暴雨洪涝和大风两种灾害成为影响上海的主要气象灾害.②从空间变化上看,浦东新区和崇明县为气象灾害高发区,而闵行区和金山区为低发区;对各灾种来说,除暴雨洪涝的发生次数和频度在市区最高外,其余4种气象灾害均是在浦东新区最高,而暴雨洪涝是各区发生次数和频度最高的,龙卷风则是最低的.  相似文献   

5.
2012年秦皇岛市夏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暴雨洪涝、地质灾害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航运等带来严重损失。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6~11月秦皇岛异常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1月连续6个月降水偏多,为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唯一年份;11月全市降水偏多5倍以上,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7下8上区域性暴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尤其8月3~4日受台风“达维”影响,出现了近50 a最大洪涝。在分析降水异常基础上,对引起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6月以来,南方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过程,局地降暴雨到特大暴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进入主汛期,早稻开始孕穗抽穗,中稻正在移栽,江淮地区夏播全面展开,动植物疫病也处于易发期。这个时期既是防汛抗灾减灾的关键期,也是"三夏"大忙的重要农时,农业生产面临洪涝、台风、夏伏旱等多重灾害挑战,抗灾救灾任务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7.
2018年8月1~3日,青海省东部地区出现了极端强降雨天气,致使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洪涝,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汛期,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多,列历史第1位。青海省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开展气象服务,为政府部门指挥抗灾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此次案例从监测、预报、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以期为今后极端天气决策服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9.
据青海省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8年汛期青海省降水异常偏多,较最多的1967年还多10%,创1961年以来历史极值,20站次列历史前3位;出现80站次大雨以上天气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省区域站(自动站)出现大雨以上1 104站次,其中暴雨108站次;多地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全省共有23县(市)发生极端日降水事件,其中8县(市)日降水突破同期历史记录;受频繁极端强降水影响,全省共发生暴雨洪涝灾害104起,暴雨洪涝、雷电灾害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中暴雨洪涝灾害为近10a最重;异常偏多的降水量使黄河上游出现了2012年以来最强汛情。成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大、强度强、脊线位置偏北,致使我省东部地区夏季降水量偏多。  相似文献   

10.
秦皇岛区域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危害最大的有冰雹、暴雨、干旱、洪涝等。通过对秦皇岛地区48年来比较典型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灾害的统计分析,找出极端天气和气候灾害的演变规律,为建立有效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完善、提高防灾减灾体系提供参考,对提高当地社会和经济,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减轻气象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雨季城市内涝频发,海绵城市建设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关注。2016年的夏天已悄然离去,它除了带给我们酷暑,还带来了暴雨。据报道,我国大部分省份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暴雨袭击,更有多个城市遭遇"内涝成海"的尴尬。年年暴雨,年年内涝,中国城市似乎陷入"治水方式"之困。而近几年兴起的"海绵城市"则提供了一种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  相似文献   

12.
2014年7月青海气象灾害特点及气象服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7月青海省气象灾害最显著的特点是种类少(仅3种)、频次高、损失大,为近7年少见。月内共发生气象灾害30起,其中暴雨洪涝17起、冰雹11起、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2起,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宁、海东、海北、海南和黄南地区。经分析发现,北方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造成了2014年7月青海降水分布不均,暴雨日数偏多,大范围大雨出现时间早,位置偏北,是致灾的主要原因。文章总结分析了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及预报服务情况,旨在为今后气象服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坏消息     
《环境教育》2013,(5):8-8
南方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已致300余万人受灾 5月6日以来,中国南方多地出现强降雨天气,造成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持续遭受洪涝灾害。据地方民政部门初步统计,截至13日7时,此次暴雨洪涝风雹灾害已造成347.4万人受灾,19人死亡,1人失踪。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2010,(8):72-73
<正>大城市的特大暴雨灾害,有些人会从城市防御暴雨灾害应急能力欠缺的角度进行反思,这当然有道理。但面对城市暴雨频发,我们还应该想到  相似文献   

15.
近日,深圳遭遇近年来最严重暴雨,严重内涝使城市变成“水城”,广深线动车全部停运。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说,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是按照一年一遇来建设的,遇到特大暴雨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长江上游1700年大洪涝受灾面积序列和四川1949年历史人口序列的基础上,对长江上游近1700年历史洪涝和历史人口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相关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P<0.01),即人口越多,洪涝越严重.在此基础上对洪涝越来越严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洪涝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过剩,要从根本上减少洪涝损失就应该从根本上减少人口数量,做到"断源疏流".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滨州市暴雨气候的变化规律及暴雨洪涝灾害的特征,笔者利用1981-2010年滨州市各县(区)的降水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多项式曲线拟合等方法,分别从暴雨的雨量变化、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阐述了滨州市暴雨气候的时空特征,并结合暴雨洪涝灾害的统计资料,概括了滨州市暴雨洪涝灾害的基本特点,以期为滨州市的规划开发及工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尹卫国 《环境教育》2011,(10):56-56
如果城市普遍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既可大量节约自来水,又能减轻洪涝险情。鉴以中国比较严峻的水危机,笔者以为将雨水利用列入国家节水战略时不我待。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城市暴雨径流污染有进一步的了解笔者收集了最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文献集中在城市暴雨径流量研究的方法和方法学问题上加以综述试图为我国城市暴雨污染控制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一、城市径流污染物质的来源 1.城市街道地表物污染物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城市非渗透表面上累积例如人行道清扫、居民抛弃的废物垃圾、建筑或拆除房屋而产生的废物垃圾、鸟类牲畜以及其动物的排泄物等等。如北京市交通繁华地区地表物中主要污染物含量(见表1)。城市街道地表物的数量和质量与许多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改变着城市的水循环过程,这使得城市在面临暴雨等极端天气时,难以消化短时间内发生的大量降雨,从而带来了城市内涝、水源污染等问题。如何通过源头治理和末端处理的设施建设,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减少雨水污染,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等,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对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这就成为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