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一个环境问题的专家,您曾经在多种场合提出“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环境是合理的”,这似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对此,您怎么看?康晓光(以下简称“康”):首先要声明,我不是环境问题的专家。尽管我的硕士研究生读的是生态学,我也在中科院的生态环境中心任职,但我研究的重点是社会问题,比如说贫困问题、非政府组织问题、政治发展问题。在环境问题上,我仅仅是一个关心环境的普通人。党中央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将“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写入“十一五”规划建议,这一举动无疑是及时的,也是…  相似文献   

2.
冯永锋 《环境教育》2013,(Z1):119-121
你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边缘上的英雄,而是为了探索社会诸多疑难问题的解决之道。你只有处在边缘,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你只有处在边缘,才可能把这些问题推向主流,给新的边缘问题让位。以前,一听人家躲在角落里暗暗骂我"不专业",我就生闷气,我就脸红,我就心跳加速,我就起了寻死的念头。现在,如果再听说有人躲在角  相似文献   

3.
八方寄语     
八方寄语乃是真鞭策,创刊百期实为新起点。同心协心创社会和谐,鞠躬尽瘁促全民教育。《环境教育》——教学的好帮手在《环境教育》创刊100期之际,我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地理学科带头人,发自肺腑地说感谢!感谢《环境教育》伴我成长、伴我成功!《环境教育》是我教学生涯中的好帮手,给我带来收获。首先,《环境教育》是汲取环境知识的加油站对一个20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的地理大专生来说,几乎就没有学过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专业性知识。而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八年前为了能够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我是四处寻找,偶然在图书馆的杂志中翻看到了《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汇集了全国各地最新的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危害以及治理的措施、技术和成就,成为我汲取环境知识的加油站,成为我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父母的远离,导致孩子的情感支持系统变得脆弱,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对衣食住行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他们不会爱别人。"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妈妈回来看我是我最最高兴的日子,第二天妈妈返城是我最最难过的时刻!""同学的爸妈在给同学穿新买的衣服,我总是走开,坐在河边的小树底下不停地默默流泪。"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想就地域环境与文化问题谈几点看法。刚才我非常荣幸的听到了我的校友温铁军先生发言,我相信他比我毕业晚。同时还发现我们曾经在某些学术领域上有交叉,我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本科毕业,毕业以后留校给我的老师做助教,分给我一个课题叫做中国资产阶级的土地政策问题,点名让我去研究晏阳初的“平教会”(平民教育会)。当时我是刚毕业的一个学生,于是努力地去研究,在老师的讲稿里,他对这些人的政治结论是“反革命”的。当时我闹不清楚,这些人都是留洋的博士,他们回来以后,脱去西装和长袍马褂,到农村去,在那里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怎么会是反革命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一直很长时间。前几天我回想自己的创作生活的时候,还  相似文献   

6.
熊姣 《绿叶》2011,(2):125-128
卢梭《植物学通信》的中译本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绿叶》杂志邀请我为此书写一篇书评。我自认要说的话都已写在译后记中,更何况为自己的译著写评论,终究很难脱掉王婆卖瓜的嫌疑。不过,这或许也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我谈谈我在"译后记"中刻意回避的问题,亦即有关卢梭本人的问题,及其对植物学学习以及启蒙和自然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王青雷 《环境教育》2014,(12):14-15
正北京市领导:我是北京市的一个普通市民,这两天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北京市将研究论证单双号限行政策。作为市民,我非常感谢北京市政府,在这个关系到2000多万人口的重大公共政策问题上,审慎而严谨的态度。也正是基于北京市政府这样的态度,我想作为一个市民,应该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拿出来,成为征求意见的一部分。毕竟,作为一个服务型的政府,倾听民意、以公众利益为本即是它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它是否合格的  相似文献   

8.
正转基因大米能吃吗?如果谁拿这样的问题来问我,我只能老实地告诉你:不知道。因为对我这样一个生物学知识最多只有中学水平的文科生来说,这个问题实在说不清楚。但已经有很多"专家"(我们的"专家"在很多时候反应是极为敏捷的,尤其是"有关部门"需要的时候,尽管在斩获诺贝尔奖乃至推出  相似文献   

9.
今天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环境教育课,我知道了现在世界上大都面临着两个问题——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张老师给我们出示了好多图片,这些图片震撼着我的心,也刺痛着我的心。因为环境污染:鸟类品种逐渐减少、逐渐灭绝,其中渡渡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森林被大量砍伐,动物失去聚居地;无家可归。冰  相似文献   

10.
1981年,湖北省成立首批县、市环境保护局,当时,我就任天门县(后撤县设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一晃十年过去了。十年,我和局里的其他同志一道,依据环保法律、法规,在全市范围内先行实施了新、老九项环境管理制度。十年,这新、老九项环境管理制度在基层实施到了什么程度,存在什么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对策,使之基层在今后更好地实施新、老九项环境管理制度?这些,我以为,值得认真回顾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小菲 《环境教育》2008,(10):23-23
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对环保问题特别关注,不过当时国内环保方面的杂志还不是很多,适合我的就更少了。有一天,我在学校阅览室发现了一本《环境教育——地球的孩子》,立刻就被迷上了。后来我就让妈妈给我订了一份,现在我已经是中学生了,《环境教育》依然是我非常喜欢看的杂志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清源 《环境教育》2014,(12):85-85
正吃着冰激凌,吹着空调,这就是我在夏天的主要生活格调。望着外面烈日当空,看着街上行人酷暑难耐,我哼着小曲好不惬意。可是这时爷爷却要和我唱反调:"吃冰激凌多了容易伤脾胃,总吹空调容易得空调病,现在的孩子生活水平提高啦,可这生存环境真是大不如前了!"每当这时,我总要和爷爷理论一番,可面对爷爷列举的雾霾、沙尘暴、水污染,等等环境问题,我总是败下阵来,也越来越对爷爷口中那个"世外桃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肖菡 《环境教育》2013,(4):79-79
我的爷爷是一个身体硬朗,整天笑眯眯的倔老头。自从我当上了"绿色小记者",我就经常向老师借阅《环境教育》等书籍带回家看,爷爷也经常带着他的老花眼镜,看得津津有味,还经常和我讨论关于环保的问题。有一天,我们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地吃饭,爷爷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校的一名绿色小记者,环境问题,真的是听了一遍又一遍,也说了一遍又一遍。我们总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那环境问题,应该说人人有责。不过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环境问题,我的责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关乎着环保问题。我们对待这些问题,不应该只是呼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而是要参与进去,努力朝着环保的方向做。先来说说空调。空调确实是个好发明,在炎炎  相似文献   

15.
发现问题 自从开展了植树活动后,城市里又多了一批“绿色环保小卫士”。每当我乘公交车去盆景园时,这些“绿色环保小卫士”都笑眯眯地向我点头、问好。我也在心里默默地说着“Hello!Hellol”可是最近几天,我经过某些小店门口,发现那儿的树总是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还有的甚至在逐渐的枯萎,真是让人触目惊心啊!盆景园里的树—直站得笔直笔直,而这里……哎!  相似文献   

16.
<正>@陈主编:您好!我是一名从事环境教育的中学教师。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我经常给学生们做与环境相关的演讲。最近,我遇到了一个困惑:因为在演讲中经常会讲到生态文明这个词,就有同学问我,什么是生态文明,它是怎样定义的呢?我一查,发现生态文明这个词在报纸、杂志、网络上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却找不到一个权威解释。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难住我了。无奈之下,  相似文献   

17.
游爱宁 《环境教育》2013,(11):21-21
通过听取大家的演讲,我觉得有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从宣教工作来说,一是包括国家在内的各级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宣教力度不够大,如何解决;二是公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现在的民众的环保知识却普遍缺乏,如何解决;三是各种组织人员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而环保部门的发声和引导却不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现在环保负面声音比正面声音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因此,我提出四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大、多、快、长”四个字。大,就是数量大,  相似文献   

18.
政治课教学怎样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活泼,这是政治课改的重要问题。下面是我在政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李丹 《环境教育》2013,(12):90-91
十一长假,我去了期待已久的青岛比如世界,一到目的地,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青岛新业广场的天空乌烟瘴气,好像一点也不欢迎我来。于是,我满怀好奇地寻找问题的所在。原来,在青岛新业广场的不远处有两个大烟囱,一个胖,一个瘦,它们毫无顾忌地、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排放废烟废气,将湛蓝的天空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好像是将墨汁洒向了少女蓝得发亮的连衣裙上。哦,原来是大烟囱惹的祸,我顿时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20.
一个清朗的秋日上午,我走访了吉林省副省长刘树林同志。他,四十开外年纪,高高的个子,齐短的平头,带着一付深色边的眼镜,微黑的脸上挂着纯朴的笑容,在他身上既有着工人的粗犷,又透出知识分子特有的睿智、机敏来。刘副省长的平易近人很快使我的拘谨一扫而空,我开门见山地把我想了解的几个问题一连气地说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