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小文 《环境教育》2004,(8):62-63
中国环境保护基金会(CEPF)2004年4月2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绿色使者聘任新闻发布会。会上,李冰冰、任泉、黄安、屠洪钢、艾敬五人被评选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第四届绿色使者,他们将在今后两年内履行绿色使者的义务:参与绿色使者活动,宣传环保知识,致力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传播与维护地球生态的美好希望。 绿色使者评选活动从2000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过三届,中国著名歌手陈琳、林依轮、主持人周  相似文献   

2.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中国—东盟的渔业合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和梳理中国—东盟渔业法律机制现状,分析了现有框架下的国际公约效力与功能局限,以及区域渔业合作重经贸、轻养管和制度规则缺位等弊端。根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渔业法律机制的需求,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中国—东盟渔业法律机制的完善路径:制定中国—东盟渔业合作专门性公约,对渔业资源开发及养管起指导性作用;完善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渔业合作协议,为渔业资源合作提供可接受的合作途径;稳固中国—东盟渔业合作支持机制,通过多元化渠道夯实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志英 《环境教育》2013,(Z1):35-36
将环境教育融入生态旅游教育中,帮助旅游工作者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意义,增加游客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游客在旅途时保护生态环境。在这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中,导游的作用与众不同。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六部委联合编制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这也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公众环境意识宣传和环境教育方面最新的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4.
洪大用 《绿叶》2014,(4):4-14
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是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和文明素养,促进社区环境建设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有力举措,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的综合阵地,对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绿色社区的创建工作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与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坚持倡导绿色消费与创建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环境教育》2012,(8):22-22
他积极推进绿色创建工作,营造环境宣教大格局氛围。在全省环境宣教同仁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几年来深入持续地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创建工作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何乔作为安徽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全省环境宣教系统的领军人,"十一五"以来,他坚持突出工作重点,将环境宣教工作紧紧围绕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展开,积极推动污染减排、生态安徽建设,以传播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08,(6):33-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绿色的奥运会,随着奥运会的时间一天一天接近,祖国各地人民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唤更广泛的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中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升很快,但是由于环保司法制度的缺陷、公众组织化程度有限以及仍然较强的物质主义价值观等等的制约,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力还很不足。未来走向成熟的公众环境意识应该是明确意识到自己责任的、自觉配合政府环境政策的、积极践行环境行为的环境意识。为此,应进一步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水平,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机会,改善公众参与的条件,以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保护松花江保护母亲河"绿色大讲堂活动介绍为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到保护松花江活动中来,由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吉林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主办,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昆明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将绿色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提升了城乡品位,传播了环境文化,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绿色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昆明市已创建了市级绿色学校381所,市级绿色社区156个,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3个,绿色酒店51个,绿色商场39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学校5所、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学校131所、绿色社区58个、环境教育基地8个。  相似文献   

11.
金秋十月,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 BP公司共同实施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第二阶段的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署。“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融合了项目合作三方各自的优势,在中国首开了由政府部门、国际非政府组织及跨国企业携手合作推进环境教育的先例。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的实施,主要通过教师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学校实施来提高学生的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公民意识及责任感,通过环境教育、培训以及提高公众意识等途径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对…  相似文献   

12.
马天南 《绿叶》2011,(3):74-80
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的诸多困难导致中国环保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还不足,目前公众对他们的期望还停留在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环境意识普及教育宣传活动上。中国环保民间组织需要一个法律框架下的环保倡导通用模型来指导工作,而印度环保民间组织在公众倡导、政策和法规倡导等方面的工作方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例如提高利用媒体宣传的有效性、通过与其他同类或相关组织结成联盟的方式来影响政府环保决策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2011年4月12日向媒体通报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主题旨在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公众参与,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为可持续发展之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盖光 《绿叶》2014,(4):21-25
正环境意识需以生态意识为基础,且由家园意识、生成意识、过程意识、公共意识、代际意识及未来意识等多样合成。其趋近环境公平与正义,是人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当其引导环境公共策略的培育及公众自信力的养成时,就必然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寻常百姓家,必然会激发公众的优存热情,提升自信额度,促使人类自警、内省,也助推"情理"人格塑造。  相似文献   

15.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文化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于2005年12月3日晚在精彩的芭蕾舞演出中落下帷幕。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的举办,旨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教化作用,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呼唤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环境文化交流,扩大环保公众参与。本届中国环境文化节的重点项目共有6项:文化节开幕式颁奖晚会暨2005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蓝…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环境管理》2013,(4):47-47
7月31日,由环境保护部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首次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工作在京正式启动,同时,腾讯公益频道“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网上调查问卷系统”也正式开通。本次调查是北京市环保局、腾讯公益频道和全国众多大学生环保社团联合支持的首次全国性公众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项目,旨在客观反映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水平以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效果,进一步提升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面向21世纪 促进公众参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吉林省多年来努力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采用多种手段,开展了丰富多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在增强公众参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吉林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回顾   吉林省在开展公众环境教育中,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重点”来进行,即以公众参与为中心,以抓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带动公众整体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   1、把各级领导做为重点,逐步使领导者由宣传教育的受体变为主体。   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中各级领导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环保部门始终把各级领导、企业法人作为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从政府、企业、公众3个层次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各阶层在环境意识上存在的种种偏差和不足.提出如何转变观念,加强环境建设,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的公众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环境宣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日趋严重,这与建设小康、和谐社会都不相适应。为此,我们需要通过不同手段,采取不同方法,加大环境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环境监督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环评中的公众环境意识及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辉  叶宏  任勇 《四川环境》2010,29(4):95-99
近年来由大型化工、环保项目引发的环境争议风波,已经成为中国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近年发生的环保公众事件,从环评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公众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如何面对公众质疑、完善公众参与和培育公众环境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