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虽然人们在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识别沉积岩古盐度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大努力,但能与化石识别方法相比较的成就还很少。以往的地球化学探索包括:伊利石的硼含量、碳酸盐的锶含量、自生磷酸盐的形态、粘土中可交换的阳离子、微量元素组合、FeS_2/FeS 比值以及自生的铁矿物。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其弱点,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复杂而昂贵的设备,相对不受成岩作用改造的影响,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并且是以基本理论的推理和对现代沉积物  相似文献   

2.
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物源属性、构造环境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碎屑沉积物记录着有关源岩性质和构造演化等诸多重要的信息,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理解区域构造演化都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近年来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同位素年代学在沉积物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如造山带前陆盆地、山间盆地沉积物的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可以有效地反演造山带隆升-剥蚀作用与盆地沉降之间的联系,为地壳演化和造山带隆升等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文章结合近几年来的研究实例,综述了沉积物地球化学方法在物源示踪和源区构造背景判别研究的一些进展。考虑到碎屑沉积物地球化学组成是源岩、风化作用、沉积循环、成岩作用和分选作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广泛应用的物源和构造背景判别图解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被看作是沉积旋回的几个主要阶段,这些阶段可能对沉积物中稀土元素(REE)的分布和丰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估价成岩作用对REE分布的影响,我们于本文中提出了墨西哥湾海岸区埋藏沉积物的全样和不同粒级中REE的分析结果。分析样品采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帕斯地区一个深井中的一组侧壁上的软泥和粉砂质软泥岩心。  相似文献   

4.
<正> 一、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现状在沉积演化旋回中占有特别重要位置的成岩后生作用,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对近代沉积物的研究及对石油、天然气和其它与沉积岩有关的成矿作用的研究,发现许多矿产的形成与成岩后生作用阶段的物质运动密切相关,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甚至提出了“成  相似文献   

5.
<正> 引言在许多岩类和地体中,电气石是很常见的副矿物。电气石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稳定,常常作为重矿物产在许多碎屑沉积岩中,但也有在成岩作用的晚期阶段通过自生作用形成的。电气石见于具有各种各样总成分的变质岩中,实际上在所有级别的变质作用中都可以形成。此外,花岗岩类侵入岩以及与其有关的细晶岩、伟晶岩和热液接触变质带,通常都含有大量电气石。然而,对电气石的成分变化及其在岩石学上的重要意义所进行的研究,相对来说是很  相似文献   

6.
三沙湾是福建省最大的海湾,也是中国东部典型的基岩半封闭海湾,其冲淤变化受山溪性河流和潮汐输运泥沙量变化影响,明确物源演变特征对于研究湾内沉积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以三沙湾NDGK2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地层序列和年代框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重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90ka以来的物源演变特征,进一步揭示三沙湾在全球气候海平面波动下的环境演变规律。重矿物分析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以自生矿物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低,ZTR指数较低;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以褐铁矿为主,锆石含量相对较高,ZTR指数较高。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MIS5、MIS3和MIS1高海面阶段Ti、Ba、Ni含量相对较高;MIS4和MIS2低海面阶段Ni、Ba含量相对较低。重矿物特征及地球化学指标揭示了90ka以来高海面阶段悬浮泥沙主要来源于潮流输入的海域泥沙,低海面阶段泥沙主要来源于亚热带气候下以霍童溪为代表的当地河流。相比内陆地区,沉积物物源指标及孢粉组合特征均表明宁德地区对全球降温事件的响应并不敏感,冰期河流仍较发育。轨道时间尺度上,相比陆源物质输入,海平面上升才是三沙湾泥沙淤积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产在自生胶结物中的水溶液包裹体和石油包裹体的分析,研究了乌拉油田的成岩史和石油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反应速率和石油饱和程度仍然知之不多,但在石油到达砂岩之后,成岩作用仍持续活跃。自生石英中包裹体的显微测温证实,石英胶结作用开始广泛发生的温度在110℃左右(相对埋深2.5km),且这一过程延续至今。与此同时,自生钠长石亦以粒间和粒内胶结物的形式存在。大量的石油包裹体主要产于钠长石和石英胶结物中,其胶结物捕集的包裹体可作为该构造中到达的石油的主要载体。通过石油和矿物表面间的薄水层的扩散作用,可能以自生石英和自生钠长石沉淀的溶质质量传递为主。早期形成的钾长石次生增长体中石油包裹体的分析表明,在最近25Ma快速沉降之前,有些二次运移的石油可能到达了浅埋深的储层中。与乌拉组储层孔隙游离石油相比,钾长石包裹体中的石油显然来自不同的生油相。测试的大多数成熟度参数表明,后者的成熟度较低。后期石英和钠长石捕集的石油包裹体,同样具有钾长石和乌拉组储层中DST原油的某些特征。因此,这些特征可能反映了在石英成岩作用过程中,乌拉油田石油的聚集是渐进变化的。  相似文献   

8.
垃圾填埋场是温室气体甲烷的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垃圾分解产生的甲烷会发生垂向和侧向迁移,并被氧化固定在垃圾填埋场中。研究显示与硫酸盐还原作用耦合的甲烷厌氧氧化(AOM)作用在垃圾填埋场内及其渗滤液羽状体中均可发生,形成自生碳酸盐和硫化物等沉积。因此,AOM作用是垃圾填埋场甲烷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只运用气体地球化学方法与技术难以确定填埋场AOM作用的特征,而填埋场内自生碳酸盐可能保存了AOM作用的信息,但其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特征很少有报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9.
<正> 众所周知,陨石象地球岩石一样,也是由矿物组成的。但是,由于生成条件和保存环境不同,陨石矿物的种类和共生组合与地球矿物就不尽相同。究竟现在发现了多少陨石矿物,它们有哪些特点,这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本文打算对这个问题作简单的介绍。 陨石矿物有原生的和次生的,不过有少数矿物既可是原生的,也可是次生的。原生陨石矿物是陨石到达地球以前陨石本身固有的矿物,它反映了陨石的生成条件和在地球外的保存环境,因此成为陨石矿物研究的重点;而次生陨石矿物则是陨石物质在地球风化  相似文献   

10.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沙漠化从岩石记录中可以追溯到中生代中期,第四纪以来南北两半球各存在一条中纬度沙漠带,中国的沙漠化是这个全球沙漠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沙漠化是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控制的地质事件。是岩石圈与大气圈、生物圈及水圈强烈作用在地壳表层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质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演化是漫长的和具有周期性的,不会因为局部的条件变化而发生整体意义上的突变。人类活动是局部的,在整个地球沙漠化进程中只是起到一个加速剂的作用。沙漠化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物理风化与沙源积聚阶段、风沙作用阶段和沙漠化阶段。沙漠期后沙丘沙经过固化生草、胶结成岩阶段后即形成风成砂岩。  相似文献   

11.
风沙运动造成地表沉积物组分发生改变,伴随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改变。选取苏宏图洪积扇扇缘戈壁、沙积洼地地表沉积物,基于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其不同组分矿物、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表明:风沙运动导致不同地表沉积物的风蚀和风积情况不同,但其均处于化学风化的初、中级阶段,具有相似性;该砂砾质地表不同粒径组分以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为主,各沉积物组分矿物衍射峰强具有显著差异性;该区域不同粒径颗粒化学元素组成以SiO_2、Al_2O_3、Fe_2O_3为主,约占总含量的85%左右,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大,SiO_2含量越多,Fe_2O_3、MgO、CaO、TiO_2等氧化物表现为在细颗粒组分中富集,而Al_2O_3、K_2O、Na_2O等随颗粒粒径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葡萄牙某些花岗岩质岩石中发育的10个风化剖面中的38种主要元素和微量元素的行为以及矿物学方面的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 根据用新鲜母岩中的Ti进行了标准化的地球化学资料,计算了元素的活动性。基于元素在风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分布,将化学元素分为两类:不活动元素和活动元素,前者包括Zr、Hf、Fe、Th、Al、Nb、Sc和REE,后者包括Ca、Na、P、K、Sr、Ba、Pb、Mg和Si。活动元素主要来自可淋滤矿物(如长石、云母和磷灰石等),而不活动元素则或者富集在残积相中,或者被次生矿物强烈吸附。 Mn、Cr、V、Fe和Ce的地球化学行为,完全取决于氧化还原条件,这些元素的氧化还原变化可用来确定风化序列氧化态的界限。 在风化作用后期阶段,REE都发生活化或分馏,但在风化作用中期阶段REE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分馏作用是由于含REE的稳定和不稳定矿物岩石的选择性淋滤所致。  相似文献   

13.
地球化学     
<正> 地球化学是研究组成地球的化学元素以及产生和改变这些元素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因此,地球化学的首要目的是测定地球的主要部分(地幔、洋壳和陆壳,以及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圈)的化学组成。然而这只有通过测定组成地球的岩石、矿物和水的组成才可以达到。这样,地球化学的这个方面就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4.
<正> 二十世纪时期,矿物学的一项重大成就是:确定了矿物及其组合的成因、结构和形态与它们产生时和经受以后变化时所处的条件存在依赖关系。能反映这种关系的矿物特征和对一定地质作用的产物起标志作用的矿物本身,称为标型特征。对上述依赖关系以及据此对成岩成矿的矿物指示计的研究,便是成因矿物学的一门新的基础分支——矿物标型学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底栖穴居动物对潮滩沉积物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敏  侯立军  许世远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3):180-184,196
底栖穴居动物是河口潮滩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潮滩湿地生态系统内营养盐的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运用对比实验模拟的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底栖穴居型甲壳纲蟹类动物对潮滩生态系统中营养盐早期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蟹类却物质掘穴作用加剧了潮滩沉积物中形态氮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促进了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向NH4^ -N转化,NH4^ -N的转化;有机磷向铁结合态磷,自生磷灰石和钙结合态磷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正> 湖泊沉积物的碳酸盐,主要来源于流域侵蚀和湖水中的季节性沉淀,能迅速反映流域风化作用的强弱、水体化学性质及生物活动性强弱的变化,是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介质;早期成岩过程可能对碳酸盐体系有较强的改造作用,并且会影响到相关元素的性质,而现代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的研究是沉积学的主要内容,能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古老沉积物的碳酸盐体系的性质,使它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古老碳酸盐沉积物完全是由古生物学者和地层学者进行研究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矿物学在研究沉积碳酸盐岩石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本书叙述了沉积碳酸盐矿物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五章:(一)前言——矿物学在沉积碳酸盐岩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全球规模的白垩纪-第三纪(K-T)边界沉积物中铱富集的问题,似乎在Alvarez等(1980)提出的冲击说中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然而,某些批评者则倾向于完全排除地球外物质影响的另一种设想。他们将这种铱的异常富集现象归因于全球规模的火山作用。本文将这个关于K-T边界沉积中出现异常沉积而引起争论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其中包括了铱的富集、球粒和冲击石英的出现、在微化石中观测到的~(87)Sr/~(86)Sr比值异常和黑烟灰的存在等问题。这样一种异常沉积使作者得出如下概括性要点:1)白垩纪-第三纪边界粘土中铱的富集,部分来自海水的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活动。这样,根据全球K-T边界粘土中的铱含量来估计,即使有铱来自地球外的物体,但其规模也是很小的。2)球粒不是来自地球外物质的蚀变玄武岩的微滴,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及结构都表明这些球拉具自生成因性质。3)冲击石英中层状变形和定向排列显然有别于爆发式喷发物中观测到的变形特征。因此,该边界沉积物中冲击石英的存在,有力地支持了地球外物质冲击说的观点。4)K-T边界粘土主要是由地球物质组成的。所以,即使有地球外物质冲击形成的物质参与,其数量也是微不足道的。5)酸雨强度的增加和全球性海平面降低,都能引起K-T边界的锶同位素(~(87)S/~(86)Sr)出现异常。6)迄今为  相似文献   

19.
<正> 会议日期:1987年12月7—10日会议地点:中国广州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为了交流世界各国在花岗岩类(及酸性火山岩)成岩成矿作用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将于1987年12月7—10日在广州召开国际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会议主席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涂光炽教授。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石油和天然气成因的研究中,近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聚集及其在成岩早期的转化特征和相条件的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有助于认识那些在古代沉积岩中已经消失了的过程,而且有助于各种沉积和地球化学相模式的建立。自从六十年代后期,晚期成油学说(干酪根成油)流行以来,对近代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研究有所忽视。但是,应该看到油气生成是从有机物质在沉积物中聚集开始的,在整个过程中,原始母质的性质,有机质的聚集条件及其初期的转化特征,对于演化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年青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