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研究小水电站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7月(丰水期)和2012年4月(枯水期)对云南景谷河底栖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共采集底栖动物61种,隶属34科54属,其中寡毛类2科7属7种,软体动物7科7属7种,水生昆虫22科44属44种,其他动物3种。景谷河丰水期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1 1353 ind./m2,生物量为793 g/m2,枯水期的密度为1 2316 ind./m2,生物量为692 g/m2。河蚬(Corbiculafluminea)、纹石蛾(Hydropsyche sp.)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均为优势种。功能摄食类群上收集者个体数量较多,约占50%,其余3个类群约占50%。景谷河梯级小水电站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小水电站的修建使景谷河生境分为库区、减水段、混合段等三类,分析表明库区底栖动物所受影响最大,减水段次之,混合段受影响较小。对景谷河与澜沧江干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形成底栖动物分布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种河流生境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2.
2016~2017年分4个季节对赣江流域的淡水贝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赣江流域淡水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区系相似性和物种受威胁因素,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调查记录共记录淡水贝类2纲14科29属62种,包括江西螺类一新纪录种——卵圆仿雕石螺,其中腹足纲11科16属29种,双壳纲3科13属33种。中国特有种27种,分别为腹足纲6种,双壳纲21种;濒危物种23种,分别为腹足纲4种,双壳纲19种。从物种出现率看,河蚬、淡水壳菜、圆顶珠蚌、背角无齿蚌、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小管福寿螺为赣江流域的广布种。从区系相似性分析看,赣江干流和支流的淡水贝类分布差异较大,干流物种数明显高于支流。赣江流域淡水贝类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特别是挖沙作业、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明显下降,应引起关注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3.
长江源和黄河源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 ind./m2、00 307 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 ind./m2、04 520 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草植被建设,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减缓土壤侵蚀速率,减少河流输沙量,维系河流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4.
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江苏阳澄湖螺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季节调查研究。共采集到螺类4科5属6种,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次优种为长角涵螺。阳澄湖螺类平均密度为220±47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331±469 g/m2,螺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年际和季节间均无明显差异,但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密度在东湖区和中华绒螯蟹围网养殖区较大、西湖区最小,生物量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铜锈环棱螺密度围网养殖区最高、西湖区最低,长角涵螺密度东湖区最高、围网养殖区次之、入湖河流及其它湖区极低。中华绒螯蟹养殖未导致围网养殖区螺类数量下降,螺类(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投放可能是该区螺类密度、生物量及铜锈环棱螺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深是影响螺类群落整体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子;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铜锈环棱螺主要分布在叶绿素a较高的水域,而长角涵螺和纹沼螺则主要分布在透明度较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以典型的亚热带大型山地丘陵湖泊——江西省仙女湖研究为例,2014~2015年每月对仙女湖湖区及主要入湖河流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周年动态研究。经鉴定得底栖动物111种,隶属3门53科77属。其中软体动物40种,节肢动物61种,环节动物10种。优势种为中华颤蚓、梨形环棱螺、河蚬、锯齿新米虾、羽摇蚊、粗腹摇蚊属、前突摇蚊属、霍甫水丝蚓。仙女湖大型底栖动物年平息栖息密度为346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为54.26 g/m2;不同区域和季节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与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河流型生境R2年平均栖息密度最大,为722 ind./m2。湖泊型生境L4年平均栖息密度最小,为251 ind./m2。1月的平均栖息密度最高,为567 ind./m2,5月平均栖息密度最低,为163 ind./m2。用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对不同区域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入湖河流和钤阳湖为轻度污染,舞龙湖为中度污染。系统聚类和MDS排序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具有环境空间异质性,可以划分为2个群落。  相似文献   

6.
分别于2008年10月、12月和2009年3月、8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的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检出着生生物12门104属,底栖动物3门26属。着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1 478 501.6 ind./cm2和45 912.8×10-4 mg/cm2,夏季最低,分别为1 037.1 ind./cm2和457×10-4 mg/cm2;而底栖动物的密度以秋季最高,为7 706.2 ind./m2,但生物量却以春季最高,为128 g/m2。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其中,着生生物以硅藻最多,其优势属为等片藻和桥弯藻;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最多。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和现存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这可能主要与水位等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7.
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和11月对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9科29属,以寡毛类和水生昆虫为主,合计占总种类数的79%。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506 ind./m2和11534 g/m2。巢湖水向湖滨带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敏感种(光滑狭口螺、长角涵螺等)减少或消失,而耐污种(苏氏尾鳃蚓、霍甫水丝蚓、环棱螺、淡水壳菜等)成为优势种。水向湖滨带底质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及现存量的主要因素,堤岸间接影响其组成和分布,淤泥底质中底栖动物密度最高,砾石底质中生物量最高,而较硬的粘土底质中现存量最低。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巢湖水向湖滨带以直接收集者和过滤收集者为主。依据本研究结果,对巢湖水向湖滨带生态修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7~2009年在长江干流的泸州、珞璜、宜都、武穴4个江段分别采集的数据,对这些江段鱼卵及仔鱼漂流特征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上游泸州江段和珞璜江段鱼卵及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长江中游宜都江段,鱼卵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WTBX〗n=38,p〖WTBZ〗=000),表现为6〖DK〗∶00的平均漂流密度13.02 ind./100 m3明显大于18〖DK〗∶00的密度3.28 ind./100 m3,仔鱼夜间漂流密度明显大于白天,于22〖DK〗∶00达到高峰值;武穴江段仔鱼漂流密度在昼夜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WTBX〗n=62,p〖WTBZ〗=000),8〖DK〗∶00的平均漂流密8621 ind./100 m3明显大于18〖DK〗∶00的密度4485 ind./100 m3。不同物种的鱼卵及仔鱼漂流密度亦呈现出一定的昼夜差异,宜都江段贝氏〖FK(W*5/5。1〗〖PS黎明政造字2.EPS;%84%84,BP〗〖FK)〗,草鱼和银鲴鱼卵主要分布在白天,鳙、鲢等种类分布在夜间;另外,鳙、银鮈、铜鱼和翘嘴鲌等多数种类的仔鱼仅在夜间有分布,而飘鱼属的种类主要分布在白天。通过采集到鱼卵发育期推算,四大家鱼、贝氏〖FK(W*5/5。1〗〖PS黎明政造字2.EPS;%84%84,BP〗〖FK)〗、银鲴和翘嘴鲌的繁殖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而花斑副沙鳅和鳊全天均有繁殖  相似文献   

9.
淮河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淮河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取样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门41科94种。结果分析表明,淮河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在时间尺度上,生物密度呈极显著的季节性变化(p=0.002),其最大值332.5 ind./m2出现在6月,最小值96.6 ind./m2则出现在9月;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密度不同步,其最大值155.8 g/m2出现在9月,最小值40.0 g/m2则出现在3月,且季节性差异不显著。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溶解氧、盐度、溶解性总固体、水温和底质类型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季节性变化不显著,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0);自上游至下游,这2个指数的变化规律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其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淮河干流水质总体上处于中度污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鲤鱼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转基因(CAgcGH)鲤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于2004~2006年在梁子湖畔的人工隔离湖泊开展了转基因鲤对其主要饵料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投放转基因鲤1 a后,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底栖动物总物种数从65种下降为36种;总密度从4973 ind/m2下降到3707 ind/m2;总生物量(湿重)从77136 g/m2上升到97558 g/m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物种数、寡毛类、毛翅目和摇蚊科物种数有显著降低。寡毛类、毛翅目和腹足类密度有显著下降。毛翅目生物量有显著下降。幽蚊〖WTBX〗(Chaoborus 〖WTBZ〗sp.)和环棱螺〖WTBX〗(Bellamya 〖WTBZ〗sp.)取代纹沼螺(〖WTBX〗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和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WTBZ〗成为优势种。底栖动物多样性呈现显著下降,3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减少19%~44%,物种丰富度则减少了38%。〖WTBX〗K〖WTBZ〗优势曲线显示了同样结果。转基因鱼与对照鱼在捕食压力和摄食选择偏好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隔离湖泊内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长江近口段沿岸刀鲚生物量的时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江刀鲚Coilia nasus资源的变动状况,探讨沿岸水域对刀鲚资源的保育作用,于2002~2013年间用定制张网对长江靖江段沿岸鱼类作了每月2~3个样本的采集。分析结果显示,12a采集的369份样品中,刀鲚的出现频率达94.6%,分别占总渔获数量和重量的5.18%和5.46%。刀鲚平均CPUEN和CPUEW有16.7±19.9尾和106.6±109.5g,是沿岸鱼类群聚的优势种或次优势种。但其年资源量并不稳定,最高的2010年是最低2002年的5.4陪。平均体长123.6±37.0mm,平均体重仅7.5±8.2g。0+龄组占78.9%,1+龄组占20.7%,2+龄仅出现在4、5月份,且仅占当月个体数的3.0%,幼体是沿岸刀鲚群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从0+龄个体的月度体长分布看,当年孵化的幼鱼大多栖息在河岸水域,沿岸生境在维持刀鲚幼鱼资源上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显示,4月1日至6月30日的长江禁渔期虽可保护约42.6%的幼鱼个体,但从保护效果看,还因适当延长沿岸水域的禁渔时间。维护沿岸水域的生境完整性,也是保护长江刀鲚幼鱼资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滴水湖浮游植物时空分布动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滴水湖水系浮游植物群落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滴水湖出海闸、湖心及与外河相通处共设置8处样点,于2011年1~12月,逐月对滴水湖浮游植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调查。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8种,绿藻门和硅藻门种数之和达检出种总数的70%,全湖以隐藻门的尖尾蓝隐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斯诺衣藻为全年主要优势种。优势种类以3月、4月和11月份最多且优势种间数量差别不大,显示春秋季较夏冬季群落结构复杂。浮游植物Shannon 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23±046、397±066、083±029。多样性指数显示湖区水体位于轻污-中污水平,3种指数均表现夏冬季较春秋季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种类数和个体数在月间差异极显著,而空间上均无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742×106 ind./L,与水温呈极显著相关,对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除温度外,总磷浓度是影响湖区常见浮游植物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于2012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共3门62种(属),以硅藻门最多,42种(属),占678%,其次是绿藻门11种(属),占177%,蓝藻门9种(属),占145%。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长等片藻(Diatoma elongatum)、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曲壳藻(Achnanthes sp)、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脆杆藻(Fragilaria sp)、直链藻(Melosira sp)、异极藻(Gomphonem sp)、菱形藻(Hantzch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席藻(Phormidium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sp)14种,其中硅藻门12种(属),占优势种类的786%。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均以硅藻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平均数量3487×104 cells/L,平均生物量0138 8 mg/L,硅藻数量和生物量分别占8786%和9668%,为优势种群。浮游植物现存量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支流高于干流。Shannon Wiener指数平均值251,Pielou指数平均值070,Marggalef指数平均值089,Shannon 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galef指数是秋季高于春季。结合浮游植物各项评价指标,得出长江上游曲麻莱至玉树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水体属贫营养型,水域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4.
葛洲坝至古老背江段鱼类的水声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10月~2006年5月利用Bisonics DT-X科学回声探测仪(200 kHz)对葛洲坝至古老背-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自然保护区核心江段(30 km)的鱼类进行了5次水声学调查。结果表明:鱼类在该江段中分布呈现不均一性,深潭处分布集中,而急流处分布很少,葛洲坝至艾家河江段鱼的密度明显大于艾家河至古老背江段;在中华鲟产卵日,鱼类在葛洲坝至庙咀江段高度密集,2004年的平均密度达到62.62±24.77尾/1 000 m3,2005年的平均密度达到70.58±37.45尾/1 000 m3;整个江段中,体长60~106 mm的鱼类占有较高比例,约7.0%以上,53 mm以下的鱼类和750 mm以上的鱼类占较低比例,均小于2.0%;调查期间,探测到中华鲟产卵亲鱼,初步估算2004年的资源量约为1 453尾,2005年的资源量约为789尾;95%置信度下分别为1 370~1 537尾、775~803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八五”期间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结合经典的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生物量碳密度和碳贮量,并根据不同树种生物量-生产力回归关系推算了该地区当前的固碳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575 t/hm2;碳贮量为1 39459 Tg (1 Tg = 1012 g),其中林分(包括经济林)碳贮量为1 20430 Tg,灌木林为13437 Tg,竹林为5592 Tg,三者分别占总碳贮量的8636%、963%和401%。整个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的固碳潜力为36856 Tg/a。位于本区西部的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和西部高山峡谷区,其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较高,而东部地区的川鄂山地长江干流、鄱阳湖水系以及洞庭湖水系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上游森林碳密度、碳贮量和固碳潜力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东江水库对耒水中下游原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东江水库建成对耒水中下游水生生物的影响,1993年作者对东江水库坝下耒水中下游原生动物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四个断面共发现原生动物84种,其中丰水季(8月)59种,多于枯水季(10月底)的46种,但丰水季数量(435个/L)和生物量(0.036mg/L)都低于枯水季(3.244个/L,0.335mg/L);多样性指数与种种类数一样,多是丰水季大于枯水季。建库后,从中游到下游原生动物种类数,数量  相似文献   

17.
长江镇江段不同生境类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3~12月在长江镇江段进行4次采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6种,隶属于7科21属,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7属12种,多毛类1科1属种,软体动物2科4属4种,水生昆虫2科9属9种。长江镇江段共有4个优势种:厚唇嫩丝蚓(Teneridrilus mastix)、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多鳃齿吻沙蚕(Nephthys polybranchia)和长足摇蚊(Tanypus sp.)。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74 ind./m2和02 g/m2。各种生境类型中,保护区的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相对较高,北湖次之,主航道最低。同时存在着季节变动,密度以春夏较高,秋冬较低,生物量以春秋较高,冬夏较低。各季度功能摄食类群密度相对丰度以直接收集者所占比例较高,滤食收集者次之。比较长江下游各江段,底栖动物群落有较大差异:密度最高值出现在扬中段,最低值出现在镇江段;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江阴段,最低值出现在镇江段;而种类数在镇江段和扬中段较高,江阴段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