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服务外包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信息技术承载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已经成为了低碳经济的新增长极。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研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综合竞争力,对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立足本国经济发展实际,探索高效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如今,软件外包产业作为服务外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产业转移的一个新亮点、新趋势。本文结合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现状,概括和梳理了国内外对于服务外包的相关研究,以事实例证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过程,并通过对我国重点省市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做出的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的其他省市较北京、上海、广州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服务外包产业要形成规模化经营,赶超世界一流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其知识技术方面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黎、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 基地 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 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构建灾区新型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对特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开展独立的实证研究相比,用效益转移法更快速并节省成本,现在国外对效益转移法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可为其进一步用于国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相关政策提供重要借鉴。因此,深入研究效益转移法的定义、分类与选择原则,国内外用其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进展,效益转移法准确性的挑战及转移误差的来源与控制。除此,效益转移法今后的研究重点主要有3方面:(1)扩大效益转移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领域的应用及建立在线估值数据库。(2)深入研究如何从理论和实证上减小转移误差这一国际难题。(3)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独立实证研究并在研究中提供尽量全面的生物物理特征数据,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及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农户向非农就业转移被认为是农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在非农就业非常普遍的情况下,农地流转率仍然徘徊不前。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发展通过改变非农就业农户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驱动效应。基于湖北省农户家庭2018年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离散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非农就业有助于增加农业生产服务外包进而促进农地转出、抑制农地转入;(2)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抑制农地转出、促进农地转入;(3)若忽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市场供给的正向效应与需求的负向效应均被高估,这为现实中农户非农就业程度高与农地流转率低的矛盾提供了重要解释。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对农地流转市场的供需结构进行了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5.
依托创新技术而产生的新能源产业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本文从技术路线制定过程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技术预见和技术路线图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在技术研发方面,大多学者只对新能源技术现状进行分析,缺乏技术指标及量化模型,主观性过强;在技术预见方面,主要使用德尔菲法,同时结合文本挖掘法、情景分析法等方法,主要针对某产业(如太阳能发电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缺乏对新能源产业整体性预测;在技术路线图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是在技术扩散模型或专利分析法基础上制定路线图,国内研究多基于主观论断,对路线图进行描述性分析,可见在新能源产业技术预见方法和技术路线制定方面还有待于学术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以2006、2011、2016年我国21个主要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及从业人员为研究数据,应用动态集聚指数、产业梯度系数、改进偏离份额模型(SSM)等方法,对我国制造业转移及其结构演进进行探究.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制造业转移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与部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方向是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但2011~2016年江苏、浙江等地的化学原料、医药等制造业出现了较强的空间集聚态势;(2)东部地区的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边际产业的转移与技术授让,不仅优化了自身的产业组织形态,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制造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则须防范产业流失,引导制造业集聚发展;(3)研究期内,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制造业结构效应指数W大于1,且平均结构偏离分量P较大,表明其制造业含有较大比重的朝阳产业,制造业产业结构较好;湖南、贵州等中西地区制造业竞争效果指数U大于1,且平均竞争效应较大,表明其制造业发展较为迅速,竞争力较强.研究有助于厘清在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转移及其结构演进的新特征,为我国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区域能源强度变动:基于GFI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指数分解分析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是研究能源变动的主要研究方法。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各自都有其自身缺陷;费雪指数法则能折衷这两种指数方法,并能很好地克服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的缺点,因此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将影响区域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技术进步效应、结构变动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并利用1995—2005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区域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函素分解分析,发现区域结构因素是源强度变动的主要解释因素,其次是区域技术进步,而区域经济规模的解释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特殊时期,农业技术、农业形态和农户行为都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在农户兼业化背景下,农户非农就业趋势明显,加之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提高,致使我国农业劳动力缺失问题日益严峻,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技外包是化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农户分化视角出发,论述农技外包的形成过程,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为研究对象,沿循要素配置,生产管理及产品营销路径,探究农技外包服务的表现形式。通过构建农技采纳效益模型,对比总结农户技术使用前后家庭收益水平的变动,明确其在提升农业产出方面的积极作用,并从外包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度阐述技术服务效益的实现途径。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农技外包微观主体的选择行为,阐述不同类型农技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外包最优合约的差异性。其中易分割计量农技外包服务选择租赁合约的适用性更强,不易分割计量农技外包服务选择分成合约的效益更显著。  相似文献   

9.
要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需要正确判断相关因素对用水量变化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理。影响产业用水量变化的因素涉及从生产层面到消费层面,从结构因素到效率因素。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视角,同时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因素,运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考察了1997-2010年五个时段相关因素的变化对产业用水变化的总贡献和部门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和出口成长效应是拉动江苏省产业用水增加的主要原因,产业技术效应和用水强度效应是江苏省产业用水减少的主要因素;第一产业中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是关键拉动效应,国内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抑制效应;第二产业中出口成长效应是关键的拉动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是关键抑制效应;第三产业中国内最终需求成长效应是关键拉动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是关键抑制效应;六大分解因素对各个部门呈现不同的驱动强度。研究结果为不同产业制定相应水管理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G-L指数和GHM方法测度了1992-2012年间中国-新西兰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从农产品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进行测算,数据显示两国农产品贸易是基于两国资源禀赋的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并且呈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从两国的市场规模、人均国民收入差距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三个方面,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收入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两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有正向影响,而两国经济规模却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上海都市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现代服务业与都市旅游业的相关性做为切入点,以上海为例,结合都市旅游的产品体系,分析了都市旅游业对现代服务业的动力作用,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体系”理论和相关产业族群理论,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都市旅游业的支援作用,提出了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从产业融合到空间融合作用机理,然后从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现代服务集团、培养复合型服务人才、加快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政策等方面提出发挥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作用的具体措施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专业化、多样化与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扶贫攻坚阶段,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减贫的关键不在于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下如何提高转移支付的精度和效率,而在于真正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理念,从盯住经济总量增长转向用减贫目标统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与贫困减缓的关系影响着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但既往研究对何种产业结构更有助于贫困减缓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基于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视角,分析了专业化、多样化影响贫困减缓的理论机制,并利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专业化、相关多样化、不相关多样化与FGT贫困指数的关系进行了门限回归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确认了产业结构减贫效应的动态异质表现:专业化的减贫效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初始和发展阶段趋于增强,并且经济密度更小、距离技术前沿更远的地区,专业化的减贫效果更显著;多样化的减贫绩效低于专业化,且相关多样化的减贫效应高于不相关多样化。细分产业来看,第三产业相关多样化比其他多样化结构更具减贫效果。贫困地区在减贫的产业结构选择上,首要目标是改善专业化程度,其次是在多样化的既定前提下,谋求相关多样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相关多样化。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对不同贫困群体的影响也存在差别,既往产业结构更有利于贫困线附近群体的贫困减缓,而对深度贫困群体的溢出不足。因此,在塑造合宜减贫产业结构,改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还应辅以改善深度贫困人口劳动力供给的政策,改善其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机会,从而增强从益贫产业结构中获益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就业变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研究无锡就业人口时空格局演变不仅可以间接揭示区域产业发展和布局状况,也可为引导人口和产业协调布局提供依据。为此,选择无锡为研究区域,应用1985~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与普查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梳理就业人口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并总结特征。结果表明:(1)就业人口总量增长、具有圈层结构和集聚特性,并表现出郊区化趋势;(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郊区化特征明显,由集聚变为分散。轻工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高污染行业就业人口向城市北部移动,重工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低污染行业就业人口向城市南部变动;(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一方面总体表现为集聚态势,另一方面,表现为由中心向四周逐渐缓慢扩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ssue of the sustainability imperative and its influence on outsourcing practice. The research initially finds that there is currently little or no work that explores sustainable or green outsourcing, other than in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text. This lack of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outsourcing practice in the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sector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research study. This exploratory study used a qualitative survey tool to investigate current industrial practice. Manufacturing managers in 57 organisations formed the survey sample. The data were analysed by comparison and clustering of responses of survey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five key findings that demonstrate current industrial practice which includes: 32% of respondents state that sustainability is not a factor in their outsourcing decision making and 65%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d never heard of the ‘triple bottom line’ concept. Future research needs are identified and proposed highlighting that urgent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s required in outsourc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also in considering sustainability as a new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 priority.  相似文献   

15.
河流健康研究进展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流健康研究是目前河流生态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首先介绍了河流健康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不同的内涵,辨析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河流健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认为河流健康是指河流既能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完整性,又能维持其对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在分析河流健康内涵的基础上,着重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的实践情况以及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根据河流健康评价方法的评价原理,河流健康评价方法主要分为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方法。针对目前河流健康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流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今后开展河流健康评价研究还需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尺度选取以及河流健康评价与河流管理集成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带来了地表结构的巨大变化,而且对生态系统服务也造成重要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已成为国际上生态学和地理学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入手,综述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等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归纳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模型,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动态评估方法和时空动态评估模型的研究、强化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的生态学机制研究和注重土地利用变化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结果的集成应用研究等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间消耗的"消耗规模与部门构成"是影响中国出口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1995—2015年数据,在部门归类与形式变换基础上,本文选取"单位产出碳排放量"、"完全消耗系数"与"出口值"为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子,构建"因子变动—反事实构造—效果评价"分析框架,借助规模指数与结构指数对影响因子的变化动态进行描述,并通过反事实构造对"因子变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单位产出碳排放量"规模指数单调递减,Spearman偏度系数为右偏态,说明相比于意愿产出而言,非意愿产出"碳排放量"具有内在的规模不经济;"中间消耗"规模指数与碳偏向性指数在截面上始终处于高位水平,时序上出现了显著的递增趋势,说明中国单位出口值的中间消耗量偏大,消耗投入在结构上偏向于高碳部门,与"技术前沿国"美国存在显著"技术差距";"出口值"规模指数呈现"平缓扩张——快速攀升——V型震荡"的阶段性特征,结构指数经历了以基期2002年为顶点、"先下降、后上升、再平稳"的变化轨迹,说明"出口值"作为最具弹性的影响因子,受"亚洲金融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美国次债危机"等外部冲击的影响明显,对出口碳排放的推动作用存在伸缩性与阶段性差异。从"因子变动"影响效果来看,中国产出、中间消耗与出口的部门构成具有内生关联,均显著偏向于高碳部门,对出口隐含碳排放增长产生了叠加性的"正向"扩张效应。基于此,本文认为,总量控制与结构优化的视角需从产品环节向中间消耗环节扩展,现阶段应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加速要素禀赋升级,借力要素价格机制与差别化产业规制政策,从上游环节抑制出口碳排放的输入来源。  相似文献   

18.
Energy servic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by market mechanisms, including energy saving services, energy procurement, supply of many varieties of energy, supply of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energy-related consulting services, risk management, etc. China is a major energy consumer but energy is in short supply, and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se is low. China’s energy service industry has expanded rapidly, in terms of both the number of new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ntering the market and amount of capital invested in 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projects, but the energy service sector in China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Developed countries began early in developing the energy service sector and their energy service market is mature, and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s that energy servic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dvanci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hina needs combine energy services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ake following measures to accelerate China’s energy services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long-term aspects of policy planning, energy-saving core technology, finance and capital investment, public sector reduc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影响我国CO 2排放因素领域,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分解模型已成为主要的分析工具,现有研究多分别基于消费视角或收益视角展开分析。为全面评估各行业收益与消费对其上游、下游行业碳排放的综合影响,整合基于收益与基于消费两个视角,运用2012年与201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构建两层嵌套式结构分解分析模型(SDA),比较分析消费规模效应、收益规模效应、行业流入、流出增加值变动效应、增加值结构变动效应等14个影响各行业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并借助对消费者原则碳排放估算公式的重构,更准确地实现从增加值视角对各行业消费者原则碳排放变动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我国在总产出增长29.14%的同时碳排放量上升1.46%,各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是主要的减排因素,其中建筑业减排贡献最大。②增排效应方面,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消费规模、收益规模、完全投入结构与完全消费结构四项效应,且前两个规模效应的影响是后两个结构效应的2倍以上,尤其建筑业消费规模效应、煤炭采选产品业收益规模效应增排较大。③消费规模扩大导致增排的原因并非行业本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主要在于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规模扩张时吸收其他行业流入的增加值量增多。④收益规模扩大导致的增排效应方面,细分来说从大到小依次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四项效应,且行业差异显著,如煤炭采选产品业的劳动者报酬效应,石油、炼焦产品和核燃料加工品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营业盈余效应增排贡献较大,而煤炭采选产品业的营业盈余效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生产税净额效应则减排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