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80年代以来,由于酸雨的发生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土壤酸化问题再次成为土壤化学研究的热点.铝离子的土壤化学行为是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而铝的吸附是给离子的土壤化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研究铝的吸附有助于提示土壤酸化的本质,为防治土壤酸化提供有益的信息.本文综述了近30年来铝离子吸附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吸附性铝离子的形态;铝的吸附表面;阴离子对铝吸附的影响;铝吸附的机理;铝的吸附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3.
虽然70年代的能源危机激发了发达国家的技术革新,但在第三世界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然而,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具有两种类型的能源系统,即“关联系统”和“无关联系统”。关联系统受商品能源价格变化的影响,而无关联系统通常存在于农村和偏僻地区。在无关联系统中商品形式的能源也许是需要的,但大部分无法得到。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发展了各种新能源技术,配合仍存在于无关联部门中的各种传统技术的使用。 本文介绍联合国开发科技中心(UNCSTD)的一些工作。通过其先进技术预警系统(ATAS)规划,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和地区性专题讨论会讨论新技术和发展方面正在出现的各种政策问题。已举行的专题讨论会有:关于关联系统工业子系统中的新能源技术(莫斯科);关于新能源技术与无关联系统(危地马拉城);关于新能源技术,运输和发展(渥太华)。本文概述由或通过这些专题讨论会做出的初步评价。第四次专题讨论会将讨论能源技术和气候变化问题,于1990年6月在德国萨尔布吕肯城召开。 相似文献
4.
5.
6.
大宝山矿水外排的环境影响:Ⅱ.农业生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大宝山外排酸性矿水对周边农村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具严重的负面影响,表现在:农田所用的灌溉水酸度很强,灌溉水中多种重金属含量高于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中Cd超标约16倍;土壤严重酸化,pH值可低至3.9,总实际酸度平均达47mmol/kg,比水溶性酸度高147倍,表明由矿水带进土壤的无机酸通过土壤的缓冲作用暂时转化为非水溶态并在土壤中累积;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以Zn、Cu和Cd为甚;粮食和果蔬等作物重金属污染严重,其中尤以Cd最为突出,最高可超标近150倍。 相似文献
7.
大宝山矿水外排的环境影响:Ⅲ.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大宝山外排酸性矿水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及周边农村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并可能已危及当地人民的健康。文章根据大宝山矿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大宝山矿区及周围地区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途径进行探讨,提出:(1)必须走系统整治的路径才能做到既治标又治本;(2)治理污染源是整个治理方案的关键环节;(3)为了使深受污染之害的矿区周边人民尽快脱离危险,近期最迫切的治理地段是受矿水严重污染的农田,尤其是重污染区一上坝村;(4)在治理方法上,必须将化学治理、生物治理与工程治理相结合;(5)为了更好地实施各项治理工程,可考虑运用经济杠杆,以便有效地筹集足够的矿山治理资金;(6)着眼于未来更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建立水质的生物预警系统;(7)目前制约大宝山矿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之一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低投入治理技术,政府应考虑提供研究经费支持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以便能加快治理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有必要加强跨国及各国政府、商业界和文明社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本文深入思考了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认知与观念能够如何有助于最有效的集中行动,为从开始就更一体化的环境和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开辟机遇,鼓励能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双赢的双边、多边和多种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大宝山矿水外排的环境影响:Ⅰ.下游水生生态系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水质生物检测、理化分析及野外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实地调查等综合方法,就广东大宝山矿区南侧拦泥库溢出的酸性矿水对下游横石水河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大宝山矿区拦泥库溢出的酸性矿水对隆线溞具有较强的急性生物毒性,酸性矿水24h,48h及96h对水溞的半致死体积分数LC50分别为13.55%、10.30%、6.20%;安全体积分数为0.06%。通过在暴雨期间对拦泥库上游洪水的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拦泥库溢出的酸性矿水pH值可低至2.15,其中铁及重金属的质量浓度分别为:铁216.79mg/L、锌73.23mg/L、铜32.63mg/L、铅1.82mg/L、镉0.87mg/L。在尾矿坝下游3.5km处,重金属质量浓度分别为:铁51.63mg/L、锌2.83mg/L;铜1.64mg/L、铅2.67mg/L、镉0.1mg/L,和锰20.50mg/L。从矿水排放口到受矿水影响的下游50km范围内,河水pH的变化幅度为3.36-7.42。大型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调查显示,从尾矿坝到受矿水影响的下游25km范围内,未发现任何底栖动物,而在横石水河上游未受矿水影响的对照点中至少有36利底栖动物存在。可见由大宝山矿区排出的酸性矿水对下游溪流的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11.
12.
粮食及其制品会受到多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粮食真菌毒素现已被证实具有多种毒性作用,如细胞毒性、发育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等,严重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甚至还会对间接或未接触毒素的子代产生不良影响,但目前有关继代毒理学数据极为缺乏。本文主要阐述了粮食中常见真菌毒素对亲本世代及其子代生殖系统/能力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简述了不同毒素诱导生殖发育毒性的作用机理并提出展望,旨在全面了解粮食真菌毒素的生殖发育及遗传毒性作用,为进一步开展粮食真菌毒素的健康风险评估,合理制定相关限量标准与法规,指导公共卫生健康并开展主动防治与干预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谢茂康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4):371-37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和统一国际市场的逐渐形成,包括供应商在内供需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MRPⅡ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对资源管理的要求.于是,充分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企业资源计划:ERP随之产生.文章主要介绍了ERP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并分析了ERP实施的必要性以及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和探索我国企业实施ERP失败原因并针对客观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复合指纹识别泥沙来源:潜在泥沙源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应用于泥沙源解析的前提是假设研究者能够确定流域内泥沙的潜在来源类型,并且各泥沙源地所占比例之和为1,对潜在源地预判的不确定性将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南京市九乡河上游流域为例,对不同源地各指纹因子做均值显著性检验,检验各个预判源地能否单独作为潜在泥沙源地,同时对比分析不同沙源地对复合指纹因子判断泥沙来源正确率的影响,定量分析沙源地预判过程中的不足,探讨如何减少沙源地选择对泥沙来源识别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预判的4种泥沙源地被重新调整为农田、林地和道路3种类型。调整后各源地指纹因子差异性明显提高,不同泥沙来源的正确判别率最高达到89.2%,泥沙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39.9%~87.8%)、林地(0.1%~47.7%)和道路用地(0~25.6%)。 相似文献
15.
4种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Ⅱ:氮素矿质化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农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多菌灵和丁硫克百威对山西省两种土壤氮素矿质化( 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 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 w = 100 mg/kg) 的4 种农药,对土壤氮素矿质化无显著影响. 高浓度( w = 1000 mg/kg) 的菊酯类农药会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使土壤中氨的含量明显积累;添加高浓度多菌灵的土壤样品出现硝态氮积累的现象,这可能与其对微生物生长影响有关;添加高浓度丁硫克百威在一种土壤样品中使氨的含量有明显积累,但在另一种土壤样品中与对照基本相同.可见,农药对土壤氮素矿质化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因农药品种的不同和浓度的不同而异,不同的土壤因微生物活性的差异而对农药污染的反应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发现褪黑激素不仅存在于动物中,而且在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和食用植物中也普遍存在.目前国外对植物中的褪黑激素研究比较关注,国内仅有个别报道.本文综述了截止目前国内外对植物中褪黑激素含量与功能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了褪黑激索的测量方法等.检测褪黑激素的方法有HPLC(高效液相法),RIA(放射免疫测定),LC-MS(液相色谱-质谱),GC-MS(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褪黑激素在植物中有许多重要功能,如抗自由基抗氧化,促进植物生长和影响短日照植物开花,促进果实成熟以及抑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等.因此研究褪黑激素在植物中的含量和功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最后讨论了植物中褪黑激素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前景.表1参41 相似文献
17.
18.
农户能源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农村环境的变化:某贫困山村薪炭林利用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深入了解农户能源利用状况与农村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一个贫困山村进行了为期15天的实地考察。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收集了50余份问卷和大量原始数据、图片资料,发现当地农户在利用薪材能源作为燃料直接燃烧时并不会带来对当地森林资源的破坏,但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而在用薪材能源作为香菇培养基原料时显著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却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可见,能源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农村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为了保证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需要同时考虑农村环境的承载能力,这就决定了改善农户能源利用状况不能单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在结合当地客观条件,综合当地政府、当地农户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地能源利用的最佳方向应该是:在不增加农民支出前提下,鼓励农民改善薪材能源的利用方式,力图达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双赢”目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