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环境规划中植物的景观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探讨植物的景观特点及其建造功能和观赏功能等基础上,提出了环境规划中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结合岳阳市南湖旅游度假区的实际情况,应用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研究了该旅游度假区的面上绿化规划和景区景点绿化规划。  相似文献   

2.
GIS在城市给水排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GIS在城市给水排水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包括水资源管理与分析、给水排水管网设计与管理、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与管理、管网应急预警系统分析、水质污染状况和趋势分析等,并以大庆市给水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实例,证明GIS可以及时准确完整的提供所需信息,更好的为市政管理者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循环经济理念的拓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小城镇环境规划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城镇的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是生态型经济,在小城镇环境规划中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并对其指标和内容进行拓展,目的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不断循环,使城镇经济发展更适应环境保护和生态循环的需要,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GIS系统与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和大气污染物控制模型的集成研究,开发出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GIS优化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系统和决策系统,可用于城市能源结构优化研究,大气污染控制研究,并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Crul.  M 《产业与环境》1996,18(2):15-20
最近一项研究考察了兰州共识与目标组方法对工业中清洁技术应用的影响,本文解释了荷兰环境政策发展的背景,讨论了三种目标组方法(“烃类2000”计划,“包装契约”和“基础金属工业契约”)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估算土壤有机碳储量方面的方法较多,并且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所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作为当今一种在地学统计分析方面具有强大空间分析功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地学及相关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首次尝试了利用该技术估算柴达木盆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该方法与其它计算方法相比,有简单、易操作、可视性好等优点。经计算,柴达木盆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约为62754.442 t,土壤平均碳面密度为6.105 kgm-2。  相似文献   

7.
生态住宅已成为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水环境是生态住宅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中信保利达美景度假区为实例,根据度假区建筑总体规划方案,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水环境现状,探讨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规划,全面统一规划住宅小区内各种水系统,提出小区水环境总体规划方案,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功能,使其相互衔接、协调与补充。重点对项目所在区域开发前后的水量平衡,水库的水位变化及其安全性,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库区水量变化及其因应对策,高尔夫球道的用水方案以及项目开发后的水循环模型做了深入探讨,旨在为生态住宅的水环境建设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G 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发展、概念和研究进展,以及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用的一些探讨,提出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将G IS技术逐步应用于我国的公众参与工作,具体可在确定发展目标和规划方案优选两个阶段应用.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马鞍山市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IDRISI进行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以生态环境适宜度分析方法进行了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综合用地的适宜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最后,讨论了GIS支持下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以鄂南典型红壤丘陵区为例,研究了乡镇域土壤肥力评价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了土壤肥力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应用GIS对乡镇域土壤肥力进行评价能克服速度慢、数据更新不方便的缺点,避免乡镇农业决策者主观判断土壤肥力等级的弊病,为生产布局和用地决策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试区土壤肥力与土壤养分、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有关,肥力等级有向中等级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McHarg)在60年代末最先发展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最显著特点是能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这种方法的两个核心技术是土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和土地的承载能力分析.本文试图以方法发展的历史为顺序,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变化对农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从CO2浓度升高、CO2浓度与温度升高以及CO2浓度与水分变化的协同作用、CO2浓度升高与环境盐胁迫的协同作用和作物产量预测模拟及其适应对策4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农业生产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人类关于农业生产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响应机理的理解与预测很有限,提出中国未来需要拟加强的研究领域.参38  相似文献   

13.
生物与环境之间构成了一个开放的自我控制的生态系统,即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流动构成了系统在功能上的统一性和时间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自我调节,自维持其稳态.生物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外界环境因子成为生物进化的主要因素和特定的目的物,生物必要朝着这目的物,通过负反馈,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缩小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差距,当这个差距为零时生物就适应了新的环境.生物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负反馈从环境中获得适应性.众所周知,微生物对于异常环境的适应和抗性能力是任何其它生物所莫及的.探索自…  相似文献   

14.
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的模拟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模拟条件下,研究了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对对虾养殖环境中虾池有机物的降解过程,结果表明,虾池环境生物修复作用菌能明显改善虾池环境,降低有机物的含量(4d后CODMn的去除率为43.52%)。将大分子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的无机氮等;对虾养殖池中作用菌的使用量以262.5kghm^-2为宜。图3参13  相似文献   

15.
支持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自然调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聚居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环境,与人类自然气象环境之间持续着动态的自然调和作用,当然调和理论是支持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之一;文中圈定了自然调和理论研究的框架体系;介绍了面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自然调和技术研究进展;剖析了自然调和理论问题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醌类图谱分析在环境微生物生态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各种非培养微生物测定法的重视,醌类图谱分析作为微生物群体指标已在各种环境中得到了应用.首先是样品的分析测定技术得到了提高,如用硅胶柱代替薄层色谱.醌类图谱分析的特点是能够同时对应微生物生态评价的3个重要指标,即微生物群体结构、生物量及微生物多样性.在结合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在土壤、污泥及堆肥等不同环境样品及不同微生物反应过程中,已通过醌类图谱分析对这3个指标在微生物生态系中的变动进行了成功的评价.另外,对C-14同位素标记醌类图谱分析法及醌类图谱分析法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等最新进展也进行了简介.图4表3参43  相似文献   

17.
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运移的数值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综合考虑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体系中扩散、吸附解吸、分配以及土壤-水界面微生物降解条件下,建立了环境介质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的非平衡动力学模型,并编制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利用该程序对落地原油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非平衡模式与平衡模式进行对比模拟分析,探讨了模型参数kd、λ、λ^*的变化对有机污染物迁移的影响,为定量研究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在土壤-水环境中分配与归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预测、预报与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根据与途径.图4表1参11  相似文献   

18.
杨骥  贾金平  廖黎燕 《环境化学》2006,25(3):273-276
由于活性碳纤维的吸附面积大,可以作为固相微萃取的纤维用于对环境污染物质的分析检测,包括含硫和含氯的一些有机化合物.同时,活性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可以作为电极,能有效地去除环境中城市污水、燃料废水和腐植酸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农药在土壤中归趋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药在土壤中的归趋模型是定量研究农药在土壤中分布和运移规律的主要手段 ,也是目前土壤环境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就几类常见的农药在土壤中的归趋模型作简要评述 ,分析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并指出了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针对武汉市冬季湿冷,夏季闷热的典型气候特点,探讨了统筹规划的武汉市住宅小区的能源利用怀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对武汉市住区进行详细的现状分析后,明确提出了建设南北朝向的各式住宅,进行小区绿化与房顶绿化和发展区域锅炉房集中供热等节约能源,减轻大气污染,提高居室环境质量的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