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Aklire、Foster提出的多维贫困测度基本原理,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出发,构建县区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对三峡库区(重庆)不同县区的多维贫困状况展开跨时区的测度与比较,分析出三峡库区(重庆)地区多维贫困和各贫困维度的时空演化与结构变迁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开发策略,促进库区稳定脱贫。结果表明:(1)2005—2016年,三峡库区(重庆)县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库区的综合多维贫困指数从0.587下降至0.326。(2)库区各区县多维贫困指数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趋势。(3)目前三峡库区(重庆)各县区的多维贫困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库区各区县多维贫困贡献度较大,人力资本在多维贫困结构变迁演化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研究——以丹巴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推动旅游精准扶贫。丹巴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其乡村旅游成为四川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研究发现,丹巴县乡村旅游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不足,县域内乡村旅游发展差异显著,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面临从单一的乡村旅游开发向开发、管控与协调转变。研究提出由丹巴县政府为龙头,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运作,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为协调、补充的乡村旅游开发治理组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乡村旅游开发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全面消除贫困的历史新阶段,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做好该项工作,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安徽省扶贫工作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初步摆脱了贫困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安徽省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仍很贫困落后,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从全省现有的200多万贫困人口而论,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的偏远山区、库区和引蓄洪低洼区,这是今后扶贫工…  相似文献   

4.
基于丘陵欠发达地区数为0.307,乡村振兴评价指数为0.252,7个乡镇的脱贫攻坚评价指数均高于乡村振兴评价指数。②仪陇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为0.3729,属于轻度失调状态。7个乡镇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处于0. 3814—0. 4640范围内,其中有3个乡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4个乡镇则处于濒临失调状态。③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仪陇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子。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提出仪陇县应聚焦乡村振兴各个维度的均衡发展,不断健全政策、人才、产业、组织和生态保障机制,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各级政府将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作为主要任务,但如何防止临贫、易贫人群再贫困,建立长效稳定脱贫机制和防贫机制,巩固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以河北W县防贫防返贫机制为例,从构建防贫防返贫机制的背景出发,分析该县的贫困状况、防贫防返贫机制及运行状况。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运用市场理念,引导保险业参与精准扶贫等完善防贫防返贫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经济是中国未来长效发展的重点,研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能够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基于数字经济内涵,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为案例研究区域,采用Kernel核密度估计、Moran′s I、GTWR模型定量测度2011—2019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黄河流域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差异持续扩大,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显著阶梯递增效应;(2)黄河上游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中心—外围”现象,中游地区呈现层级分化特征,下游地区地级市间发展差距有减小趋势;(3)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空间相关性显著,局部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两极分化格局;(4)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信息化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及人力资本水平均对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且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受自然条件、市场和资金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缓慢。从“深度”、“广度”和“融合度”三重维度出发,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品牌产业、延伸产业链、挖掘产业附加值、对接生态保护,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民族地区产业新模式。以百色芒果产业为例,从三重维度出发创新优势产业,总结实践贡献和理论成果,发挥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效果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旅游城镇化是旅游研究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运用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与方法,对1993—2014年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旅游产业滞后类型居多;(2)山西省旅游产业与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提升,实现了由失调阶段向协调阶段的转变;(3)山西省耦合协调度的地区总体差异在逐渐缩小,地区间和地区内省际差异的贡献不均衡,其中地区内差异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晋中地区;(4)山西省地区内差异主要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交通设施、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法和可视化工具,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作者合作网络、聚类视图、时区视图、关键词聚类,探讨了2014—2018年精准扶贫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发现:精准扶贫研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总论和文化四类,其中农林经济和公共管理占比最高;研究学者以莫光辉、汪三贵等为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广西大学发文量最高;"精准脱贫、扶贫开发、脱贫攻坚、贫困治理、精准识别"等关键词位于网络图谱中心位置; 2015年以后,精准扶贫相关文献呈指数增长,2016—2017年出现"机制创新、路径选择、绩效评价"等拓展研究主题,2018年出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数据、演化博弈、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从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互动视角出发,基于2010—2019年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考察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演进、互动效应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西部民族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态势,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得到优化,相对发展类型趋势由数字经济滞后型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滞后型转变;(2)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单向格兰杰原因,数字经济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较弱;(3)数字经济企业法人单位数、电信业务总量、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率是较为显著的障碍因子;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规模、产业结构、政府支持与交通发展水平是主要的外部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1.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着扶贫措施可操作性不强、精准度差、成效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导致农户过分依赖外部扶持,生计资本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扶贫政策受益不均,难以解决区域性贫困等。以云南省为例,从脆弱性—抗逆力角度对西部地区的扶贫策略进行优化,提出加强事前干预和动态分析,提升各层面的抗逆能力,降低陷入贫困的风险,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实现精准脱贫。重点从个体、社区和政府不同层面对当前扶贫政策进行分析,提出拓展农业发展功能,增加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生态旅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1—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分析了我国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因素。基于文献探讨,选择5类解释变量、7项指标数据,使用Eviews9.0软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F检验、Hausman检验等方法逐步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类型,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实证研究各因素对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的影响方向及程度,分析内在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地区人口规模、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对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对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水平无显著影响;(2)地区人口规模、互联网发展水平影响弹性系数较大,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范弿  杨世瑜  李捷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1):1045-1048
与传统的城镇工业化推进的经典理论不同,在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依托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可较好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通过对昆明市团结彝族白族镇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论述了团结镇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作用,并就目前团结镇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我国西部地区247个脱贫县2010—2019年的宏观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PSM—DID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探究农旅融合发展为西部脱贫地区农民带来的增收效应及区域异质性,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旅融合发展能有效带动西部脱贫地区农民增收,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增收幅度达到12%。(2)农旅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原深度贫困地区产生的增收效应低于其他脱贫地区。(3)农旅融合发展后,农业财政投入、旅游业财政投入和就业补贴财政投入显著提高,并产生中介效应带动农民增收,其中的旅游业财政投入所产生的中介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DEA和fsQCA方法测度了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2015—2020年农旅融合脱贫效率,分析了影响该片区脱贫效率的多重因素及其组合效应。结果表明:①武陵山片区农旅融合脱贫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低效率状况和明显的地区差异。②农业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水平对脱贫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两者在高脱贫效率的组态中同时发挥核心作用,而在非高脱贫效率的组态中没有一次同时发挥核心作用。③交通建设水平和政府支持水平对脱贫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居民参与水平和资本投入水平未发挥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地下水灌溉的经济可行性、农户贫困发生率和地下水开采量与农牧业产量之间的关系,考察地下水灌溉对石羊河流域民勤县小农生计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经计算,水井建造成本低于井灌农户的收入,净现值大于零,说明农户可通过地下水灌溉获得利润。②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导致当地贫困发生率上升,但在2014年实施精准扶贫后,民勤县贫困发生率低于全国水平。③民勤县地下水开采量与农牧业产量之间为负相关,因此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并没有导致农牧业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提升农户社会资本和降低农户生计风险是乡村振兴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理论分析社会组织如何提升和改进社会资本后,聚焦农村社会组织如何影响农户社会资本的积累与提升、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意愿,利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武威市、张掖市995位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参加社会组织状态及类别、地区差异等因素对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参加社会组织类别因素对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意愿的影响作用显著,其中:服务类社会组织影响最大,文化类次之,经济类最小。(2)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生计风险防范策略的影响显著,受教育水平对其影响存在“脱钩”现象。(3)武威市农户参加社会组织对农户生计风险应对的影响显著小于张掖市。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差异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寻求开展旅游景区环境教育的具体方案,有利于改善景区的环境质量。通过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者的问卷调查,根据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NEP得分和K-Means Q型聚类分析,将游客分为三种类型:即严格生态旅游者、一般生态旅游者和偶尔生态旅游者。研究表明:(1)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不同;(2)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对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在游客高峰时段和游客较聚集的区域较明显,给景区容量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影响;(3)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意识与其环境行为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同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文化创意旅游兴起。文化创意旅游街区是文化创意旅游的一种呈现载体,游客的创意体验是游客对文创街区体验活动的重要内容,游客的创意体验、满意度及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研究。以游客的创意体验为视角,以游客满意度为中介变量,以记忆为调节变量,研究创意体验对游客的重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客的创意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2)游客的满意度对重游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是创意体验只部分通过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3)游客的记忆正向调节独特性体验、情感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4)游客的记忆对学习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记忆对满意度和重游意愿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5)记忆负向调节互动性体验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作为研究案例地,运用共生理论、场域论构建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通过旅游凝视理论,运用Amos软件分析被凝视主体施加力量的权力叙事行为路径系数,据以探讨凝视主体的共生交互与协同治理逻辑。结果表明:(1)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存在多元主体交互凝视,附加主体“非人形化”叙事行为间接参与叙事;(2)游客凝视视角下,游客与各主体之间交互共生与政府的监督管理、办事有效、居民的民风淳朴、易于沟通、企业的诚信经营、服务良好等权力叙事行为显著正相关;“主客凝视”对于构造“多元治理—持续增效”的民族村寨旅游生态场域影响最强;(3)基于游客凝视的视角,游客对居民的民风淳朴、原真性体验,特色鲜明等权力叙事行为认知较好,对政府的监督管理、政策优惠、办事有效等权力叙事行为上同意感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