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其垃圾分类等亲环境行为对提升整个社会的环境治理成效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与“知—信—行”模式,构建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机理模型,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的关键因素,通过差异性检验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在关键因素上的差异,并通过多群组分析探讨性别、设施与服务体系在意愿影响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环境认知会通过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形成一个传导机制间接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②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而主观规范无显著影响;③调研高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愿水平存在异质性,表现为高职院校>一般院校>重点高校;④性别差异显著影响垃圾分类意愿,女生更容易受到主观规范的影响,而男生更容易受到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⑤设施与服务体系先进或落后,对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据此,本文提出提升大学生群体垃圾分类意愿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培育大学生群体的亲环境行为及推进高校生活垃圾的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校垃圾分类回收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高校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建立双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影响主体进行垃圾分类策略选择的不同因素。将对垃圾分类行为具有较强约束的"声誉资本"引入模型中,研究不同情况下的演化均衡策略。结果显示:①大学生是否采取垃圾分类行为主要与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支付的成本C_1、大学生因不参与垃圾分类造成的声誉损失h、学校的惩罚P以及参与垃圾分类得到的奖励R等因素有关。②大学生因不参与垃圾分类造成的声誉损失h对学生分类行为的影响显著。③学校是否采取监管策略主要与监管成本C有关。研究结果对于高校和政府制定环境监管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煜璨  张涛  张冰  陈坦  杨婷 《四川环境》2023,(1):151-162
分类是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居民参与意愿是决定生活垃圾分类推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基于涵盖全国内地的1665份有效问卷,研究居民垃圾分类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多数受访者愿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70.7%),不同省(区、市)间居民参与意愿差异较大,垃圾分类推广措施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居民意愿影响较大。设施不完善、宣传力度低、便捷程度低、缺乏分类氛围是阻碍居民实施垃圾分类的主要因素。建议采取多样化的组合策略下,东部地区相对侧重提高垃圾分类便利性,中部地区相对侧重改善社会分类氛围和政策宣传效果,西部地区相对侧重改善垃圾分类设施和政策宣传效果。针对性地开展居民意愿研究,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参与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轿子雪山社区为研究对象,归纳了社区垃圾种类、垃圾处理方式及设施,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垃圾分类设施需要完善,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教育亟待加强,同时,垃圾分类的处置便携正向且显著影响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较高,但实际有分类行为的较少.导致大学生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分离的原因包括:个人对垃圾分类认知水平和效能感较低,责任主体意识错位;家中垃圾分类氛围缺乏;校园中垃圾分类设施和人员配备不完善,缺少相关的有效宣传和能落地的具体办法;社会环保意识缺乏,垃圾混合处理观念积淀甚深,垃圾分类正式制度不完善和非正式约束...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某城市高校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主观规范、政策宣传、情景因素是对大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影响最大的3个潜变量,社会责任、公众宣传、政策规范是影响大学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最显著的因素。为推动高校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与发展,对社会和高校提出了加强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推进法规政策建设与宣传,完善垃圾分类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依托复旦大学意愿—习惯垃圾分类行为理论对上海市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55个社区进行大范围调研,识别出包括设施、志愿者、保洁员、启动、定时定点、租户、管理和绿色账号在内的8个社区内影响居民垃圾分类效果的关键措施指标,并且通过指标与社区实际分类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证明了该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还表明,上海市社区内影响垃圾分类效果的最主要的措施指标是硬件设施、保洁人员、“定时定点”制度和志愿者。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供上海市基层政府人员使用指标体系来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也为社区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来提高和巩固社区垃圾分类效果提供了具体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8.
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构建循环型社会的首要环节。针对政府中心运作模式与市场运作模式存在的弊端,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可采取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垃圾分类减量促进服务模式。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与垃圾管理实践,重点探讨政府购买服务的相关主体、购买形式与运作过程,明晰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职责以及确立其运作机制;最后通过广州荔湾区西村街道实践,验证其运作效果。研究表明,该模式是治理城市生活垃圾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对破解"垃圾围城"、开发城市矿山以及推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镇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开展了调研,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一致性的因素。结果表明:居民对开展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有意愿占比84.3%,无行为占比71.1%,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的悖离率达到55.4%。居民环境认知、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对居民厨余垃圾处理处置意愿与行为悖离具有显著性影响。为此,需要从实施源头减量化、坚持单独分类收集、完善收运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确保厨余垃圾处理处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正要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开学复课和教育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在教育系统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特殊性。5月15日,北京市教育系统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召开生活垃圾分类推进会,对全市教育系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在讲话中强调,北京是"首善之区",要坚持"首善"标准,突  相似文献   

11.
基于湖北省的农户数据,分析农户低碳经营现状,构建平原(丘陵)农户和山地农户Logit回归模型,探讨不同地形农户低碳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在灌溉、保护性耕作、地膜处理方面低碳经营程度较低。农户低碳经营意愿具有区域差异性,平原(丘陵)地区和山地地区的农户具有低碳经营意愿的比例分别为52.4%和44.3%,影响这两类地区农户低碳经营意愿的因素同中有异。碳排放信息的关注度对两地区农户均具有显著影响,是否具有非农业技能、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周围人低碳行为的影响、作物出售比例对平原(丘陵)地区农户有显著影响,种植规模对山地地区农户有显著影响,因此应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对策,提高农户低碳经营意愿,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分析了我国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进程中面临的困境,并对国际"垃圾银行"的做法及经验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广"生活垃圾银行"的对策建议。近年来,垃圾分类已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与难点,是实现农村生态宜居与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都在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的途径。从国际上来  相似文献   

13.
有效的碳普惠机制与森林碳汇产品的价值实现对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至关重要,理清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对森林碳汇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并融合生态文明思想内核,选用结构方程模型,利用515份社会公众问卷数据,实证检验了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愿意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是理性和道德交互作用的结果,而非纯理性或纯道德驱动行为;(2)行为态度、感知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都对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具有差异性,其中感知规范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因此公众环境道德素养是影响其森林碳汇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社会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因素表征变量的具体作用表现不同:感知规范中,公众个体道德规范对其森林碳汇购买意愿影响最大;行为态度中,公众森林碳汇生态、政治效益认知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中,森林碳汇信息量、森林碳汇价格等都是影响公众森林碳汇购买意愿的因素,但影响程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生活垃圾产量不断攀升,分类投放在促进生活垃圾减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三方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得出满足目标策略(分类、管理、监管)的稳定性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规制分类投放的建议:政府加大对投放人和管理责任人不作为行为的处罚力度,降低管理责任人的管理总成本和政府的监管成本,适时调整对主动分类投放行为的经济奖励。  相似文献   

15.
张永平 《四川环境》2022,(2):186-191
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好,但垃圾产生量却逐年增加,而且大部分农村都没有专门的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进而不能有效规制村民行为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立法.在实地调研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村地区的垃圾具体分类规定不符合村民实际生产生活方式、分类设施不健全以及在垃圾分类后端处理技术上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16.
试点多年的生活垃圾分类未能收到预期效果。以上海市为例,除示范小区外,公共场所与郊区的垃圾分类仍形同虚设。纵观目前所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政府均是主导者,这极易产生"运动式"治理倾向。在这一倾向的影响下,不仅无法形成长效、全生命周期的垃圾处理机制,还因政府过强的"父爱主义",导致市场主体无法有效参与。因此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全生命周期机制、引入市场主体参与,是有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是实现生活垃圾高效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必然途径。垃圾分类制度的正式实行,使城市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得到了优化,节约了填埋场库容,降低了填埋场失稳风险和焚烧烟气中的重金属含量。我国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全面推进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分类收集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所产生的影响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和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现状及分类收集对生活垃圾不同处理处置方式的影响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我国更好地规划和管理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彩云 《四川环境》2023,(1):253-257
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垃圾分类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垃圾分类对改善环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南京市Y社区垃圾分类为例,发现居民分类意识弱、政府服务不充分、自治组织缺位、物业公司推脱义务等主体原因造成社区垃圾分类效果差。提出在协同共治视角下通过主体定位协同、意愿协同、机制协同、工具协同来促进社区多元主体进行垃圾分类协同共治,提高社区垃圾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朱薇 《四川环境》2023,(5):307-316
基于文献计量法,运用CiteSpace 6.1.R2软件和VOSviewer 1.6.18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1992~2021年CNKI核心数据库收录的963篇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作者与机构研究力量分散、地域分布特征明显;(2)研究热点聚焦于城市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渗滤液、支付意愿等方面,研究主题可归纳为概念界定、处理方式、优化路径、驱动因素及实践探索5类;(3)生活垃圾分类研究发展经历了启蒙、深化、完善及优化4个阶段,研究内容体现出更多人文关怀。此外,结合时代背景从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及消费物品的多元化,农村垃圾种类多、范围广、污染重等问题愈发严重。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存在村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基础设施及专业人员不足、管理部门权责不清三大主体性困境。对此提出要坚持"党建+队伍""专业+技术""差异+督查"三大突围之策,以提升村民分类意愿,提高分类工作质量和健全分类制度体系,以推进我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