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2-2005年玉溪市土地资源分类面积数据的变化分析,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统计了各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在时间变化、空间分布上的特征.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总体上呈现逐年增加的时间变化趋势,表明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的影响在加剧,尤其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的减少上.各区域间以玉溪市中心城区红塔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最高;其次为通海县,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小的为澄江、江川、华宁等地.土地资源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表明受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玉溪市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SFA模型测算辽宁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应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与局部两个层面对辽宁省能源效率的非均衡性和极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应用核密度估计和分层聚类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对辽宁省能源效率演变轨迹进行直观展示。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4年辽宁省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0.129,表明能源消耗每增长1%,经济产出增长12.9%,中部六个能源大省为0.046,与辽宁省相比高0.083。2辽宁省能源效率存在明显的由沈阳—大连为轴向东西两侧递减的地带性差异,全省能源效率分布格局相对稳定。3从整体层面而论,辽宁省能源消费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能源空间配置向均衡性方向发展。从局部层面而论,辽宁省各市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不断缩小,能源效率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空间分化现象不明显。4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中高能源效率城市比重增大,各市的能源效率在近15年得到大幅度提高,又以能源效率处于中低等层次的城市变化最明显。5各市能源效率依据变化程度可划分为三类:高等层次,包括沈阳、大连和鞍山三市;中等层次,包括抚顺、本溪和丹东等十市;低等层次,只有阜新一市。  相似文献   

3.
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是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信息熵理论,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对1996-2006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以及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进行研究,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较高;2006年各乡镇信息熵差异较大,可划分成3种类型区;经济因素和人口流动因素是信息熵变化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IS和RS技术,利用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对1990—2018年江苏土地利用的总体特征、转化趋势和时空分布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为主要用地类型,耕地、草地、林地持续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不断增加。②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新增的水域主要来源于耕地与草地。③后一个8年期变化更加活跃,且全省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和集中性。④政策和经济因素是造成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Markov模型的南京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2000年、2008年遥感数据,采用ArcGIS和Excel测算出南京市辖区8年土地利用的Matkov转移矩阵,从数量、空间和结构角度分析2000-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2016年的各类用地面积.结果表明,2000-2008年研究区的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扩张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呈集中态势;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减少,未利用地减幅最大.在空间上,研究区的建设用地扩张由"同心圆状"变为"纺锤状",土地利用集中度和强度都增大.2016年预测显示,城镇用地比重达44.76%,耕地减少23.47%,其余用地基本保持前8年的变化趋势,但动态度有所减小,仅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幅增大.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最直接的反映。本文对莆田县土地利用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探索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化对制定区域化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我国2009—2016年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特征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2. 64×10~9t增长到3. 35×10~9t,地均排放量由1038. 42t/km~2增长到1189. 83t/km~2;强度在研究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截至研究期末排放强度下降到0. 55t/万元。②排放总量和强度重心迁移方向一致,总量以西移为主且速度趋缓,强度以北移为主且速度趋强;地均排放量重心总体向西南迁移。③排放总量、地均排放量和强度均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显著。排放总量"热点"区稳定,"冷点"区由新疆和四川两地向川贵一带变动;地均排放量和强度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均相对稳定。因此,减排增效政策着力点应往西部偏移,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土地整治成效,利用指数分析法、冗余分析法研究了江苏省土地整治时空格局演变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2017年江苏省土地整治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呈波浪式上升,新增耕地率则持续下降。②空间格局上呈聚集分布,且地域分异显著。③建设规模、投资额和新增耕地面积重心总体上呈由南向北移动趋势。④耕地自然质量等、GDP中"一产"占比、新增耕地潜力、耕地产量和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是推进土地整治实施的关键因子,其前期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后期受经济、政策的影响显著。今后应制定差别化的土地整治政策,以人为本,引导公众参与,完善制度执行框架。  相似文献   

9.
研究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对实现辽宁省城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与土地资源高效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概况与综合绩效内涵,采用AHP法、功效函数、模糊综合评判法验证。结果表明:①2001—2010年,辽宁省及14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都在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同;②辽宁省域经济投入产出和社会经济发展绩效逐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绩效从2007年起呈下降趋势;③城市功能定位、区位资源与产业结构是促使各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时空分异的重要驱动因素,提出辽宁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绩效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实现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文化和信息化6个方面综合测度安徽省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进一步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均等化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区域经济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发现: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总体不高,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皖北、皖中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数较高,皖南地区相对较低。总体而言,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和区域经济耦合程度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HL与LL区。基于双变量ESDA分析结果,为安徽省各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卓玛措 《青海环境》2001,11(2):89-90,88
论述了青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青南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方向、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孙楠楠  刘伟 《青海环境》2023,(3):142-146
为了解沈阳市大气污染物传输路径和浓度变化规律,利用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与HYSPLIT模式结合,计算了不同季节抵达沈阳市的气团轨迹,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得到每个季度气团轨迹的代表性传输路径,并将其与对应污染物浓度数值结合。结果表明:夏季,偏南方向的轨迹1气团对应O3浓度最高,为90.59μg/m3,而来自西北方向的轨迹2气团,其AQI数值较低,为42.59,显示较清洁的空气质量。冬季,来自北偏西方向的轨迹2气团,其PM10浓度最高,为97.28μg/m3,而来自北偏西方向的轨迹3气团,其AQI数值最高,达到100.5,表明污染较为严重。除O3外,冬季各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3.
倪琳  梁雨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2):1451-1460
基于“两山”理论,从内生式发展的视角,结合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框架,构建了“两山”实践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6—2019年“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和“两山”协同发展系数,并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了“两山”指数。同时引入空间自相关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两山”指数的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绿水青山”指数和“金山银山”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绿水青山”指数高的省市,其“金山银山”指数较低;(2)各省市“两山”指数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6—2012年为基本协调阶段,2013—2019年为中度协调阶段;(3)各省市“两山”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且大多数省市趋向于“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4)基于“两山”协同发展系数分布情况,将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两山”实践现状划分为“两山”同步发展型、“金山银山”领先型和“绿水青山”领先型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根据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运用GIS与指标模型等方法,对2000和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进行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农业生产功能自东向西大致呈阶梯状分布,东部平原较高,西部山区较低,平原与山区中间的过渡区居中;生态功能也近似阶梯状分布,但自东部平原向西部山区的变化是逐级升高;非农业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是以郑州和洛阳市区为核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2000—202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功能有所减弱,但在主体功能区和县级单元尺度上各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存在空间差异;(3)河南省非农业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协同,但它们快速发展对生态功能和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此外,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之间也存在此消彼长的抑制效应。近20年来河南省土地利用功能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国土空间规划应当强化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土地利用系统各项功能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合肥市近19年来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ETM 、CBERS—2资源卫星数据,采用基于知识型光谱特性的增强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合肥市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专题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近19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在整个阶段—耕地减少了23.38%,建设用地增加了61.26%;城镇用地新增速度最快,且新增速率远大于转移速率,属高速扩张型;②区内最"敏感"的类型是交通用地,其新增速率在两个阶段分别达到1.64和1.62,远高于其它的类型;④从城市扩展的方向上看,合肥城市的发展主要以西南部、南部和东部为主,西南部最为明显;城市已经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形成"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用地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用地公平性较高且变化较小,而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加;2006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以遂溪县最高、徐闻县最低。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协调关系对探索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向量夹角法,结合耦合协调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广东省2005—2020年土地利用效率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大致呈“W”型趋势,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总体持续上升,两者增减趋势存在相似性;(2)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跨度较大,大部分城市处于良好协调状态,随时间推进有明显提升;(3)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水平差异呈现为粤东>珠三角>粤西>粤北,地区间差异正在缩小,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粤东和粤北地区的内部差异缩小;(4)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集聚——随机”趋势,空间聚集现象逐渐减弱,并且冷、热点区域影响力下降。  相似文献   

19.
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年、2007年和2013年陕西省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从时空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动态分析。时间上分析了综合城市化水平、子系统城市化水平和各市城市化水平的演变,空间上分析了综合城市化及其子系统的层级结构的演变,借助Arc GIS进行了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整体水平偏低;城市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城市化层级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不强;城市化空间分布格局各异。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