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产业结构专门化水平和乡村性指数的定量测度,对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及差异化城乡形态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县域分别占12%、16%、12%和60%;弱乡村性县域呈分散组团分布,中等乡村性县域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呈东西轴向延伸,强乡村性县域边缘性特征明显。据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工业支撑、生态绿色创新、"三产"融合互动等方面提出新型城乡形态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徐州市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居民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居民对休闲空间体验的重要度—满意度数据,并运用IPA方法分析了该市公共休闲空间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87%观测指标的重要度均值超过4.0,表明居民对公共休闲空间体验要素比较重视;各观测指标的满意度均值位于2.75—3.38,对公共休闲空间体验的满意度较低;P—I差值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各指标满意度均值显著低于重要度均值(P0.05),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公共休闲空间可从垃圾分类回收、厕所生态化建设、无障碍通道设置、公共休闲文化活动开展、停车场生态化建设、健身设施、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居民休闲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影响机制,选取郑州都市圈2010—2020年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使用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了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其内在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郑州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务承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二者高值集中于中部地区,空间呈现中心—边缘溢出效应。(2)研究期末,绝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过渡至初级协调状态,但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仍存在区域差距性。(3)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数量为主要驱动影响因素,对系统耦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政策调控力的推动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末西安市核心区文化产业企业地理数据,利用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工具探究了核心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西安核心区各类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倾向,且沿"东北—西南"走向分布。②核心区文化产业呈"一轴突出、两片鲜明、四核集聚"的空间集聚格局,各行业总体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集聚核心存在程度及范围、区位等的增减与转移。③交通因素、高校与科研院所、公共中心、产业园区和历史文化资源对核心区文化产业微观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性影响,且影响程度呈明显的层级性。最后深入分析了各因素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5.
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方法,对其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别游憩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2)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总体是以城关区段为"单核心"的集聚空间结构,不同行政区游憩资源分布集聚度不同,东段游憩资源分布呈片区密集状分布,西段游憩资源则为组团离散状分布。(3)4类游憩资源区域分异:自然风光类和人文历史类游憩资源为资源主导型分布模式,休闲健身类游憩资源因受到政策引导和规划建设而呈相对均匀分布态,购物餐饮类游憩资源则为市场主导型集聚分布在城市繁华商圈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成都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对成都市大气污染水平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动态观测(1980—1984),并在1984—1986年开展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我们希望本研究结果对成都地区制订能源政策,研究城市防病对策,制定大气质量卫生法规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1980—198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成都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对成都市大气污染水平进行了连续五年的动态观测(1980—1984),并在1984—1986年开展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我们希望本研究结果对成都地区制订能源政策,研究城市防病对策,制定大气质量卫生法规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20年乌鲁木齐市POI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影响力—空间面积"权重模型定量识别了城市"三生"空间,并解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城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与城市功能分区相符合。②"三生"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各区分布不均衡,总体上形成"生活空间较强凝聚、生产空间相对集中、生态空间均匀分散"的格局。③生活空间呈"西北—东南"走势,呈现内部连片、外围组团状分布特征;生产空间呈现"东西两翼"的空间格局,沿交通干线布局,向产业区集聚;生态空间呈点状分布,"中心—外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冯宇 《四川环境》2010,29(4):68-71
以流经成都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府河、南河及沙河"三河"为研究对象,在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背景下,从满足河流水质要求出发,对"三河"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三河"的水质状况不容乐观,"三河"流量还不能达到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所需的生态环境用水量。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成都市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过程中河流水质改善及水资源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收集云南省旅游业与交通业1978—2014年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R软件从历时性角度分析了云南改革开放后旅游业与交通业主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其融合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研究发现:探索起步期(1978—1989年),旅游与交通融合态势不明显;快速发展期(1990—2000年),交通发展与旅游产业高度相关;相对成熟期(2001—2005年),交通建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其相关性降低;空间优化期(2006—2014年),相关性和融合度显著升高。目前,云南旅游道路呈"核心—辐射"格局,环线不足;航空发展迅猛,国际化特征明显;热门旅游地高峰拥堵,有待疏导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重要性,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存、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新农村生活环境;提倡绿色设计,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绿色人居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企业在城市中的布局是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维度之一。以长沙市文化创意企业兴趣点(POI)数据为研究样本数据,利用核密度法、空间自相关法、Ripley’s K(d)函数、区位商指数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格局特征与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沙市文化创意产业总体上呈现出"一核一圈多点"的分布格局,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②基于行业分异视角的多尺度空间集聚差异显著,创意设计、体育休闲、文化传媒、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尺度较大,工艺美术和文化软件等类别空间区位选择的尺度较小;③基于街道层面的专业化功能区块特征差异明显,城市中心区域的街道呈现多种行业类型的集聚特征,而城市边缘区域的街道专业化区块功能较为单一;④中心性、可达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历史文化资源、环境因素、人才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文化创意企业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协同作用下形成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3.
采用点密度法得到北京文化设施的密度分布图,从设施数量、类型两个方面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和定性探讨。采用基尼系数、区(带)别特化系数、区(带)间差异系数对其分布均衡状况进行测算,发现文化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中间多而集聚、边缘少而分散、区际差异大、集中程度高、沿环线从内到外递减分布的特征;不同种类的文化设施分布特点不一,文化设施分布与人口分布呈现高度一致性,并向交通干道集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任家台村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渔民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滨海旅游背景下渔民生计适应模式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滨海旅游背景下任家台村渔民的适应模式主要有旅游主导型、渔—旅兼营型、务工主导型、混合兼营型4种类型。②4种模式的生计资本相比,渔—旅兼营型混合兼营型旅游主导型务工主导型,务工主导型生计资本总值最低,与其他3种相差较大。③影响因素方面,在滨海旅游业发展与生计资本不同环境要素的影响下,渔民生计适应模式和结果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生计资本结构和滨海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中原城市群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获取2011—2015年五年间表征各城市相互关注程度的百度指数数据,计算信息流强度、信息流总量、相对关注度、点度中心度等指标,分析了流空间视角下的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发现:1五年间,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总体稳定性增强,城市间的信息交流日益密切,彼此联系不断增长。2中原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一核一轴线"态势。"一核"是指以郑州为中心,"一轴线"是指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在东西方向上形成的轴线,轴线区域的城市在城市网络层级中的地位较高,城市间联系较强。3除了"一核一轴线"外,其他城市在城市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重点整理分析国内1236篇文献,梳理了国内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特征类型、机理演变、优化重构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和评述,展望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状况。研究发现,目前城市文化空间研究广泛,注重实体空间研究,呈现重实证轻理论、重形式轻内容、重局部轻系统、重规划轻建设的研究特征。基于此,指出今后应加强城市文化空间理论发展研究,同时厘清"城市—文化—空间"关系系统,从城市文化空间的人、地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三方面综合研究出发,突破当前研究局限,针对特定区域城市文化历史、当代形态、城市定位、变化趋势,重点关注城市文化空间"人"的需求,体现人文关怀,与"地"的承载变化、作用互动过程、优化重构等,形成城市文化空间集体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当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特征。引入扩张速度指数、扩张强度指数,研究2000—2014年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吉林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序性、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总量初期平缓扩张—中期快速扩张—后期平缓扩张; 9地市(州)呈现初期"辐射式"扩张、中期"阶梯圈层式"扩张;后期"跳跃式"扩张。(2)3时期9地市(州)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地域差异特征显著,中部初期率先扩张、东部中后期显著扩张、西部后期迅速扩张,且地域差异性日趋缩小,趋向均衡稳定的扩张态势。(3)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人口因素、经济增长是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国知网(CNKI)2000—2016年面板数据,运用知识图谱法对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呈现出阶段式发展特征,2000—2006年为平稳发展、2007—2016年呈波浪式上升发展;(2)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存在地域上的不平衡,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发展状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学科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创意旅游三个方面,文化旅游研究内容包括开发和产品,文化创意研究内容包括融合和体验,创意旅游研究内容包括开发与体验;(4)理论研究的深入化、研究主题的多样化、多产业融合研究的常态化是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探测技术,利用POI数据分析上海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探讨其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上海城市功能区空间设施POI数量增加显著,中心城区集聚密度降低,郊区集聚密度增长迅速,但仍与中心城区存在显著差距,特别是生活休闲空间热点区功能设施不断增加。(2)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圈层+组团”结构,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从以黄浦区人民广场组团的城市中心移至以徐汇区徐家汇组团的城市中心。(3)上海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表现出“中心城区多核分布,郊区多次中心环绕”的结构特征。(4)上海市对郊区较大的投资力度和优惠政策,使郊区功能区空间设施集聚密度不断增强,“五大新城”成为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国际对外窗口。(5)上海市功能区热点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区位条件、历史因素、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了热点区区域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20.
安徽芜湖县文化产业发展概念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彰显城市特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芜湖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规划以"鸠兹源,水之韵"为文化理念,构建"一核、一带、两翼、多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实现组团式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芜湖县城市魅力提升的"粘合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