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滨为对象,利用大型溞-固定沉积物毒性实验,成功地对治理前、后污染河流沉积物毒性变化进行监测,获得较浸出液毒性实验更灵敏的结果。结果表明,治理前污染河流4个采样点沉积物的毒性均为中毒级,治理后,3个采样点的毒性下降到微毒级,1个点位毒性为无毒级。根据河道整治前、后的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综合毒性变化,评价河道治理前的危害程度和治理后的生态安全性,为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法以达到可持续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水体黑度和臭度的独立评价,以四川省11个市17条黑臭或曾黑臭的河道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影响河道水体黑度和臭度的特征因子,采用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K-均值聚类的主颜色提取法搭建出黑臭程度独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河道水体发黑的特征因子是总铁、COD和DO;影响河道水体发臭的特征因子是COD、NH3-N、TP和DO;改进模糊综合评价和主颜色提取模型对河道黑度和臭度的独立评价与实测值误差基本在一个等级以内的准确率为85.7%。河道的黑臭程度独立评价模型的确定能够实现对城市河道水质更为客观与快速的评价,为黑臭水体针对性治理与水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GIS技术研究黑臭河道水质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21年无锡市建成区46条黑臭河道中,非黑臭水体占比95.7%;黑臭河道2条,主要为NH3-N和DO较差。从上、下半年监测数据对比来看,建成区黑臭河道总体水质有所下降。其中,DO下降27.0%;ORP下降46.0%;NH3-N上升12.6%;TP上升30.6%。说明无锡市建成区虽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但是河道中氮、磷等指标仍超过Ⅲ类水平,水质尚未稳定。无锡市建成区黑臭河道总体呈现“固化”趋势,建议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为无锡市建成区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黑臭水体整治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为更好地开展黑臭水体筛查和监管工作,提出基于多旋翼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的遥感监测方案,尝试采用影像特征变换结合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黑臭水体的遥感信息。结果表明:(1)无人机影像上地物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和纹理;(2)与主成分变换和纹理分析方法相比,光谱指数对典型地物具有较好的判别能力;(3)采用标准最邻近分类法提取城市水环境信息,能够获得较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避免南宁市城市内河水质出现仅透明度超标导致黑臭等级误判的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对应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和临界值,建立基于综合水质指数法的城市内河黑臭分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以溶解氧、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为黑臭分级评价指标,水体轻度黑臭和重度黑臭综合水质指数临界值分别为6.3和8.5。该评价方法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且能反映水质的时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外秦淮河底泥中释放出的与黑臭有关的DO、COD、NH3-N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上覆水中COD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下降趋势,至第11d基本稳定;NH3-N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上升趋势,至第11d趋于稳定;DO质量浓度是从开始实验时的7mg/L左右,很快下降至第11d的1mg/L以下才基本稳定。结果表明,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有一定影响,并且这种释放有明显的梯度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评估厌氧-缺氧-好氧(A2/O)处理工艺对废水毒性的削减效率,采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实验和小鼠L929细胞毒性实验进行测试,结合理化指标,通过毒性当量(TU)法、平均毒性(AvTx)法、毒性指数(TxPr)法、最敏感测试(MST)法和潜在生态毒性效应(PEEP)法对常州市6家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综合废水、化工废水、制药废水)进水和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敏感程度最高,3种受试生物的毒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理化达标的污水处理厂出水仍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效应,出水毒性较大的是综合污水处理厂,排入受纳水体后可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潜在的生态风险。A2/O处理工艺对各污水处理厂进水的毒性削减较好,其中对制药废水的毒性削减最高,AvTx、TxPr、MST和PEEP的毒性削减率分别为99.45%、99.64%、99.48%和69.66%。与AvTx、TxPr、MST法相比,PEEP法能够更综合地评价废水毒性。  相似文献   

8.
福州市城区内河引闽冲污后水质变化趋势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福州市城区内河河网结构特点和河网水文特征,对1994年-2003年福州城区内河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自1998年福州市全面开始内河引水冲污工程后,内河水质得到了改善,有机污染得到缓解,基本消除了水体的黑臭现象。指出了在内河整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优化引水方案,最大限度发挥效益;明确河段的使用功能,发挥其潜能;开展生物防治,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系统,对内河实施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9.
环境监测是水生态健康监测与评估的重要环节,基于物理、化学监测的传统水质监测通常仅能提供独立的数据信息,不能全面、直观地反映水环境状况。基于生物等生命体导向的水生态监测通过生物对环境的响应,能够直接反应复杂水体状况,在水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估中占据重要地位。基于病原微生物、指示生物介绍了生物监测中的常规生物指标,总结了包括藻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在内的常见指示生物在不同类型污染水体中的环境指示作用。从生物毒性效应出发介绍了常用的毒性效应测试方法、分析了污染物在不同生物学水平的响应,从而指明生物毒性效应在水环境健康评估中的发展优势。再从生态完整性角度阐述了生态完整性评价的一般方法和新兴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生态健康评估中的应用。重点指出环境毒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在水环境监测的优势,以期为更加科学精确地进行水生态健康监测预警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以骆马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玻璃反应池为实验装置,分别研究了固化剂对上覆水溶解氧、p H、CODCr、TN、TP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纳米零价铁作用底泥有机物,能够缓解上覆水溶解氧的消耗。石灰作为稳定剂在水-泥体系中,对上覆水p H值影响较大,且在前30d p H降幅明显。投加纳米铁能够促进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有利于被微生物分解,使得水体中CODCr值迅速下降。石灰、粉煤灰的投加与TN相关性较明显,而纳米零价铁或粉煤灰对上覆水TP会产生持久、较大的影响,因此这几种材料运用在骆马湖底泥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中,均能很好的发挥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藻类大量死亡后极易产生致嗅物.我们模拟了藻类的生长死亡过程,观测除藻后水体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的改变情况以及致嗅物的成分及浓度,以确定致嗅物质产生的途径.由于藻类死亡后细胞解体,藻类细胞中的氮、磷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反而升高,而叶绿素-a也呈现下降趋势,整个试验过程后期溶解氧为0,水体产生嗅味物质,可采用吹扫捕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致嗅物质.实验证明,当藻型湖泊的藻类被基本去除后,整个水体的初级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威胁到水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可导致水体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MIKE11构建北运河(北京段)一维水质模型,以氨氮、COD为目标污染物,建立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以2013年为基准年,考虑不同人口疏解情景预测2020年北运河(北京段)流域人口,并结合北京市"水十条"设置减排情景方案,对2020年水质改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模拟结果表明:北京市"水十条"可实现显著的水质改善效果,到2020年,在中人口疏解方案下,北运河氨氮、COD平均质量浓度相比2013年分别下降40.8%~77.7%、39.3%~59.7%。COD质量浓度可稳定达标,氨氮质量浓度离达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日浓度可稳定在8mg/L以下,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丰富,遥感技术不断提高,可以解决越来越多的水环境问题。指出了当前水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需求,结合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对国内外的水环境遥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湖泊富营养化监测与评估、核电站温排水遥感监测及城市黑臭水体遥感监测为案例,具体阐述遥感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未来水生态环境管理发展趋势将以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并重发展。基于此趋势,提出遥感在水生态修复的应用潜力,利于更多地方部门积极有效应用遥感技术,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它应重点说清环境胁迫的生物效应。简述了总量管理、流域管理、风险管理、生态管理等环境管理对水环境生物监测有迫切需求,应引入"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完整性"、"环境胁迫"、"全排水毒性"等现代环境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建立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生物完整性、综合毒性等监测与评价核心技术;革新现行监测方法体系,建立包括QA/QC、快速方法等支持系统在内的现代水环境生物监测业务化方法体系;创新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水环境生态健康评价及综合毒性评价指标体系、基准及分级管理标准,确立水环境质量管理的生物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不同类型的环境和污染源水样开展了发光细菌毒性测试,针对不同环境管理目标,探讨了急性毒性定量表征方式。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在环境应急监测、水源早期生物预警中,采用绘制毒性预警基线图的方式比较可行。在污染源监督监测中,对于发光抑制率低于60%、无法求出EC50的样品,采用等效毒性参照物的质量浓度表征废水的毒性;对于发光抑制率高于60%,采用稀释因子表示样品的毒性更直观可靠。  相似文献   

16.
双层管用于发光细菌检测水样毒性时的色度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应用发光细菌检测有色水样毒性时,水样色度会引起附加发光抑制的原因,提出应用同心双层检测玻管,可以对有色水样色度引起的附加发光抑制加以修正.通过比较单层管和双层管测定标准曲线间的差异、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用该方法检测有色水样活性黑KN-B溶液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用同心双层检测玻管可以有效修正由水样色度引起的附加发光抑制.  相似文献   

17.
依据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定期排名,是目前环境管理者为促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的一种政策措施,采用正确的排名方法是保障排名结果是否合理的关键。研究选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水质类别法两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城市河流黑臭、浑浊等特点,筛选出pH、溶解氧、色度、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总磷7项因子参与评价并对河南省辖内的城市河流进行排名。结果表明,选用的排名方法基本满足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排名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