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写作,他把大自然作为一生唯一的创作对象,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他不是凭记忆,而是像画家写生一样,铺纸在潮湿的树桩或光滑的石头上,照着自然界的模样,“在森林的口授下写作”……这就是人们对俄罗斯“绿色作家”米·普里什文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2.
环境墙报     
《环境》2001,(5)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了2001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世间万物,生命之网。茫茫宇宙,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家园——地球。然而,在地球上,人不是唯一的物种,还有许许多多的生灵。世间万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影响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黄晓卉 《环境》2009,(6):52-59
原始之绿——成功复制大自然的精髓 想象一下,大自然是怎么让一座建筑凉快下来的?看看日本大阪大学的做法吧!在这里,营造商、建筑师和设计者们都在尝试寻找一种更好更佳的“建筑绿化”模式,他们的关注迅速地转向大自然本身——原始的绿意,而这样的方案显然已被证实在真实世界里是的确可行的:在该大学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心,设计者们“偷”来了森林的“魔法”,直接把树叶用作建筑遮荫的“衣裳”。  相似文献   

4.
为子孙后代留余地——龙胜各族自治县生态建设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环保专家曲格平教授从桂林到龙胜视察工作。车过金竹坳,刚进入龙胜境内不久,他连叫司机“停车、停车!我要下车走路。”随同人员都觉得奇怪,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只有曲格平主任自己清楚,因为他被眼前这一望无际的青山、绿水、蓝天和鸟鸣声迷住了。他要尽情享受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从金竹坳走到大柳村,曲主任还是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不想上车,他十分高兴地对前去接他的龙胜县领导和随同人员说:“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像这样的净土已经很少了,想不到你们却把它保护和建设得如此之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永续…  相似文献   

5.
“白色污染”是中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但是这些废弃的塑料制品最终归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严重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首先介绍了“白色污染”的概念及其危害;然后对吉林市塑料方便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以此反映吉林市“白色污染”的概况;最后针对中国当前“白色污染”治理过程中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达到能够有效缓解或根治“白色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陈舜田 《环境》1998,(9):26-26
1973年,美国炸毁了一幢早期建造的高层住宅,并以此宣告“现代建筑”的死亡。美国和西欧是发展高层住宅最早的地区,但在60年代末、70代年初,城市居民纷纷弃楼外迁——冲出冷漠、枯燥的樊笼,回到大自然中去。致使城市中心区域许多高层住宅人去楼空。究其原因。概由住宅区规划和住宅设计忽视了社会心理学这门科学。由于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的各种态度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温·邱吉尔的名言:“人造住宅,住宅造人”,说明不同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  相似文献   

7.
马文 《环境导报》1995,(5):34-35
长期以来,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不断改造大自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意大利塞瓦崇化工厂事故及森林死亡和臭氧层遭破坏都表明:不受约束的技术改进对人类并非完全有利;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人口的剧增,会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灾难。因此科学家们呼吁在“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促进质量的提高,大力推广预测和预防环境污染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英国狐狸国民喜爱英国人带着猎犬猎杀狐狸是一项运动与娱乐相结合的传统活动,已有几百年历史,是有钱有闲的王孙贵族和巨商大贾们的消遣玩乐方式。英国王室成员自古以来都嗜好猎狐,现任女王的丈夫、儿女连带孙子都是如此。动物保护者谴责王室成员热衷猎狐,是野蛮的暴行,残酷杀害野生动物。而有讽刺意味的是,现在的王室恰恰是公认的环保模范。女王丈夫菲利浦亲王是著名的野生动物学家,他告诫世人:“保护自然最迫切的问题是控制人类对大自然最强劲的掠夺活动,并缓和世界人口大量增长的趋势。”查尔斯王子爱花爱草爱动物,还在属于自己的农场里推…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的一切。正如中医经典著作《素问·六节藏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天地就是自然界。人类生活在大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朝友麋鹿,暮猿与栖”,从吃到穿到用,哪一样不来自于大自然?森林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水是人类万物之母,因此,人与自然,鱼水相依。然而人类出于无智或自私吧,对自然界不仅拼命地吮吸、挥霍,还丧心病狂地猎杀珍禽异兽。曾几何时,  相似文献   

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大自然为人间安排了一个山青水秀,绿草茵茵,鲜花遍地,鸟语蝉鸣的宁静环境。给人们以清新、舒适和美的享受。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有一个幽美雅静的居住环境,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美化生活,常效仿大自然,把一些花草树木,培栽于屋内屋外房前房后。晋代有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个布置环境美的典型。他在宅边栽了五颗柳树,为了表示对柳树的喜爱,还自号“五柳先生”,不但爱柳,而且在宅边栽了一颗松树,在篱笆边还栽了菊花。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罢彭泽令而归家时,走进家门首先注意的是“松菊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对于精神上的影响,以时间来说是最先,以地方来说是最重要。每一天,太阳;在日落之后,夜,与她的星辰。风永远吹着;草永远生长着。每一天,男人与女人,谈着话,观看着,被观看着。在一切人之间,这种形象最能吸引的就是哲人。他必须在自己心里决定它的价值。在他看来,大自然是什么?这上帝的网,它那不可理解的连贯性,从来没有开始,也从来没有结束,永远是园形的力,回到它的自身。这一点它正和他自己的心灵相像,他永远不能找到它的开始与结束——这样完全,这样无限。大自然的光彩也照得那样远,宇宙上面还有宇宙,像光线一样地放射出去,向上,向下,没有中心,没有圆周——不论是聚集的或是分散的,大自然都迫切地向人的心灵表白她自己。开始分门别类了。在年轻人的心里,每一件东西都是个别的,独自站在那里。渐渐地,他知道怎样把两件东西连在一起,看出它们之间的共同性;然后三件东西,然后3000件;于是他被他自己这种联合一切的本能所支配,  相似文献   

12.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感到惊愕;我们人类实行“计划生育”还困难重重,甚至成为“人类第一难事”,难道不具人类智慧的动物界还有可能搞“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吗? 在自然界中,各种动物的繁殖、生长、进化和消亡都受到大自然的制约。生物学家经过考察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3.
许家和 《环境》2002,(2):31-31
隆冬、早春的太阳最温暖可爱,是日晒增进人体肌肤健美的黄金季节。日晒,俗称晒太阳、日光浴。常言道:“万物生长靠太阳”,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亦不例外。日光,乃人类赖以生存、生长发育、打造健美身材、大自然恩赐给人类之“三宝”——日光、空气  相似文献   

14.
浩伦 《环境》2004,(1):32
在某公司任总经理的小姜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如今30多岁的他无论按什么标准都可谓少壮派,身体精神都属于上升阶段,然而有一天,他打电话告诉一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这两天我总觉得没精神,会不会有什么病……”。医生朋友询问他:“哪儿有明显的不舒服吗?”“没有,没有,只是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这种感觉。”上述典型例子在男人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男性生理和心理“周期”,从生理医学角度来说,男人是不可能来月经的,但对他们来说,每隔一定的时间,总会有那么几天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乃至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可以称为男性的“例假”。  相似文献   

15.
漫话口罩     
口罩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据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公元1275年,他在元朝的宫庭中就已经看到了“口罩”。他写道:在皇帝左右侍候和办理饮食的人,都必须用美丽的面纱或绸巾,遮住鼻子和嘴,防止他们呼出的气息,触及到他的食物。这种“面纱”、“绸巾”就是今日口罩最早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2003年的春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在人类发展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再一次经历了异常严峻的考验,疯狂肆虐的“非典”让人类再一次虚心反省,从新认识生活,审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曾经引以为豪的人类文明、人们长久养成的习惯、人与动物的关系、自然与人类的发展的关系等。哪些要延续、发展,哪些要摒弃、根除。也许SARS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惩罚,可是从这次惩罚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不是主宰,而仅仅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而已,只有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才能与大自然成为更好的朋友。一、人与动物SARS、艾滋病、埃博拉等致命新传染病的流行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其中人与动物的关系值得人们深思。人类文明只有几千年,即使算上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也只不过是地球历史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片段。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继而为了生存繁衍与动物展开生死搏斗,最后完全主宰动物。而人类对动物的态度又出现了两极分化:一类人喜好野味,更有“高贵”人士,为显示自己的地位,以吃珍贵动物为“荣”。而那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使下,对那些动物伸出了杀戮之手。另一类人为显示自己的“仁慈”与“爱心”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溺爱。他们把宠物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养育,甚至同吃同睡,乘公交...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外古今,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作曲家、画家、发明家,都有漫游名山胜川、热爱大自然之爱好。有趣的是,大自然的山光水色,奇花异草,鱼虫鸟兽,幽美的环境,葱绿的大地,往往能触发他们创作或发明的灵感,写出佳作妙篇,流芳千古,或在科学发明方面又有新招。奥地利作曲家、“世界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有一次他在风光迷人的维也纳森林里,翠绿的景象,和煦的阳光,悦耳的鸟鸣,低吟的和风,淙  相似文献   

18.
方兴未艾的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兴华 《环境》1995,(7):18-19
生态旅游,通俗地讲就是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壮美景色和原始情调的旅游活动。走向森林,回归大自然,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出国旅游者将达10亿人次,其中就有5亿人要到森林中去,观赏自然风光,进行“森林浴”,开展野营、登山、探险、狩猎、滑雪、垂钓、摄影及科学考察、观赏野生动物和进行标本采集等活动。随着当代工业化、都市化步伐的加快,“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  相似文献   

19.
女人味、阳刚气,来自哪里?即使你拥有“魔鬼”身材,这也是大自然的杰作。  相似文献   

20.
广西南宁,享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堪称“绿都”。它备受大自然的恩赐,更得益于南宁人以及广西各族儿女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终年常绿,四季花开,山、河、湖、溪与绿树鲜花交相辉映,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具有园林风貌特色的美丽城市。1995年以来,南宁市先后荣获了“全国卫生城市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 一年四季南宁都是绿的。空气清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