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6只成年健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1只成年亚健康大熊猫,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其肠道内细菌及真菌组成,研究性别和健康状况对成年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分析不同年龄段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门水平,成年大熊猫肠道内细菌主要为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真菌主要为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在属水平,成年大熊猫肠道细菌为Escherichia、Streptococcus、Clostridium及Leuconostoc,真菌为Humicola.雌性和雄性大熊猫肠道菌群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大熊猫肠道细菌Esherichia、Clostridium(53.33%、1.10%)的含量比亚健康大熊猫(2.48%、0.00%)高,Streptococcus(22.88%)的含量比亚健康大熊猫(48.15%)低,健康大熊猫肠道真菌的多样性高于亚健康大熊猫.与文献比较发现,大熊猫肠道内菌群多样性为成年老年亚成体,随年龄增长,成年时Streptococcus(22.88%)、Leuconostoc(2.97%)和Clostridium(1.10%)的含量升高,Shigella(6.25%)和Citrobater(2.50%)的含量降低,老年时Weissella(16.67%)的含量升高,Leuconostoc(2.97%)和Clostridium(1.10%)的含量降低.本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健康状况和年龄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组成有影响,成年大熊猫性别对肠道菌群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集3只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断奶前后15 d的粪便(N=24)和血清样品(N=24),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生化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对其肠道菌群、血清生化指标和代谢物质的组成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断奶后大熊猫肠道菌群丰富度下降,肠道内细菌由Firmicutes变为Proteobacteria为主要门.在细菌属水平,Escherichia-Shigella、Streptococcus、Clostridium、Enterococcus和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但Pseudomonas、Leuconostoc和Sphingobacterium则上升(LDA4).肠道真菌由Ascomycota和Basidiomycota变为Basidiomycota和Zygomycota为主要门.在真菌属水平,Microidium的相对丰度显著下降,但Cystofilobasidium、Guehomyces和Cryptococcus显著上升(P 0.05).此外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断奶后显著下降,而总胆红素则上升(P 0.05).断奶前后发现有54个(正模式)和46个(负模式)显著性差异代谢物(P 0.05),如Heme和Allantoic acid等,这些差异物质和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有显著相关性(P 0.05).本研究表明断奶后大熊猫肠道中高丰度的纤维素或半纤维素降解菌种类增加,为研究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对竹子的利用提供数据支撑;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红素可作为大熊猫断奶时健康状况的备选标志生理指标,有助于大熊猫断奶过程中健康状态的维护.(图6表3参43)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物对大熊猫的消化吸收和代谢免疫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上海、四川两地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差异及其与消化纤维素能力的关系,对两地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纤维素酶活性以及两地环境差异、食物性质等进行分析,并对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性质与纤维素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成体大熊猫肠道菌群结构较四川成体大熊猫更加丰富,两地成体大熊猫肠道优势菌和特异性菌有较大差异.上海成体大熊猫具有更高的纤维素消化能力,这可能得益于其肠道中具有更丰富的细菌多样性和较丰富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山野壳菌科未知菌属(Unclassified_f_Montagnulaceae).两地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消化纤维素能力的差异,可能是由食物性质、海拔等外在环境因素导致的.总体而言,不同地区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差异明显,且对大熊猫肠道的消化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图3表7参37)  相似文献   

4.
汞是水体中广泛分布的重金属,严重地威胁了鱼类健康。关于汞对鱼类的影响,特别是针对肠道菌群结构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人们还不甚了解。该研究分别收集未暴露(对照组)及暴露于氯化汞(HgCl_2,下文均简称"HGC",30μg·L~(-1))24 h后(处理组)的成年斑马鱼,解剖肠道和肝脏,提取肠道细菌DNA和肝脏上清液。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16S rDNA全长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丰度前10)相对丰度,揭示它们在对照和处理组间的差异。以斑马鱼肝脏重要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作为生化指标,检测HGC暴露对其酶活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该研究共得到71 472条原始序列,保留69 344条高质量序列用于后续分析。相比对照,HGC暴露处理后显著降低了斑马鱼肠道菌群多样性(ACE,P=0.004 6;Chao1,P=0.008 7;Shannon,P=0.017 0);优势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P=0.000 0)、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0.000 2)、厚壁菌门Firmicutes(P=0.015 3)等7个门及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P=0.000 0)、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P=0.000 2)、芽孢杆菌属Bacillus(P=0.006 8)等7个属斑马鱼肠道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在HGC暴露后发生了显著上升或下降(P0.05),其中梭杆菌门及鲸杆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上升,而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鞘脂单胞菌属、芽孢杆菌、解脲芽孢杆菌属Bacillus urealyticu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细菌相对丰度发生显著下降。此外,HGC暴露后,斑马鱼肝脏GSH-Px、CAT、SOD活性及MDA水平发生显著上升或下降(P0.05),其中,GSH-Px、SOD活性以及MDA水平发生显著上升,而CAT活性发生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汞暴露影响斑马鱼肠道菌群和肝脏抗氧化酶的认识,也为更全面了解水体重金属污染物对鱼类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微生物学及抗氧化酶酶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研究氯霉素对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及短链脂肪酸的体外影响,可为理解肠道细菌和真菌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肠道微生物的分离提供参考.借助模拟人体肠道发酵技术,通过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氯霉素对发酵液中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发酵液中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细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对照相比,门水平上氯霉素显著降低子囊菌门(P=0.045)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真菌norank(Eukaryota norank,P=0.017)的相对丰度;属水平上氯霉素显著增加普雷沃氏菌属7(Prevotella 7)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等细菌及酵母菌目(Saccharomycetales)和德福里斯孢属(Devriesia)等真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和Gloeotinia的相...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以低营养高纤维的竹子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但其消化系统结构保留了肉食动物的特点,不具备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因此肠道菌群对其消化纤维素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不同季节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变化及其与肠道纤维素消化能力的内在联系,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只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并检测不同季节的肠道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发现不同季节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细菌、真菌结构和丰富度存在较大差异.复杂的肠道微生物组成,特别是优势细菌结构主要决定了亚成体大熊猫消化利用纤维素的能力.冬季(2月)肠道微生物结构较复杂,微生物丰富度也相对较高,细菌的优势度高于其他季节.秋季(11月)和冬季(2月),亚成体大熊猫的纤维素酶活性较高,冬季纤维素酶活性约为其他季节的5倍.亚成体大熊猫的纤维素酶活与其肠道优势细菌Streptococcus丰度的季节变化具有相似的趋势,相关性系数为0.582,是大熊猫分解利用纤维素的重要贡献者.因此,亚成体大熊猫不同季节的肠道微生物结构演变对其纤维素消化具有重要影响.(图3表6参28)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析水流流速对给水管网的影响,采用给水管网模拟系统,动态监测28 d内的水质,对第28日的生物膜进行生物量测定和16S r DNA测序;并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解析主体水水质和生物膜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流速为0.5 m/s时,主体水中总有机碳(TOC)最为丰富(5.26±0.17 mg/L),悬浮细菌总数(n)最多[lg(n+1/m L~(-1))=4.79±0.02],综合水质为最差(3.69),而且生物膜细菌总数(n)最大[lg(n+1/cm~(-2))=5.48±0.06];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流速下生物膜细菌总数与主体水水质指标中的电导率(R=0.73,P0.01)、浊度(R=0.87,P0.001)、TOC(R=0.94,P0.001)和细菌总数(R=0.92,P0.001)成正相关,与余氯(R=-0.68,P0.05)成负相关;在低流速(0.1 m/s)和高流速(2.5 m/s)条件下生物膜多样性较高,而在0.5 m/s流速下,生物膜细菌种群多样性处于最低水平;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生物膜的群落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本研究表明给水管网流速影响水质和生物膜种群结构,水质与生物膜种群结构存在相互关系,结果可为管网生物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大熊猫肠道微生物与消化的相互关系,利用果胶筛选培养基,从大熊猫新鲜粪便中分离具有产果胶酶活性的细菌,对获得的菌株采用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进行鉴定分类,探讨产果胶酶细菌多样性,并研究菌株的最适生长特性及产酶特性.共分离得到产果胶酶的细菌31株,属于志贺菌属(Shig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lla)3个属,其中最高酶活为334.44 U/m L,最低酶活为15.6 U/m L.PF-4菌株具有最高的酶活,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6-45℃,生长p H范围是5-8,最适产酶时间为24 h,最适产酶温度为37℃,最适产酶p H为6.结果为研究大熊猫消化系统中微生物果胶酶的来源及性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饱水保存期间的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老官山汉墓出土竹简饱水保存浸泡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特征,采用PCR-DGGE技术分析竹简浸泡液中细菌多样性,并对回收的DGGE条带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未浸泡竹简的去离子水(0~#)中的细菌丰度(S)、香农-威纳指数(H)、辛普森指数(D)均高于竹简浸泡液样品;而竹简浸泡液样品间的各项指标差异较大,其中121~#样品的遗传多样性最高,1#样品多样性最低;PCA主成分分析都显示各样品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1~#样品与其余样品的相似性最低;条带测序结果显示样品中主要的细菌类群归属于α变形菌亚门(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亚门(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亚门(Gamma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六大细菌类群,分属于贪铜菌属(Cupriavidus)、水杆菌属(Aquabacterium)、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Albidiferax属、生丝微菌科(Hyphomicrobiaceae)、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涅瓦菌属(Nevsk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土壤杆菌属(Sediminibacterium)属、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其中β变形菌亚门的贪铜菌属(Cupriavidus)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竹简饱水保存浸泡液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十分复杂且差异显著,存在可能引发竹简病害的潜在细菌类群,结果可为饱水竹简微生物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春季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线虫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和2002年春季,对长白山白北坡不同海拔的阔叶红松林、红松云冷杉混交林、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苔原中土壤线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中共鉴定到线虫7684条,分别隶属于2纲8目27科60属.其中绕线属Plectus,滑刃属Aphelenchoides,垫刃属Tylenchus,小杆属Rhabditis,盘旋属Rotylenchus和鹿角唇属Cervidellus为优势属,优势属线虫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中.土壤线虫数量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r=0.357;P<0.01),在不同深度和植被群落中丰富度最大的是食细菌类群线虫.土壤线虫总数和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壤深度中差异显著(P<0.05);食真菌类群数量与食细菌类群数量之和与植食类群数量之比(WI)和线虫成熟指数(MI)在不同深度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细菌在烟叶发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索烟叶的发酵机理,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和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对墨西哥不同发酵时期雪茄外包皮表面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及演替进行研究.(1)HTS获得有效序列条数514 641条,包含65个OTUs,主要种属为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HTS结果表明,墨西哥雪茄外包皮表面细菌群落组成丰富,细菌群落结构随发酵进程而变化,优势微生物由棒状杆菌属(44.64%)和假单胞菌属(40.88%)演替为后期的葡萄球菌属(72.78%).α多样性结果表明FJQY-1和FJQY-2样品的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丰富度.β多样性分析发现FJQY-2、FJQY-3和FJQY-4三个样品细菌结构及丰度较为相似.(2)传统分离结果显示,不同发酵时期雪茄外包皮表面细菌主要为芽孢杆菌属(55.10%)和葡萄球菌属(22.45%),与HTS结果比较,单一传统分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不同时期雪茄外包皮表面细菌群落结构和演替.本研究表明,在不同发酵时期,雪茄外包皮表面细菌发生着群落演替;HTS测序在揭示微生物群落演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演替,但能获得发酵过程中的部分微生物用于后期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2.
水生甲虫(昆虫纲,鞘翅目)群落结构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西苕溪中上游流域38个样点共发现水生甲虫12科36个分类单元.优势属是长角泥甲科的Stenelmis属和扁泥甲科的Psephenoides属,出现频度分别为30和22,但有29属的出现频率不大于5.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鞘翅目群落组成受荫蔽度、总氮、电导率和栖境质量影响最大.样点环境指标聚类结果与CCA结果一致,样点被分为3组.从第1组至第3组,水体中的总氮(2.80→3.52 mg/L)和化学需氧量(14.5→20.29 mg/L)明显上升,荫蔽度(18→6)明显降低.第1组(18个分类单元)和第3组(16个分类单元)的水生甲虫种类组成差异极显著(P<0.01),第2组水生甲虫多样性最高(26个分类单元).Macronychus,Zaitzevia,Scirtes,Stenocolus,Berosus,Laccobius和Ectopria属可作为清洁水体指示生物,Hydrocassis和Ancyronyx属是重污染水体指示生物.图3表4参16  相似文献   

13.
固氮细菌在土壤氮素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深入认识攀枝花地区农田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联性,以攀枝花米易县不同海拔高度(1 600 m、1 800 m、2 000 m)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对nifH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固氮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结果显示,固氮酶活性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并与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固氮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在海拔1 800 m处达到最大值.3个海拔土壤共获得高质量序列1 159 980条,所检测到的固氮细菌分属于4个门、11个纲、19个目、29个科、40个属.基于门分类水平分析结果,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海拔土壤中均为优势固氮菌群,相对丰度达64.69%-78.36%;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仅在海拔高度2 000 m时为优势类群.在属水平上,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相对丰度分别为海拔高度1 800 m与2 000 m土壤优势菌属,而类伯克霍尔德氏菌属(Paraburkholderia)是所有海拔土壤中的主要菌属.采用随机森林分析评估和筛选标志物种,确认Azohydromonas对固氮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存在重要影响.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土壤含水量、硝态氮、碱解氮与有效磷是造成不同海拔土壤固氮细菌群落特征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表明海拔梯度及响应其变化的土壤理化因子,对调控固氮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有较大影响.(图8表3参41)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初始-饥饿-牛粪连续培养条件下采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前肠、中肠和后肠3个肠段内容物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研究蚯蚓肠道细菌群落的肠段分异特征及对饥饿和食物培养的响应。结果显示: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在相邻肠段间相似,中肠和后肠的相似程度高于前肠和中肠,在相隔肠段间差异较大。厚壁菌门(14%~55%)、放线菌门(16%~39%)和变形菌门(15%~37%)是所有蚯蚓肠段的主要优势菌群。在不同培养状态下的肠道传递(前肠-中肠-后肠)过程中,优势菌门丰度变化趋势不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核心扩增序列变体(ASVs)主要属于厚壁菌门(35%~48%)、放线菌门(20%~26%)和γ变形菌纲(14%~16%),前肠和后肠具有独有的核心ASVs,分别属于δ变形菌纲(7%)和纤维杆菌门(6%)。从初始状态到饥饿状态,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Sobs丰富度降低,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肠道中α/δ变形菌纲和放线菌门等类群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γ变形菌纲、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  相似文献   

15.
以科尔沁沙地自由放牧和围封10年的沙质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围封和放牧对科尔沁沙地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退化沙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围封和自由放牧草地的典型地段,分别设置50个面积1m~2的草本样方,调查每个样方的种类组成及其特征值(盖度、高度和密度),采用针刺法测定样方总盖度和每种植物的分盖度;每种植物随机选5株,用直尺测量其伸长高度;对样方中出现的植物进行分类,记录同一种植物出现的个数;采用齐地面刈割法调查其地上生物量。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围栏封育后,群落物种数提高了67%。方差分析表明,围封群落的盖度(F=90.536,n=50,P0.001)、高度(F=63.964,n=50,P0.001)、密度(F=10.274,n=50,P=0.001 8)以及地上生物量(F=83.64,n=50,P0.001)显著大于放牧群落,分别提高了178%、100%、67%和201%。围封和放牧群落均以一年生草本占绝对优势,分别为66%和73%,围封使群落多年生草本的优势度增加了52%。(2)围封群落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放牧群落,但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放牧群落。(3)回归分析表明,放牧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呈现显著负二次函数关系(P0.05),而围封围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研究高寒草地的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认识极端气候背景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羌塘高原高寒草地作为研究区,分析东西走向60个样点植物地上、地下部分的碳(C)、氮(N)含量与C:N的分布特征,及其各自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地植物地上部分C、N含量(38.22%、1.82%)均高于地下部分(31.11%、1.15%),但C:N(22.08)却小于地下部分(28.88),且地上部分C含量、C:N与地下部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干燥指数与植物地上部分C含量(R~2=0.072,P0.05)以及C:N(R~2=0.15,P0.005)呈负相关关系,却与植物地下部分C:N(R~2=0.53,P0.001)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年均降水量(R~2=0.13,P0.005)与地上部分C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总生物量(R~2=0.13,P0.01)及植被总盖度(R~2=0.12,P0.01)与地下部分C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海拔与地上部分C:N亦呈正相关关系(R 2=0.15,P0.005),而年均温却与地下部分C:N呈负相关关系(R~2=0.31,P0.001).可见,水热条件是影响羌塘高原植物地上、地下C含量以及C:N差异的主要因素,而干燥指数可以作为较好的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海洋有毒赤潮微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使用培养的产毒微藻作用于海岸底泥,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细菌16S rRNA测序,分析比较产毒的网状原角藻(Protoceratium reticulate)、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对海洋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作用影响.结果表明:金藻实验组的细菌群落多样性(Chao1、ACE、Shannon)指数最大,利玛原甲藻最小.海岸底泥系统中6个优势细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exi)、放线菌门(Actinobcteria);金藻和海水实验组的细菌在门、纲、目、科、属、种6个分类水平上都具有较高的类群数;利玛原甲藻实验组在除种和属以外的4个分类水平上,都具有最低类群数.因此,有毒赤潮微藻及其毒素对于微生态细菌可能具有毒性作用,影响其周围生境中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本研究结果从微生态角度评价有毒微藻及藻毒素的作用影响,可为全面了解有害藻华及有毒微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提供基础.(图8表2参4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放牧家畜影响野生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的内在驱动因素,以便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的随机样地调查资料,从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方面,分析了它们利用生境的异同。结果表明:从植物群落特征来看,乔木层物种丰度、灌木层盖度、主食竹的种群特征(盖度、密度、地径和株高)等指标,野生大熊猫与放牧家畜之间具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野生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17.38株,灌木层盖度75.31%,主食竹的盖度为56.32%、种群密度48.87 culms·m-2、地径6.03 mm和株高143.48 cm,放牧家畜利用生境的乔木层物种丰度29株,灌木层盖度93.20%,主食竹的盖度为89.20%、种群密度66.54 culms·m-2、地径3.82 mm和株高59.68 cm,而其余指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就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而言,大熊猫利用生境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科属种数量都多于放牧家畜生境,前者为乔木层17科25属41种、灌木层29科49属91种,后者乔木层9科10属14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汶川地震后滑坡体的植被恢复状况及驱动因子,于2012年8-9月在都江堰市四川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地震滑坡体上的植物物种组成、生长状况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127个10 m×10 m样方;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滑坡体自然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1)滑坡体生长的维管植物有38科67属75种,以菊科(13种)和蔷薇科(7种)物种最为丰富,其余科的种类都较少;(2)物种生活型方面,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有47种,占总数的62.67%;其次为木本植物,有25种(包括灌木19种,小乔木6种);藤本植物仅3种;(3)滑坡体植被类型主要为灌丛及灌草丛,进一步可划分为10个群系,主要以灌丛为主,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和光滑悬钩子(R.tsangii)为主要的建群种,在滑坡体上常构成单优势片层或混合生长形成共优种;(4)植被总盖度大于30%的样方占62.99%,最高达85%;植被平均高度超过1 m的样方占60.63%,最高达2.5 m;植物物种数超过5种的样方占84.25%,最多的有17种;(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坡度、样方位置、距林缘最近距离以及地表砾石盖度为影响滑坡体自然植被恢复的关键因子:坡度越大,灌木盖度越低,植物物种数也越少(B0,P0.001);砾石盖度越高,植被总盖度、灌木盖度和植被平均高度都越低,植物物种数也越少(B0,P0.05);距林缘最近距离越远,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都越高(B0,P0.05);残留植被盖度越高,灌木层的盖度也越高(B0,P0.05);位于滑坡体下部样方的植被总盖度显著高于中部和上部(B0,P0.01).研究表明,汶川地震后滑坡体上的植被大多都能够进行自然恢复,并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林方向正向演替,但不同区域的恢复速度和建群种会存在差异;次生演替初期,小尺度范围内地形条件及地表基质状况的差异性对植被的恢复状况以及演替进程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西北地区典型高原封闭湖泊宁夏沙湖为研究对象,分春、夏、秋、冬季(4月、6月、8月、10月)对沙湖水体网格点14个区域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氟化物及叶绿素等常规指标进行监测和统计,同时对不同季节主要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湖高锰酸盐指数和氟化物100%超标,石油类春、夏、冬季100%超标,总氮春、夏、秋、冬超标率分别为43%、64%、7.1%和100%,总磷春、夏、秋、冬超标率分别为50%、100%、85%和8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氟化物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r=-0.663,P0.01),总磷浓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降低(r=-0.673,P0.01);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会降低水体透明度.夏季叶绿素和高锰酸盐指数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0.744,P0.01),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也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r=0.763,P0.01);秋季高锰酸盐指数随p H的升高而降低(r=-0.672,P0.01),石油类和透明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r=0.784,P0.01),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呈现一定的相关性(r=0.594,P0.05);冬季各项监测指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14个监测点位春、冬季节聚为两类,夏、秋季节聚为三类.春季共提出2个主成分,揭示75%的污染来源;夏季共提出1个主成分,揭示53%的污染来源;秋季共提出2个主成分,揭示62%的污染来源;冬季共提出3个主成分,揭示80%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