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研究金属元素Cu~(2+)和Fe~(2+)对彩叶树种鸡爪槭(Acer palmatum Thunb.)叶片呈色效果的影响,为彩叶树种的秋季叶色调控和养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年5月开始进行盆栽试验,分别采用浓度0.3%和0.6%CuSO_4·5H_2O、0.3%和0.6%FeSO_4·7H_2O对鸡爪槭进行叶面施肥.测定鸡爪槭叶片变色期(9-11月)过程中的叶片色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酶活性(叶绿素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内含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鸡爪槭在各处理下随着叶片颜色由绿色逐渐转变为橙色、红色,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P0.05),花色素苷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变色前期和中期,0.6%Cu~(2+)和Fe~(2+)浓度处理下鸡爪槭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变色后期处理之间花色素苷含量差异不显著.叶绿素酶活性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叶绿素酶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0.6%Cu~(2+)处理组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0.6%Fe~(2+)组的叶绿素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本研究表明施加CuSO_4和FeSO_4可以提前让鸡爪槭变色,但是后期叶片颜色不及对照艳丽,建议在变色前期喷洒0.6%CuSO_4和0.6%FeSO_4,可以提前让鸡爪槭叶片从绿色变为橙色,深秋不适宜用CuSO_4和FeSO_4处理.(表3参32)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及外源化学物质对植物花色素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色素苷对彩叶植物叶片呈色以及果实果皮着色的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但关于环境因子以及外源化学物质对花色素苷的影响研究缺乏系统评述.依据国内外近10年来的相关文献.在阐述花色素苷的生理作用和实用价值的基础上,综述了光照、温度、水分、pH值等有关环境因子和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矿质元素等外源化学物质对植物花色素苷积累、含量变化以及稳定性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对多数彩叶植物而言,全光照和较强光照、较低的生长温度、适度的土壤和大气干旱以及低pH值介质条件有利于花色素苷的合成、稳定和积累;而外源物质中,可溶糖、柠檬酸等有机物能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和积累,乙烯、脱落酸(ABA)、金雀异黄素(GNT)、5.氨基乙酰丙酸(ALA)和茉莉酸(JA)等生长调节物质具有促进花色素苷合成和积累的作用,铜、钾、钙等矿质元素可促进花色素苷的合成和积累.论文还分析归纳了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外界因子对不同种类的花色素苷合成及比例变化的影响有何不同?),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重点应明确环境因子是如何影响花色素苷的代谢路径以及不同种类植物中的花色素苷对外界影响因子响应机制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3.
将伊乐藻幼苗种植于不同光照强度水体中,定期测定伊乐藻主要生长发育指标,并用水下饱和脉冲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参数,研究高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介于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之间的光强、低于光补偿点的光强对伊乐藻幼苗生长以及光系统Ⅱ(PSⅡ)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强度对伊乐藻幼苗株高、叶片数、鲜重有显著影响.100%、5%、1%自然光照组伊乐藻幼苗株高、叶片数、鲜重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增加趋势,但试验后期100%自然光照组幼苗增长率有所下降,1%自然光照组增长率变缓;0.5%、0.1%、0.05%自然光照组幼菌株高、叶片数、鲜重随时间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试验结束时,0.1%、0.05%自然光照组幼苗株高比初始降低了 20%、60%;(2)不同光照强度对伊乐藻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有显著影响.Chla、Chlb含量随光强减弱均呈现升高趋势,而Chla/Chlb则呈现降低趋势,表明随着光强的逐渐降低,植物通过调节色素含量来增加对光能的捕获,从而提高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以适应外界的逆境生长环境;(3)伊乐藻幼苗光适应能力随光照强度小同而有明显差异,其中5%自然光照组幼苗光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试验结束时,6组幼苗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5%、100%、1%、0.5%、0.1%、0.05%自然光照组.  相似文献   

4.
不同干旱胁迫强度下白刺花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代谢产物和抗氧化酶活性与干旱胁迫强度的定量关系是评估植物适应干旱能力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采用盆栽试验设计,设置土壤田间持水量(FC)80%、60%、40%、20%4个干旱胁迫处理.研究了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梯度上2 a生白刺花(Sophora davidii)幼苗叶片内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质、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特点.发现:(1)MDA与Pro含量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趋势.(2)蛋白质和光合色素含量在干旱胁迫梯度上呈"钟型"抛物线变化趋势,在60%~40%FC下含量最高.(3)4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其中SOD与APX的活性在干旱胁迫梯度上的反应均表现为多项式变化规律,即在中度干旱下的活性显著升高.而重度胁迫下降低;CAT活性变化规律与SOD和APX活性的变化正好相反;POD活性则表现为倒钟型趋势.60%FCT活性最低.综合分析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的含量、SOD、APX、CAT以及POD不仅能够较好地指示干旱胁迫对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伤害程度,并且可反应叶片开始受胁迫伤害的土壤干旱水平.但是MDA和Pro含量则无法指示;60%FC左右的土壤含水量是白刺花2 a生幼苗叶片生理生化代谢受到伤害的干旱强度的阈值.图3参26  相似文献   

5.
为解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抗性生理特征,以交错带4种典型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研究对象,测定干旱胁迫条件下植物叶片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色素含量的变化.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4种植物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了叶片Pro和MDA含量,增加了细胞膜透性,提高了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明交错带植物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相对于岷江柏和高山柳,狗尾草和沙棘在相应水分条件下表现出较高的叶绿素a/b、Pro含量及POD、SOD和CAT活性,抗旱能力较高;而高山柳叶片上述各指标相对较低,抗旱性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了解交错带不同生活型物种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提供了理论依据.图2表2参26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工HF熏气的方法研究了盆栽大豆 (Glycinemax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与叶绿素含量、乙烯产生量、纤维素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HF通过抑制SOD活性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2 )HF对参与叶片脱落的纤维素酶的活性诱导是通过抑制SOD活性进而合成大量乙烯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双酚A对紫背浮萍生长和光合色素及抗氧化系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背浮萍为实验对象,探究双酚A(bsiphenol A, BPA)对其生长、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系统和渗透压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1、5、20和50 mg·L~(-1))BPA连续暴露7 d后,与对照组相比,随暴露浓度升高,紫背浮萍湿重和叶绿素含量呈现先显著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暴露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显著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在20和50 mg·L~(-1)组显著升高;暴露组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低于对照组;谷胱甘肽(GSH)含量在高浓度组显著升高,20 mg·L~(-1)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中高浓度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中低浓度BPA会提高紫背浮萍光合色素含量,有机物积累增多,促进其生长;但随BPA浓度不断升高,紫背浮萍体内产生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降低,生长受到抑制。本研究结果将为BPA污染控制及对水生植物生态毒性效应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通过测定大豆叶片中黄酮类物质(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和桑色素)和酚类物质(总多酚、阿魏酸和P-香豆酰)含量变化,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及脂肪氧化酶(LOX)3种酶活性变化,研究O_3浓度升高对大豆叶片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酶的影响。以大气臭氧浓度为对照,设置110n L·L~(-1) O_3浓度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OTCs重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生育期的延长,与对照相比,总黄酮、芦丁、槲皮素和桑色素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且显著(P0.05)高于对照;P-香豆酰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开花期达到峰值,总多酚和阿魏酸都显著(P0.05)上升;PAL、PPO、LOX 3种酶的活性与对照相比都显著(P0.05)升高。O_3浓度升高会诱导大豆叶片内PAL和PPO活性增强,进而增加叶片内黄酮类和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提高大豆叶片抗氧化性,抵抗O_3的伤害。但随着O_3熏蒸时间的延长,大豆抗氧化性下降,导致籽粒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浮萍(Lemna minor L.)为受试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0、0.6、1.8、5.4、16.2和48.6 mg·L-1)的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4,4'-methylenedianiline,MDA)对浮萍生长、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效应(Fv/Fm)、质膜透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MDA对水生植物浮萍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7d暴露时间下,MDA对浮萍叶片数、叶片数生长率、叶片干质量和叶面积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与MDA的浓度呈正相关.其对浮萍叶片数生长抑制的7d半数效应浓度(7 d-ECs0)为26.7 mg·L-1,95%置信限为22.3 ~ 32.1 mg·L-1;对浮萍叶片数产量抑制的7 d-EC50为0.62 mg-L-1,95%置信限为0.53~0.74 mg-L-1;对浮萍总叶面积及干质量产量抑制的7 d-EC50<0.6 mg·L-1.MDA处理导致浮萍总叶绿素含量和Fv/Fm下降,而浮萍质膜透性显著增加.低浓度MDA对浮萍SOD、POD和CAT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随着MDA浓度的升高SOD、POD和CAT酶活性显著升高,当MDA浓度达到48.6 mg· L-1时,抑制POD和CAT酶活性.以上结果表明,MDA能够直接损伤质膜,干扰叶绿体功能并抑制光合活性,而氧化损伤是质膜损伤引起的继发性应激,继而引起膜脂质过氧化,加剧质膜损伤,从而进一步抑制浮萍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无土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轻度和重度盐(NaCl)胁迫下,硅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活性(CAT)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的影响.施硅量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0.0、0.1、0.2、0.3、0.4 g SiO2·kg-1基质;钠盐(NaCl)胁迫设置轻度(每kg基质2.0 g)和重度(每kg基质5.0 g)胁迫两个水平.结果表明:硅显著提高了黄瓜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与不施硅的盐分胁迫处理相比,SOD活性提高了3.65%~130.1%,POD活性提高了11.7%~85.9%,CAT活性提高了44.6%~117.1%;MDA含量显著降低了1.0%~25.8%.施硅量相同,重度盐分胁迫处理SOD、POD、CAT活性低于轻度盐分胁迫,MDA含量高于轻度胁迫处理.相同盐分胁迫下,施硅量愈大,SOD、POD、CAT活性愈高,MDA含量愈低;轻度盐分胁迫条件下,硅对SOD、POD、CAT活性的提升作用大于重度盐分胁迫.以上结果说明硅对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质过氧化物的影响与施硅量和盐分胁迫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镧(La)-甘氨酸(Gly)稀土配合物对酸雨伤害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30 mg L- 1 LaGly 处理鸡爪槭1 次,可减轻pH3.5 酸雨对鸡爪槭造成的伤害.实验结果显示,此与LaGly 提高鸡爪槭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减少丙二醛含量,降低细胞质膜透性,维持细胞汁pH 值稳定性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及脱氢酶活性等多重生态生理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2.
UV-B辐射使番茄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同样使叶片的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先升高随后降低,而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增加;中等剂量(5mmol*l-1)的H2O2预处理能提高叶绿素b的含量,明显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并延缓CAT活性的降低,抑制膜质过氧化产物MDA的产生.中等浓度H2O2预处理能提高番茄对UV-B增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HF熏气的方法研究了盆栽大豆(Glycine ma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叶绿素含量、乙烯产生量、纤维素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HF通过抑制SOD活性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2)HF对参与叶片脱落的纤维素酶的活性诱导是通过抑制SOD活性进而合成大量乙烯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河岸带植物的耐淹机理其及生存策略,选择乐安河河岸带优势种丁香蓼(Ludwigia prostrata Roxb.)为试验材料,设置全淹(FULL)组、半淹(HALF)组、浸润(INF)组和对照(CK)组等4种不同水分条件进行室内培养,分析不同水淹时间内丁香蓼的叶片叶绿素、抗逆酶活性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水淹强度的增加,丁香蓼植株受胁迫的伤害逐渐增大;水淹处理28 d后,浸润处理丁香蓼依然生长良好,全淹条件下的丁香蓼植株全部死亡.短时间的浸润处理和半淹处理对丁香蓼叶绿素总量无显著影响,但长时间水淹胁迫下的叶绿素总量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O.05).水淹胁迫下,丁香蓼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随水淹时间的延长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浸润组的CAT活性呈上升趋势,并在水淹28 d后与对照相比显著(P0.05)升高41.6%.水淹处理能显著提高丁香蓼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与MDA含量,且各指标随着水淹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水淹胁迫21 d后,浸润组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MDA含量较CK组分别降低52.9%、25.9%及6.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丁香蓼能通过增加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适应水淹环境,是一种具有较强耐淹能力的物种;但高强度、长时间的水淹胁迫仍对其生长造成显著伤害.(图4表2参30)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浓度氧化亚铜和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染毒对苦草叶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比活力、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15~1.5 mg.L-1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对苦草染毒7 d,其叶片SOD、APX和POD活性明显升高,1.5 mg.L-1处理组3种抗氧化酶比活力分别比助剂对照组升高49.0%、77.0%和39.0%,MDA含量极显著上升46.9%,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42.6%。染毒14 d后3种抗氧化酶比活力均有不同程度回落,MDA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总叶绿素含量也有所回升。以0.1~1.0 mg.L-1氢氧化铜对苦草染毒7 d,1.0 mg.L-1处理组3种抗氧化酶比活力和MDA含量也呈显著上升趋势,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染毒14 d时3种抗氧化酶比活力和MDA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总叶绿素含量回升。上述结果显示,在氧化亚铜和氢氧化铜引起的铜胁迫早期,苦草叶片抗氧化酶因过氧化应激响应而上升,膜脂出现一定程度过氧化损伤,叶绿素含量下降,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苦草对铜胁迫产生适应性,过氧化损伤得以缓解,叶绿素含量回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美国红枫(Acer×freemanii‘Autumn Blaze’)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在春季转色期的生理特性,测定其春季转色期内幼叶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花青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绿素荧光、叶片含水率等生理指标,分析各生理指标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美国红枫和元宝枫转色期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都呈现逐步上升趋势,总叶绿素含量(Chl)增幅分别为85.3%和235.5%,类胡萝卜素变化不明显。美国红枫花青素含量(Ant)稳步下降,降幅为33.3%,而元宝枫呈现波动状态,整个试验期前者花青素含量都高于后者,树种间差异显著(F=68.69,P0.01)。二者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波动性变化,树种间差异显著(F=36.54,P0.01);叶片含水率都呈缓慢下降趋势。F_v/F_m树种间差异不显著(F=0.11,P=0.736),都随叶片成熟而逐渐升高,美国红枫最小值为0.53,最大值为0.72;元宝枫最小值为0.49,最大值为0.75。(2)花青素与叶绿素的比例决定了叶片颜色。当两树种的Ant/Chl比值大于2.5时,叶绿素的主导作用减弱,叶片呈现花青素的颜色——红色;当比值小于2.5时,花青素的主导作用减弱,叶片呈现叶绿素的颜色——绿色。(3)相关性研究表明,美国红枫花青素与质体色素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元宝枫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1)。两树种在花青素和可溶性糖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F_v/F_m与各色素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研究美国红枫和元宝枫叶色变化的生理特性,可为园林树种叶色改良或调控观赏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沙基培养方法研究不同浓度锌(Zn)对汞(Hg)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丙二醛(MDA)与脯氨酸的积累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Hg(10 mg L-1)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受到抑制,MDA与脯氨酸含量升高.加入10 mg L-1Zn后,叶绿素含量比Hg单独胁迫升高了5.6%,MDA含量降低了32.4%,表明该浓度Zn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Hg对小麦幼苗的毒害;Zn浓度高于10 mg L-1的处理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MDA则呈升高趋势,表明随Zn浓度升高,Zn对Hg毒害的缓解作用逐渐降低.低浓度Zn(10~20 mg L-1)提高了Hg胁迫下小麦幼苗SOD与CAT活性,其活性随Zn浓度升高逐渐增加,20mg L-1Zn处理下,两种酶活性比Hg单独胁迫分别升高了103.3%与71.0%,高浓度Zn(50~100 mg L-1)处理下,两种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表明Zn对Hg胁迫下两种酶活性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试验设置的Zn浓度范围内,脯氨酸含量均低于Hg单独胁迫,并且低于对照,说明外加Zn抑制了脯氨酸的生成.综上所述,10~20 mg L-1的Z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10 mg L-1Hg对小麦幼苗造成的毒害.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对腰果幼苗叶片组织结构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腰果无性系FL30为材料,初步研究了10、12、15℃低温胁迫和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腰果幼苗叶片组织结构和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分析表明:低温胁迫对腰果幼苗叶片CTR值没有太大影响;低温胁迫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腰果幼苗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处理时间相同时,温度越低,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越大;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腰果叶片内POD、CAT活性先上升后迅速下降,胁迫温度不同,POD活性上升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与10、12℃低温处理相比,15℃低温处理的POD活性上升较为缓慢和持久;低温胁迫下,CAT活性上升幅度较小,温度越低,CAT活性上升幅度越小,上升持续时间也越短.  相似文献   

19.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以紫背天葵组培球茎为材料,通过遮阴网设置3种光照强度,分析紫背天葵叶片形态、生理、营养元素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对光照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其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紫背天葵的比叶面积和表观量子效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而上表皮厚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尽管高光照(80%自然光照)处理下的紫背天葵叶片具有更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瞬时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但对照(50%自然光照)下的紫背天葵叶片具有更丰富的总花青素含量(0.4μmol·g-1)。与对照相比,低光照下(20%自然光照)的紫背天葵叶片最大光和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且总花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紫背天葵可通过调节自身形态生理特征来适应较高或较低的光照条件,对不同的光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从叶片药用成分保持的角度来看,紫背天葵在接近原生境光照条件的50%自然光照下具有更佳的光合作用和花青素合成能力,可作为其人工栽培的参考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20.
1,2,4-三氯苯对铜钱草染毒的毒性响应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培铜钱草为材料,研究1,2,4-三氯苯(1,2,4-TCB)染毒引起植株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毒性响应,并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各种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改变探讨了1,2,4-TCB的毒性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2,4-TCB(5、10 mg.L-1)处理后,铜钱草叶片各种生理代谢指标与1,2,4-TCB处理之间呈现一定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但与对照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和可溶性蛋白均随着1,2,4-TCB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MDA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随浓度增加而增加;SOD和POD活性随处理时间和浓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变化不明显.在10 mg.L-11,2,4-TCB处理4—6 d时,各种抗氧化酶活性均达到最大.高浓度1,2,4-TCB(15、20 mg.L-1)处理铜钱草的抗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且各处理组间也呈现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