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环境是指在人类生活周围存在的一切。由于工业、交通、农业及人类生活等超过环境容量所释放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就使得环境被污染。环境污染来源于工业的发展,这是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新问题,七十年代以后国外都在重视研究环境污染的产生、危害及防治。我国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主要表现在有:一是任意排放工业“三废”;二是工业  相似文献   

2.
垃圾发电     
近几年来,垃圾日益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引起各国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垃圾就会越来越多。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每天大约要排出一千多吨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大城市的每个居民一年丢掉的垃圾不少于一立方米,到2000年,将增加到二立方米。这些垃圾要占用成百上  相似文献   

3.
能源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没有能源,我们的整个社会文明——交通运输、工业制造、商业活动以及食品生产就会趋于停顿。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能源的消耗量也显著增加,能源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变化,从木材、煤到占统治地位的石油和天然气。经济繁荣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决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人类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自然环境和能源牺牲为代价的,而这也给当前人们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带去严重的后遗症,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危机就是明证。当前环境问题中,各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里面含有大量威胁人类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的有机化合物、重金属以及其它有毒物质,因此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极为重要。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优势显著,因此其被各国专家学者广泛关注。下面笔者就简要探究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意识——一个新的文化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化本来就具有反生态的性质。强大的工业文化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但它已受到文化反生态性质的制约。工业文化的弊端唤醒了人类的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意识既是一种悟性、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也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文化命题。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标准观的转变,它采用多样性价值体系,从而实现了从单目标向多目标、从自生向共生、从因果观向网络观和从驾驭向调节方向的转变,这场转变是人类思维领域里的一次真正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一、环境与环境科学的产生所谓环境即存在于人类周围的客观物质世界——自然界。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还是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早已经历了一个从发生到发展的漫长的地质历史阶段。而人类出现之后,则通过其生产和消费活动来利用、改造、影响着自然环境。与此同时,整个自然界也就进入了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即对立统一的新的历史阶段。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生活必要的物质,同时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使自然环境也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7.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性质过去,由于人类未按自然规律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干扰了自然系统正常功能的运行,造成直接威胁人类生活及生存的环境恶化。80年代前半期,非洲发生的生态灾难启发人们认识到;当代环境问题不单纯是工业“三废”造成,包括着人类对自然支持系统的直接破坏。1986年,第三世界环境保护国际会  相似文献   

8.
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与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己经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自然生态资源的破坏。面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相似文献   

9.
1、前言江河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河水曾被所有的工业所利用,后来则不断地接受废水。当水质受到污染流向海洋以前,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承担净化作用。因此,对于给予人类以巨大恩惠并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河流实行控制和进行评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从事生产、建设和生活必须的活动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随着工农业生产的的蓬勃发展,工业“三废”以及化肥、农药等的施用,污染物已影响到整个农业生态环境中。据不完全统计:红河州每年排入环境中的工业废气达1687712标立方米;工业废水1380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11.
海洋污染物     
水流千川归大海。人类一直就把浩瀚的海洋直接或间接地作为废物的处理场所。但是,尽管海水是丰富的,然而海洋的自净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一旦生活污水和工业废物向海洋的排放量超出了自净能力,水质、底质、生物就要受到污染。海洋污染物种类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人类所受照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天然辐射,另一个是人工辐射。其中天然辐射是主要辐射源,主要来自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原生放射性核素以及人类活动引起天然辐射的增加等。人工辐射源主要包括医疗照射和核动力生产等。还有一些用于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研和教学等领域的放射性装置也对公众造成一定剂量的照射。其实,人类一直生活在电离辐射的环境中,在人体内每秒种都会有几千个原子发生衰变,有几十个宇宙射线粒子和几十万个γ光子射向人体表面。  相似文献   

13.
一、工业固废发生概况联邦德国是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据1984年统计,全年共发生固体废物2.2亿吨。其中,生活垃圾2800万吨,有害工业废物480万吨,一般工业废物和医院废物,包括废酸、废碱等共1.98亿吨。工业固体废物发生量几乎是生活垃圾数量的7倍(表1)。表1 1984年联邦德国工业固废构成及发生量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对浙江近海赤潮发生频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33年到2004年间的统计资料,以10 a为周期分析了浙江沿岸赤潮的发展变化历程,并进一步以1997~2004年的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分析法研究了的浙江近海赤潮的发生频率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相关因子对赤潮发生频率影响的关联序为:海水养殖产量(0.03)>海水养殖面积(0.99)>工业废水(0.89)>生活污水(0.88)>生活COD(0.79)>总悬浮颗粒物(0.75)>工业COD(0.72)>降雨量(0.71)>粉尘(0.69)>烟尘(0.68).可见,赤潮发生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其中海洋养殖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率的主要诱因,陆源污染和大气湿沉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害一直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在灾害发生之后,为了能够让灾区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运行,高效率的恢复重建机制不可或缺.在所有的震后恢复重建项目中,灾区原有的工业企业的恢复重建是一大重点,这些工业企业在灾前往往是当地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也为当地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然而,能够投入到灾区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增强,绿化意识正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政治经济的绿化-绿色和平组织的成立,农业生产的绿化-生态农业的兴起,工业的绿化-清洁生产的召唤,人类生活的绿化-绿色食品的发展,思维方式的绿化-绿色消费热潮方兴未艾。同时绿化意识的人类发出回归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呼唤。  相似文献   

17.
田雷 《沿海环境》1999,(3):25-26
自1770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到现在的短短二百多年间,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蒸汽机为开端标志的工业文明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在这短短的工业社会文明时期,人类所生产的物质财富远远超出了在此之前几千年的人类生产的总和,并且仍在加速度地增长着.同时,人类活动影响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迈人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随工业文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引发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为了化解危机,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旧的文明模式进行扬弃,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人类推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前言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人们对此的认识更深刻了。石油危机发生后,对过去主要依靠使用廉价资源的日本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困难。为此必须开发新的资源途径。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各种社会活动的不断增加,导致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导致环境的污染。为保护环境免遭污染,人们必须密切关注废物的处理。目前,生活垃圾中,60%用焚烧法处理,30%填埋法处理。约一半的工业废物已回收利用。日本的国土有限,难以寻找适于填埋废物的处置场地。为此不得不加大废物的焚烧处理量。即使如此,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污水的排放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水资源的利用和处理已经成为了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初的城市生活废水和工业产生的废水全部都排放到自然界中,利用自然就的自我净化调节功能来对废水加以处理。但是目前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只是依靠自然界的自身净化功能已不能满足当前污水处理的量大的现状了,因此,在污水处理中采用一体化设备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