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实验研究了Fe^2+对H2O2降解苯酚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Fe^2+作催化剂时CODCr去除率随Fe^2+浓度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当废水中Fe^2+浓度为6.4mmol/L时,CODCr去除率高达91.25%;有Cu^2+或PO4^3-存在时,会对H2O2氧化苯酚废水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H2O2引发的UV/Fenton苯酚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H2O2引发光催化降解方法对废水中微量苯酚的去除效果,应用传感技术分析了降解过程中H2O2浓度变化,及其H2O2引发光催化降解苯酚的机理,考察了影响苯酚光催化降解的因素,确定了最佳降解试验条件为:H2O2 0.075~0.30mmol/L,Fe3+ 0.1~0.15mmol/L,pH值 4~5.在此条件下,苯酚初始浓度为50mg/L的含酚废水反应2h,苯酚降解率达到95%,矿化去除率达77%.  相似文献   

3.
纳米TiO_2光催化降解印染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制备的TiO2进行结构表征。详细考察了照射时间、废水初始浓度、TiO2用量、pH、光源种类、H2O2、H2O2/Fe2+对实际印染废水的降解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3h时,印染废水COD去除率为95.9%,脱色率达100%;印染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与印染废水的初始浓度成反比关系;TiO2光催化剂最佳用量为80mg/L;印染废水最佳降解的pH为6.0。当添加辅助氧化剂H2O2用量为600mg/L时,能进一步提高印染废水的COD去除率,特别是H2O2和Fe2+共同作用下,COD去除率达到99.%。  相似文献   

4.
Fenton试剂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本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分析了pH、H2O2投加量、Fe2+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Fenton试剂降解苯酚废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影响的主次关系为:FeSO4·7H2O用量pH值H2O2用量反应时间。最佳条件为:FeSO4·7H2O投加量为6g/L、pH=3、H2O2溶液投加量为8mL/L、反应时间为50min,此时CODCr去除率高达95.03%。  相似文献   

5.
采用Fenton试剂氧化法处理模拟金刚烷胺废水,研究不同反应条件下Fenton试剂对金刚烷胺的去除效果,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常温(23 ~ 25℃),pH为4,H2O2投加量为3 000 mg/L,H2O2与Fe2+的质量比为1.28时,处理含金刚烷胺浓度为500 mg/L废水,CODCr去除率为...  相似文献   

6.
针对毒死蜱中间体生产的化工废水有机物浓度高、生物抑制性强的特点,以实际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基于响应曲面法,进行了超声/Fenton法降解有机物效能研究与运行参数的优化.结果表明: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曲面设计的自变量中心点为H2O2投加量0.5 mol/L、Fe2+投加量0.93 g/L、反应时间90 min.2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了以H2O2及Fe2+投加量、反应时间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经方差分析,模型显著(P0.000 1);对有机物去除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Fe2+投加量,其与反应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3最优工况为H2O2投加量0.7 mol/L、Fe2+投加量1.36 g/L、反应时间96 min,该条件下模型预测CODCr去除率为96.63%,试验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1.36%,出水水质指标远低于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ρ(BOD5)/ρ(CODCr)从0.09升至0.22,CODCr单位去除负荷的H2O2及Fe2+用量相对较低,分别为0.14 mmol/mg和0.28 mg/mg.研究显示,采用超声/Fenton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可有效提高CODCr去除率及其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7.
非均相UV/Fe-Cu-Mn-Y/H2O2反应催化降解4BS染料废水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制备了负载在Na Y分子筛上的Fe Cu Mn Y复合催化剂,并对其在非均相UV Fe Cu Mn Y H2O2体系中催化氧化4BS染料废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UV Fe Cu Mn Y H2O2体系对4BS染料废水的处理具有很高的效率.在基准条件下,反应时间为20min时,废水中4BS的去除率达到了93 7%.与均相UV Fenton体系不同,非均相UV Fe Cu Mn Y H2O2体系在碱性条件下(pH=10 5)仍可高效去除CODCr.动力学研究得到催化氧化4BS废水的模型方程,该模型可以为非均相UV Fe Cu Mn Y H2O2体系处理高色度的实际染料废水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翟建 《环境科技》2007,20(6):22-25
利用磁场协同Ca2O2/Fe2 催化氧化体系处理活性红染料废水,研究不同磁化时间、磁场强度和催化氧化各种影响因素下对活性红染料模拟废水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在pH值为3,C(FeSO4·7H2O)=50 mg,C(Ca2O2)=1.45g条件下,反应20min,去除率达62.5%.外加磁场磁场强度为427.8 mT的作用下,磁化反应20 min,CODCr的去除率提高了8.3%.  相似文献   

9.
采用UV/FeEDTA/H2O2体系在碱性条件下降解2,4-二氯苯酚废水,探讨了pH值,H2O2,FeEDTA以及2,4-二氯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对250mg/L的2,4-二氯苯酚废水,最佳处理条件如下:pH=8,[H2O2]=20mmol/L,[FeEDTA]=1mmol/L,此条件下,反应50min后,2,4-二氯苯酚的去除率高达99.6%。  相似文献   

10.
采用UV-Fenton高级氧化法对含二甲基亚砜(DMSO)的碳纤维生产模拟废水进行降解处理,初步探索了UV/H2O2/Fe2+氧化反应机理和DMSO降解反应机理,研究了H2O2浓度、Fe2+浓度、初始pH值及H2O2投加方式等因素对DMSO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2O2浓度为0.15 mol/L,Fe2+浓度为0.6g/L,体系初始pH值为34时,DMSO去除效果最佳,可达90%;在最佳条件下分3次等量加入H2O2,DMSO去除率可达95%。二甲基亚砜主要被降解成为CO2和SO2-4,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11.
纳米TiO_2/SiO_2复合颗粒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提高纳米TiO2粒子的光催化性能和可回收性,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SiO2复合颗粒。利用XRD与比表面积测试仪,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颗粒的比表面积和其中纳米TiO2的粒度与晶型的影响情况,发现纳米TiO2的锐钛矿型转变温度由常规的350℃升高到600~700℃。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的复合颗粒、不同Ti/Si比及其添加量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发现700℃下热处理2h,Ti/Si比为1.5的复合颗粒对100mg/mL的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性能最好,其最佳使用量仅约为1.5g/L。  相似文献   

12.
戊二醛交联酵母菌对Zn2+,Cd2+和Hg2+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戊二醛作为交联剂,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机械强度高的交联酵母菌.考察菌体吸附Cd2 的影响因素,包括交联剂的用量,pH,金属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研究菌体对不同质量浓度的Zn2 ,Cd2 和Hg2 的吸附率.结果表明,戊二醛的最佳用量(体积分数)为1.0%,菌体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为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相对于未交联菌,交联酵母菌对Cd2 的吸附容量提高2倍;pH实验表明,交联酵母菌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受酸度影响小.用于冶金厂废水的处理结果显示,0.050 0 g的交联酵母菌,对5.3 mg/L的Cd2 污水的去除率为80.6%,用0.1 mol/L的EDTA再生该吸附剂,Cd2 的解析率达92.1%.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由基与乙醇和叔丁醇之间反应速率差异,研究在不同条件下Cu2+/Na2S2O8体系中产生自由基的状况.实验研究表明:Na2S2O8体系会产生·OH和SO-4由于Cu2+的催化作用,使用Cu2+Na2S2O8体系比单独使用Na2S2O8能产生更多的自由基·OH和SO-4.研究还发现:pH值降低能促进Na2S2O8分解产生自由基,但是会抑制SO-4转化为·OH;温度升高,Na2S2O8分解产生的·OH和SO-4均增加.  相似文献   

14.
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对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乳液还原法,用甲苯还原KMnO4制备了纳米MnO2。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方法对所制纳米MnO2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所得纳米MnO2为球型颗粒,其粒径范围为50~70 nm,比表面积大,表面存在大量活性-OH基团,高温煅烧使纳米MnO2从无定型向α晶型转变。以水体中Cd2+为目标污染物,通过吸附实验,研究表明溶液pH、煅烧温度、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有显著影响。pH=6时,300℃煅烧的MnO2吸附Cd2+效果较好,去除率达99.36%。,符合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5.
CuO负载在TiO_2和CeO_2-TiO_2上对NO CO反应的催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O CO微反流动法、TPR、XRD、BET和NO TPD等技术研究了CuO在TiO2 和CeO2 TiO2 上对NO CO的催化还原作用 .实验表明 ,不同负载量的CuO在TiO2 上 ,其NO CO的反应活性以Cu12 Ti为最佳 ,在反应温度为 4 0 0℃时 ,NO的转化率达到 10 0 % ;且CuO负载在CeO2 TiO2 上其活性随CeO2 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Cu12 Ce10 Ti在 30 0℃时就能使NO达到 10 0 %转化 .XRD和TPR结果显示 ,该体系催化活性的高低 ,与CuO在TiO2 和CeO2 TiO2 上高度分散的Cu物种及形成细颗粒的晶相CuO物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NO TPD结果显示 ,催化剂还原活性的高低和NO在催化剂表面的脱出与分解难易程度有关 .  相似文献   

16.
采用UV/H2O2联合工艺,研究了光强、初始浓度、H2O2投加量、pH及阴离子对微囊藻毒素-LR (MC-L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H2O2对MC-LR基本无去除效果;单独UV工艺可以一定程度上降解MC-LR;而UV/H2O2联合工艺由于发生协同作用明显提高降解效率.试验发现,随着光强的增大,MC-LR的去除率不断提高;随着MC-LR初始浓度的增大,其去除率不断降低;随着H2O2投加量的增大,降解速率常数逐渐增大,当H2O2投加量由1 mmol/L增大到3 mmol/L时,降解速率常数由0.0844上升到0.1664;当pH为3.13时,在相同条件下MC-LR的去除效果最好;阴离子的投加不利于MC-LR的降解,其中CO2-3、NO-3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铁屑/焦炭/H2O2法预处理焦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铁屑/焦炭/H2O2法对焦化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了铁炭比、铁炭用量、H2O2用量、废水pH以及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最适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铁屑/焦炭/H2O2法与常规的铁屑内电解法相比,可显著提高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效果,并缩短反应时间。铁屑/焦炭/H2O2法处理焦化废水的最适条件为:铁炭比为4,铁炭用量为300mg/L铁屑+75mg/L焦炭,H2O2用量为1000mg/L,pH为3,反应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COD、色度、NH3-N和CN-的去除效率分别可达61.2%、74.0%、56.2%和74.3%,B/C比由处理前的0.189提高到0.387,处理水可生化性良好。铁屑/焦炭/H2O2可作为焦化废水的一种有效的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4-氯酚在非均相零价铁/H2O2体系中的降解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4-氯酚能在低pH零价铁/H2O2体系中迅速降解.pH对降解具有重要影响,当pH大于5,4-CP降解效果<10%.同时在低pH(pH3)环境下考察了铁粉和H2O2投加量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对溶液中亚铁离子的形成和过氧化氢的分解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最后在对中间产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4-CP降解路径假设.  相似文献   

19.
H2O2对载银TiO2光催化降解Aroclor1260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光催化氧化法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是近来发展较为迅速的废水处理技术,以锐钛型载银TiO2为催化剂,在发射光谱波长为254nm,功率的15W紫外灯照射下,考察不同H2O2浓度对Aroclor1260的光催化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H2O2对Aroclor1260的光催化降解有促进作用,而当H2O2的浓度高于30mol/l时,光催化降解受到抑制,而且这种影响对不同PCB单体化合物的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以聚丙烯酸钠为络合剂,研究Hg2+和Cd2+混合溶液的络合超滤分离行为.考察了pH值、负载比(LR)及外加盐浓度对混合体系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从5增大到7.5时,2种离子分离系数(S)逐渐下降,最适pH值为5;当LR从0.01增大到2时,S逐渐升高到最大值,此后迅速降低,LR=1.5时S达到最大值;Na2SO4的加入影响S值.控制混合溶液pH=5及LR=1.5,当体积浓缩因子为15时,截留液汞浓度(Cr, Hg)从30mg/L线性递增至444.9mg/L,截留液镉浓度(Cr, Cd)仅从30mg/L升高至35.4mg/L,S值约为227.浓缩液随着洗涤水体积增大,Cr, Hg基本不变,而Cr, Cd下降至5.24mg/L.收集各渗透液,调整至pH=6及LR=0.033予以浓缩,浓缩13倍时,Cr, Cd从27.37mg/L升高到354.7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