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近年煤耗、人口及环境空气质量变化数据为基准,结合乌鲁木齐市近年已采取的大气、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以及未来拟定继续采取的系列措施,分析乌鲁木齐市节能减排形势,取得的效果、面临的困难和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火电厂水冷机组循环冷却水系统.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搭建科学准确的教学模型.结合电厂DCS系统的控制功能,建立独立模块,实现集计算、控制、统计及实时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节能优化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循环冷却水处理中臭氧的阻垢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试验研究了臭氧在循环冷却水处理中的阻垢作用。结果表明,臭氧可以氧化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循环冷却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可以使碳酸钙转化为碳酸氢钙,增加了Ca2+浓度。同时,臭氧与某些能和Ca2+发生配位作用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造成体系中醛基和羧基的总数增加,使水对钙的配位能力增强,致使水中的Ca2+浓度增加,从而产生一定的阻垢效果。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的角度回顾了我国废物进口活动的发展历程,初步探讨了废物进口环境管理所发挥的协同节能减排效能.研究表明,我国进口废物管理的出发点逐渐从单纯的污染防治向兼顾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进口废物作为国内主要原材料缺口的支撑力,具有一定的资源、经济合理性,其资源替代效益显著,协同节能减排的环境效益突出,并对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发挥了促进作用,是维护国家环境权益的重要领域,对平衡对外贸易关系具有积极贡献.但同时我们应高度关注到其也面临着的环境风险,因此不能忽视进出口废物的有序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6.
高校节能减排的潜力与效益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节能减排的潜力和效益非常可观。但是,要想达到预计的节能减排效益,高校必须建立和健全节能减排制度,加大节能技术和设施设备改造力度,引导师生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对学生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时代,随着我国各项低碳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实施,企业将面临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对电信企业来说,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成为一种可再生水源.而循环冷却水的处理属于污水回用这一范畴.而且,水有比热容大,沸点较高,化学稳定性强的特点,在许多工厂中,都运用水作为冷却介质.冷却水占工业生产的用水量的50%以上,国内大部分工业生产部门为了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大多数采用冷却水的循环使用.目前,我国的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技术仍然处于先进发达国家60、70年代的水平,于是本文就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扎兰屯市华阳锅炉研究所发明研创的“环保型节能常压水锅炉”主要涉及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锅炉为二次加氧燃烧消烟器,三次加氧燃烧消烟器,这种锅炉通过多次燃烧消烟,二次受热,提高热效率,比常规锅炉节能40%,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30%,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目前该产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0.
清洁生产是污染物减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某化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例的分析,表明清洁生产不仅能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减污、增效,而且能从全过程节能、降耗,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为企业降低能耗指标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不同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节能减排效益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被动性,常使发动机能耗及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为此介绍了多种先进冷却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如精确冷却系统、分流式冷却系统、优质冷媒的使用等,并分析了它们的节能减排效益,以为汽车行业加快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节能减排意识在智能建筑中体现不明显,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环境节能减排下,建筑智能集成系统.首先,分析建筑智能化环境节能减排技术,以此为基础,应用ISO手段完善系统集成技术,应用BAS和OAS构建集成模式,在BMS平台上完成集成系统的实现,实现建筑智能化对环境节能减排影响的分析.实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该集成系统在智能建筑中更能体现节能减排意识,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可有效分析建筑智能化对环境节能减排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低碳经济理论,结合我国现状,分析了我国实施低碳经济转型的优势和挑战。指出节能减排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包括节约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和污染减排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之间具有协同效应。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加快技术创新,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能力等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2011-2013年规模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情况的全面评估,探索出了一条县域工业集中区节能减排精准化管理的新模式,为政府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详实、准确的科学依据和计算方法.在县域工业集中区节能减排和基层环境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汽车增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仅要从汽车生产技术上进行控制,在政策层面上也需要一系列的措施来进行限制。文章分别介绍了国外和国内的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和政策方面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钢铁企业清洁生产促进节能减排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建设节能环保的企业,是钢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生产全流程进行“诊脉”,实施清洁生产方案以对症施治,才是从根本上实现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良方。本文归纳了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多家钢铁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的清洁生产方案,可以为其它钢铁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和清洁生产方案提供参考,促进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对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造纸行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局势做了分析,统计研究了浙江省造纸行业近十年来行业发展的特征及污染减排成效,重点阐述了节能减排新局势下浙江省造纸企业面临的冲击,产能限制要求提高,吨纸排水量指标限值加严,使中小废纸造纸企业及特种纸企业面临发展瓶颈,并从完善造纸标准体系、提高产业生产集中规模化、加大科研激励、实现资源梯级利用、提高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及污染治理水平及能源计量管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与绩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结合节能减排的实际情况,从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以及环保治理等方面构建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引入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建省2001─2009年的节能减排成效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福建省节能减排成效从优到劣的排序结果依次为2007年,2008年,2006年,2005年,2009年,2004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 基于多目标决策综合评价模型的节能减排评价方法涵义明确、计算过程简单,适于开展节能减排绩效的横向评估或纵向比较,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宏观政策之下,我国洗涤行业的逐步发展与壮大应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整体方向和目标,加强节能减排意识,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洗涤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方法和经验的了解和学习,结合我国洗涤行业的实际特点,旨在找到适合我国洗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洗涤行业还处于快速扩大发展的初期,但我国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经验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特点,开拓创新,开发出适合我国洗涤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快速扩大发展的同时,与其他行业和领域一同为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以 2005 年为基准,采用 IPCC 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上海市能源活动产生的 CO2 排放清单。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高碳情景和低碳情景下上海市能源需求及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趋势,探讨了节能减排等低碳政策所产生的碳削减的潜力。研究表明,2005 年上海市能源活动所排放的 CO2 总量为 1.72 亿 t,其中,能源加工转换产生的 CO2 排放量为 7740 万 t,占排放总量的 44%;工业次之,占 30%;交通运输的排放比例为 16%。煤炭和石油的消费是导致 CO2 排放的主要原因,2005 年煤炭所带来的 CO2 排放量为1.10 亿 t,油品所产生的 CO2 排放量为 0.58 亿 t,分别占到能源活动 CO2 排放总量的 64.0%和 33.7%。 2005 年上海市人均 CO2 排放量为9.68 t/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4 倍,是中国平均水平的 3.8 倍。研究表明,在低碳政策下,上海能源需求将有所控制,到 2020 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为 1.6 亿 t 标煤, 比高碳情景节约 1.4 亿 t 标煤。节能减排政策还将使得全市能源活动 CO2 排放比高碳情景显著下降,到2020 年全市 CO2 排放量为 3.26 亿 t,比高碳情景减少 3.1 亿 t,低碳政策所产生的碳减排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