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任勇  田春秀  冯相昭 《绿叶》2008,(8):28-33
气候变化问题急剧升温,已跃升为国际重大议题的榜首。刺耳的"中国环境威胁论"表明,国际舆论已将中国推到气候变化国际舞台最突出的位置。对于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如果处置不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策将遭遇重重困境。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中国在坚持维护发展权益和空间的基础上,应抓住低碳经济技术革命的潮流,这是赢得未来的可能之径。  相似文献   

2.
任鹏  朱蓉 《绿叶》2012,(3):75-84
"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翻了十倍有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输出大国。但是,因为企业社会环境责任的缺乏、东道国自身的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地域文化差距等原因,中国海外投资企业也给东道国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影响了中国企业和中国国家形象。为此,在未来,中国海外投资应严守相关法律法规,采用或制定国际领先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标准,全面评价投资风险,并不断完善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以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更好地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3.
于宏源 《绿叶》2012,(8):55-64
全球环境问题是综合性问题,与人口、技术、观念和经济发展均有关,但在当今主要是国际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根源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不平等性。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导致国家在落后时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赶超必然导致发展的扭曲和不均衡,扭曲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2012年6月在巴西举行的里约+20峰会,在总结绿色发展经验和创新可持续制度的基础上,凝聚全球政治共识,促进治理创新。中国正在通过积极的环境外交来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4.
《绿叶》2016,(9)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大量进口资源能源产品和污染物排放,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压力。一方面,因为国内产量不能满足需求,资源能源的进口量大幅增长,对外依存度提高,对相关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供求造成一定压力;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空气、土壤、水等污染情况严重。为了防治环境污染、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承担国际减排责任,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效果。未来,中国需要继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能源和环境资源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如何面对自身应负的环境责任,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东国 《绿叶》2008,(4):46-5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前提。如果无视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一味地让中国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责任,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应以理力争自己的发展权。区分责任不等于不承担责任,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面对二氧化碳减排日重的外交压力,中国应将天人合一理念融入现代化进程,走新型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飞跃的40年。自1972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起,围绕着解决不同发展阶段突出环境问题的需要,每10年左右实现一次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大跨跃",不断改革、创新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与模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逐步构建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包括完备的生态环境规划政策体系、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应瞄准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绿色发展,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相似文献   

8.
经济的发展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自身的发展、国家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决定了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应当积极履行环境责任。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可使我国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过程少走弯路。针对我国现状,从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回收几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胡涛 《绿叶》2011,(11):8-15
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呈现出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外贸顺差大幅增加的鲜明特点。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仍不尽合理,出口产品的环境效率较低,对外贸易在高速增长过程中隐含着对我国环境发展的不利因素。与此同时,中国的环境、资源与劳动力等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转型的临界点,绿色贸易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了中国纺织业国际化的新机遇,纺织服装企业要总结以前的经验,深入分析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趋势,顺应产业变革,整合国际资源协同发展。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化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必须有效管控,努力创设协同发展机制,依靠政治与经济协同、商业和文化协同、产业链协同、跨界协同等各方面统筹协同,借助"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产业国际化信息生态系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才能从容应变,构建稳固协调的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才能优化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马军 《绿叶》2012,(1):52-58
政府、企业和公民是绿色转型的"三驾马车",当前中国环境问题的最大障碍是这"三驾马车"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政府虽然制定了非常多的环保法规、政策制度,但执法程序不够严格和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很多污染企业无视自身生产行为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倾向于通过缴纳罚款来逃避环境责任。在这种状况下,"绿色转型"很可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打破这一困境,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以及政府对公众参与的鼓励与扶持,唯有联合政府和公众的力量,企业才会有动力实施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2.
《环境教育》2008,(10):24-24
9月22日,由中宣部、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主办、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承办的2008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首倡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表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时,中国正面临着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转型,更注重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境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而企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体之一,也是环境制度压力的主要调控对象,如何引导和控制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已成为一个亟须研究的重大议题。根据制度理论,以中国上市公司7459个观测值为基础,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影响,还引入企业环境战略、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压力能显著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提升;企业环境战略、内部控制等因素正向调节了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责任的关系,并且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更强。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反事实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这些结论启发了企业管理者运用企业环境战略、内部控制等企业自身因素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同时为政府根据企业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环境N G O在中国是活动最为自由、也最受社会支持的N G O。但是,环保是全社会的事,尤其是有决策力者和年富力强者之责任。中国的环境N G O要让国家成为环保之国,打开“全民皆环保”的通途,有外门、中门、内门三重门要过。外门:先观察还是先愤怒中国台湾荒野协会的创始人徐仁修对中国内地环保人士习以为常的“环保愤怒”表示出强烈的不解。徐仁修是一个坚定的认识自然主义者,他在台湾大量复制欧美的“自然观察引导员”,带动了大批台湾人进入自然界,从门外汉成为自然美学大师,从受人教导成为教导他人的好手。他认为,做环保首先要学会欣赏…  相似文献   

15.
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5月1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北京召开了关于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高级别介绍会。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对《中国环境管理》分析,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富余产能转移提供了更直接的市场空间和更具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伴随着"一带  相似文献   

16.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论),把环境、生态纳入了"生产力"范畴,破解了发展中环境、生态与生产力的关系这一难题。"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上认识更加明确和清醒。"两山"论既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向指引,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纲领。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环境NGO整体上处于一个调整期,这种调整可能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中国环境NGO从此会走上一条更为成熟、平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PACE2016中国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就中国环境政府治理、环境市场治理、环境社会治理以及环境治理结构展开了深入研讨并达成以下共识:大国模式下的环境政府治理面临着突出的"污染避难所效应"、"公平与效率的两难"和"多层次治理体系"等问题;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市场治理必然面临"要不要走环境治理市场化之路"的疑虑,相关研究表明市场手段作为有效的环境治理方式正在逐渐地打消此等疑虑;中国环境治理最主要的短板在于社会治理,提高公众参与度的主要挑战在于改变地方政府的态度,然而社会企业家是环境社会治理的希望;多元环境治理结构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政府引领、企业自觉、公众参与的制衡机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李俊峰 《绿叶》2012,(12):8-11
国际气候制度处于从京都体系向后2020体系转变的一个"转型期"。在这期间,全球气候问题将日趋严峻,世界将更为期待全球合作。从民间视角来看,这样的合作有赖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能够以一个开放心态,更主动地承担起各自在全球治理中的责任。而民间组织自身,在参与气候谈判的同时,也要在国内的主战场做好推动民众意识的"家庭作业"。  相似文献   

20.
陈云 《绿叶》2013,(5):57-63
中国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垃圾围城”窘境,地方政府和企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正在把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处理生活垃圾的新方向。但由于政策决定过程中的民意缺失,随之引发了居民抗争运动。中国环境恶化的原因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密切相关,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复合型的产物。因此需要超越环境工程学、以及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在”环境政治学”的视野下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