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轻全球气候变暖速率是各政府间、各行业间一项长期的任务。黑龙江省在减排对策上,将采用节能型现代装备技术;改善能源结构和供能方式;控制利用转化非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植树造林提高碳贮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世界最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镁工业面临着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挑战。研究分析了中国原镁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随时间的变化,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确定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从技术和政策方面提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自2003-2013年,中国原镁产量增长了125%,而温室气体排放仅增长16%;吨镁能耗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从28.4t CO_2eq降至6.6 t CO_2eq。自2009年开始,原镁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中,直接排放的比重为47%,已小于间接排放,说明中国镁工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生产规模特别是国际市场对镁产品的需求是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军平  马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2):2076-2082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的加权平均分解法分析了4类增长因素对1992~2007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最终需求规模扩大是引起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投入产出结构的改变,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低是减缓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结构改变对排放量变化的影响不明显.从部门角度看,建筑业和机械、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是隐含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来源.从变化趋势看,2002~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增幅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出口和固定资本形成的大幅增长是推动这一时期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为做好温室气体减排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从乌鲁木齐市能源消耗现状出发,根据《IPCC指南》中的表观能源消耗量估算法及排放系数法,分别对煤炭、成品油和天然气消费所排放的CO2、CH4和N2O量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能源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几年增长非常迅速,且与能源消费量呈显著正相关;三大能源中,煤炭消费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省2000-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测算分析,结合江苏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江苏省"十三五"及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测算得出在强化低碳情景下江苏温室气体排放将在2026年达峰,并提出了江苏中长期温室气体控排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6.
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分析及等级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分析了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变化,并提出基于全球标准的温室气体排放等级评价方法,对咸阳市温室气体进行了排放等级评估.结果表明:1995—2011年,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253.21×104t上升为5531.06×104t,年均增高9.72%,呈快速上升趋势.工业(年均增高21.34%)为增幅最高的部门,其次依次为能源(9.62%)、废弃物(7.90%)、农业(2.45%).从温室气体构成看,能源占84.73%~91.81%,工业占1.46%~8.55%,农业占3.11%~9.32%,林业碳减排占-0.53%~-2.36%,废弃物处理占1.31%~8.39%.由此可见,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费的增加以及工业生产的大幅增长.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波动下降,年均降低4.53%;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指数快速升高,年均增幅分别达9.31%、9.72%和9.48%.16年间,咸阳市温室气体排放等级从较低(Ⅰc)持续升高至中上等级(Ⅱc),已高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目标(Ⅰb)4个亚级,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印度的温室气体放对全球气体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用两个模型分析印度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的政策,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能源系统最优化模型;另一个是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模型,MARKAL是用于分析技术、电力需求峰值、碳排放税和其它一系列政策方案;而SGM是用于分析碳排放税和排放许可量方案。在参照方案中,能源使用量和碳排放量在1995 ̄2035年期间几乎增加了4倍。分析表明,对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显著降低能源用量和碳排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蒙古能源生产和消费及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了初步估计,同时描述了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基准方案假定:在很少采用节能措施和主要依靠燃煤发电的情况下,能源系统将按与目前系统类似的路线继续发展。在缓解方案中,我们研究了那些高效县碳排放强度低的技术在缓解蒙古温室气体排放中所能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健  邓一荣 《环境》2013,(Z1):30-32
开展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对于节能减排和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为例,通过清单编制指南分析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和结构。结果表明,2010年广州市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16239.64万t CO2e,其中总排放量16490.17万t CO2e,碳汇量为259.54万tCO2e。气体种类上,CO2占据了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6%。部门排放上,能源活动则成为广州市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其中电力和供热排放比例最大。根据广州市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未来应重点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节能、交通体系、低碳生活以及碳汇角度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的严峻形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碳排放核算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城市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比较不同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提供基本方法和数据,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分成工业能源、交通能源、居民生活能源、商业能源、工业过程和废物等6个单元,建立了一套针对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并以无锡市为例,对我国城市碳排放特征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无锡市工业能源单元碳排放量占全社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最大,为68%~71%;其次为工业过程单元和交通单元,分别为13%~19%和6%~10%.城市碳排放总量在2004~2008年间增长迅速,人均碳排放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均高于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1.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6A):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Dagva.  D  叶勇 《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6,25(4):296-298
根据IPCC/OECD指南关于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放清单的编制方法。我们在1990年财政年度编制了蒙古的温气体排放清单,计算了CO2的清除。人为的活动包括能源的消费与生产,农业活动牲畜存栏数的增加,森林砍伐及其它因素造成的土利用变化、工业生产和固体、液体废物的排放引直敢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清除。估计190年上述部门的总计净排放量为:CO2、18.5Mt;CH4,0.3Mt;NO  相似文献   

13.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温室气体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温室气体的显著影响及其减排压力,在工业园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温室气体评价十分必要,能起到从源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技术上,探索了温室气体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体思路、评价程序,并讨论了评价指标选取、排放强度的估算、替代方案和减缓措施及跟踪评价等评价重点。通过温室气体评价的要点归纳,为我国今后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魏民秀  赵先贵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0):2706-2713
采用基于IPCC的《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和国际公认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的温室气体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999~2011年鄂尔多斯市温室气体排放呈快速上升趋势,12年间温室排放量从518.10′104t上升为11730.10′104t,年均增幅29.69%.增幅最高的部门是能源(年均增幅35.08%)、水泥(21.94%)、农业(5.15%),林业固碳较低(28.84′104t),废弃物碳排放波动变化.从温室气体来源构成看,能源占57.5%~93.7%,水泥占3.35%~7.01%,农业占14.6%~32.6%,林业固碳占0.25%~5.57%,废弃物处理占0.44%~1.00%.可见能源消费的增加是导致鄂尔多斯市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万元GDP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波动变化;人均、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指数增速很快,年均增幅分别达25.60%、30.12%和25.67%.12年间鄂尔多斯市温室气体排放等级持续上升,从较低(Ⅰc)升高到极高等级(Ⅲc),目前距应对气候变暖目标(Ⅰb)已高出了7个亚级.鄂尔多斯市温室气体排放亟待降低.  相似文献   

15.
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来源,识别其历史排放趋势是科学制定管控策略的基础.然而目前我国尚缺乏省级尺度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排放趋势的研究.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收集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数据和排放因子,建立了2006—2017年广东省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采用情景分析法量化了能源结构变化对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6—2017年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均呈下降趋势,CO、PM2.5、BC、OC、CH4、CO2和N2O排放量分别下降70%、59%、59%、66%、77%、30%和73%;②城乡贡献上,乡村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是大气 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排放分担率分别在70%和60%以上;③空间分布上,2017年广东省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集中在粤东、粤西传统燃料消费量较高的地区,以及广州、东莞和深圳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地区;④能源结构清洁化所致的2006—2017年广东省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减排比例为38%~88%;⑤以2025年为目标年,居民生活能源结构持续清洁化发展能够进一步降低居民生活直接能源消费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对CO、PM2.5、BC、CH4和N2O的减排比例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赵敏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9):1583-1590
以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方法为基础,探讨了包括生活能耗在内的上海市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影响因素的分解方法,定量研究了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数量等影响因素对CO2排放变化量的贡献率.研究表明,上海市2005~2009年CO2排放增长了2949万t,如果不采取任何减缓措施,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增加将导致CO2排放增长量相当于现在的2.5倍.能源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减缓CO2排放增长的作用,对减缓CO2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8%、-50%和-22%.与2000~2005年对比分析发现,工业部门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减缓作用都有所下降,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发挥减排的作用,但贡献率还很低.生活能耗的CO2排放影响因素中,相较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生活能耗上升是导致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且贡献率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黎水宝  程志  王伟  柳杨  王廷宁 《环境工程》2015,33(12):130-133
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基于宁夏能源平衡表,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推荐的化石燃料燃烧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对宁夏2005—2012年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与分析。基于能源平衡表的核算结果,明显低于前人以能源消费总量核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是因为基于能源平衡表可以剔除大量计入了能源消费总量、但未被氧化排放二氧化碳的能源消费,若不剔除,可使宁夏工业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偏高近50%。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排放占宁夏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50%以上,原煤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能源品种;大规模电力外送导致宁夏近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同时也使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变化不同步。  相似文献   

18.
韩文科 《环境保护》2013,(20):35-37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是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整体效率、减少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的长期性战略选择。应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加快建设工业和城镇清洁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9.
准确、一致、可比、透明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数据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履约和国内“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温室气体监测是获取相关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国际履约对温室气体监测的要求和国在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实践,分析总结出我国温室气体监测需求,并提出制修订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以及监测技术规范,强化煤炭、油气等重点排放源试点监测,探索开展甲烷以及含氟气体等排放监管监测,整合国内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网络,开展浓度反演技术和模型的研究和应用等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战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华清 《环境保护》2007,(11):47-49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也是能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的.随着科学界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与气候变化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入,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对策,努力限制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气候变化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各国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