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是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步入法治化轨道的重要标志。而后出台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程序》《重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办法》《生产安全事故罚款处罚规定(试行)》等相关配套制度,以及各行业、各地区出台的相关制度文件,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协同配合,对于完善我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法律体系、强力震慑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促进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落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法治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事故调查处理(以下简称事故查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惩处事故责任者、警示教育干部职工和群众、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从《企业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事故查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落实.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这项工作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对以2016年新版《生产安全事故统计管理办法》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为核心、以12个相关行业领域的规章和报表制度为补充的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阐明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制度主要特点;从事故统计的协同性、事故范围、填报主体、报表的指导作用、统计结果的发布内容和模式5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现行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完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掌握和统计全省伤亡事故情况,组织协调伤亡事故的抢救和调查处理工作,去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强化了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了事故快报制度,逐步实现了伤亡事故统计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依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处理规定》和《辽宁省职工因工伤亡事故处理条例》,制定了《辽宁省职工因工伤亡事故报告暂行规定》,要求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一次重伤3人以上和死亡事故报告后,必须在一小时内用电话或传真逐级转报至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7年6月1日起旌行。国务院第34号令《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和第75号令《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07年6月1日起废止。《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规范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相似文献   

6.
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统计工作。1991年3月.国务院第75号令发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扩大了伤亡事故的报告统计范围。1992年10月.劳动部、国家统计局制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2001年11月3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新的《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安监管技装字[2001]93号)。这些制度的出台提供了政策保障.促  相似文献   

7.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的产生,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最近颁布了《云南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实施办法》。 《办法》详细规定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事故处理审批的具体方  相似文献   

8.
1993年9月 17日,劳动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完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管理,针对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在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劳动部编写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问题解答》下发,凡与本文发生矛盾的解答以本文为准。  相似文献   

9.
《安全与健康》2007,(8):61-62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款处罚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严格追究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正确适用事故罚款的行政处罚,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 为了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李鹏总理于3月1日签发第7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发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全文另发)。 《规定》含有总则、事故报告、事故调查、事故处理及附则等5章26条,其中所称的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事故,所有条款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也参照《规定》执行。 《规定》由国务院劳动部门负责解释,并要求自1991年5月1日起施行, 1956年国务院发布的《工…  相似文献   

11.
国务院第493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7年6月1日施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全面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程序、内容、要求和责任,实现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第49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7年6月1日施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全面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程序、内容、要求和责任,实现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9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已经2007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7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制定该条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该条例;环境污染事故、核设施事故、国防科研生产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不适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3号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罚…  相似文献   

14.
《条例》的立法目的和适用范围《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国家制定的专门解决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问题的单行行政法规。全国每天都有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报告和调查处理事故的工作十分纷繁复杂。这项工作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很强,涉及到相关政府部门、生产经营单位、相  相似文献   

15.
依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提交事故调查报告,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作出事故处理批复。这是在事故调查阶段和事故处理阶段形成的重要法律文书。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 ,上级文件、资料、讲话中所称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均为“伤亡事故”或“工伤事故” ,称发生火灾为火灾事故 ,发生爆炸称爆炸事故 ,发生车祸称交通事故 ;按事故程度称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国务院1991年3月1日以75号令发布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从标题上就明确了“伤亡事故”。近来 ,先是在一些媒体中 ,“安全事故”一词广为使用 ,后来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中 ,在一些上级文件中也用起了“安全事故”一词。最近 ,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铁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系统》"从业人员伤亡事故报告统计系统"已启用2年,为使事故统计分析和事故信息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笔者通过对该系统的使用,将事故录入、统计分析、结案归档等技术应用处理进行归纳总结并作以介绍,欲使各级统计分析监察在使用该系统时,规范录入事故信息,准确判定事故性质,提高事故分析质量,掌握事故发生规律,为铁路从业人员伤亡事故信息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最近,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向全系统转发能源部颁发的《煤炭工业伤亡事故调查统计报告与事故调查处理规程》的通知强调,各单位的行政一把手要对事故统计准确性负责。 这一通知指出,为了及时研究和分析煤矿的安全状况,以便查明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采取措施保证煤矿安全生产,提高伤亡事故统计的准确性,各单位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对事故统计报告工作的领导。各单位的行政一把手对事故统计准确性负责。凡企业对职工伤亡事故隐瞒不报、虚报或者故意延迟报告的,要按国家规定追究行政一把手的责任。要选择对工业认真负责、事业心强…  相似文献   

19.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不仅要依法报告事故信息,还要同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现场保护与犯罪嫌疑人控制等措施。为了保证及时开展事故抢险救灾、控制事态发展和组织事故调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20.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不仅要依法报告事故信息,还要同时实施事故应急救援、现场保护与犯罪嫌疑人控制等措施.为了保证及时开展事故抢险救灾、控制事态发展和组织事故调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