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英国威尔士首府加蒂夫市,一种被称为未来"城市轻型运输"系统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试运行,这是全球第一个无人驾驶出租车系统。  相似文献   

2.
新的交通法规出台已有一个多月了,白天大多数行人能遵守交通法规,可是在夜幕降临时,不少行人开始把马路当作自家庭院,有的行人对红灯视若无睹,有的行人大摇大摆过马路。凡此种种,构成漠视交通安全的行为。希望行人在任何时间都要遵守交通法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相似文献   

3.
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保护行人过街时的安全及减少行人违章行为,通过分析行人过街的等待规律,构建了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等待的生存分析方法。对上海市典型交叉口的行人过街等待行为的观测及分析,得到了行人等待的生存曲线,建立了行人违章危险度随行人自身及环境因素影响的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行人在路边等待过街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为90s,在中间安全岛的最大可忍受等待时间仅为50s;行人等待时间与行人年龄、红灯时间、穿越车道数、冲突方向车流量、是否二次过街相关,与行人性别无关;合理的交叉口设计和信号控制能提高行人的遵章率、降低违章危险度。笔者建议: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红灯时间不超过90s,行人在安全岛最大等待时间不超过50s。  相似文献   

4.
阴天,风急。天色阴沉沉,云彩变幻莫测。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飞一样的驰骋,路边的行人不自觉地踉跄了几步。高速公路,行人?是的,行人!一名老人,衣衫褴褛,走在风里,尽显单薄的身材,随身的是一根竹杖,一条袋子。巡逻的警车赶紧停了下来,老人似乎吓坏了,身子一缩。看着警察,  相似文献   

5.
<正>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行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都是属于弱势群体,涉及行人的交通事故,其他方面一般都要负有主要责任,但广东省中山市的这起行人闯红灯事故,给所有看手机的低头一族敲响了警钟。日前,这起行人未按交通信号灯提示横过马路造成的法律纠纷,在中山市第一法院依法宣判,肇事行人被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相似文献   

6.
2002年底,我国自行研制改装的无人驾驶智能遥控消防车和两架无人驾驶遥控消防直升机在辽宁沈阳问世.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有上升的趋势,体现在行人横穿道路时不守规定,行人把责任推给司机的同时,却把悲伤留给自己。 应该说,法律对作为交通弱势群体的行人是呵护有加的,只要不是行人的过错.机动车与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如果机动车与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规,就不容易发生磕磕碰碰的事,这正是法律所寄望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多车道路段无灯控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难与事故多发的问题,调查了泸州市5处人行横道的行人过街及车辆让行情况,分析了行人不同过街方式的交通延误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车让人"模式存在非必要的车辆延误,易促使车辆放弃让行,使行人被迫等待车流间隙过街,存在较大的过街阻力和安全隐患。为此,运用交通冲突技术讨论了单位车道与人行横道交织的人车协同让行关系,提出一种基于行人优先与效率原则的分车道让行模式,通过设置让行识别区和行人驻足引导人车双方按照到达时序进行相互避让。VISSIM仿真显示,该让行模式可在不过分增加行人延误的同时显著降低车辆延误。  相似文献   

9.
为更准确地描述行人疏散动力学特征,利用目前行人疏散模型对行人疏散进行模拟研究发现:疏散空间行人拥堵时,会出现疏散区域某些位置的行人一直处于竞争劣势而保持位置不动的现象,这与行人实际疏散运动不符.考虑到现实情况,行人在等待的过程中会积极寻找机会,实现成功疏散;基于此,在疏散模型中引入了心理迫切因素的概念,表征了行人等待过程中竞争能力的变化,完善了行人疏散模型.对新模型模拟研究发现,在考虑等待时的心理迫切因素后,该模型能够更好地表达行人疏散的动力学特征,可更为准确地再现行人的疏散运动轨迹和路径,同时研究发现,引入等待迫切因素后并不会影响总的疏散时间.  相似文献   

10.
去医院 有一位行人横穿公路,险些被一辆急驶的出租汽车撞到。路旁一位卖茶叶蛋的大嫂见状,替那位行人捏了把汗,那位行人若无其事地走了过来,向大嫂问路:“大嫂,你知道去医院的路该怎么走。”这位大嫂颇为  相似文献   

11.
公共场所中的人群疏散是行人疏散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基于九曲桥行人运动观测实验对转角区域的行人运动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人员疏散模拟软件Pathfinder模拟了因激励作用所导致的行人速度提高对通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行人的停留、拍照行为导致转角内区域出现了明显的行人变换走道现象;行人在转角内区域出现的停留、超越行为导致行人速度出现大幅度波动,最低速度约为0.2 m/s,最高速度约为0.7 m/s;与转角后区域相比,行人密度变化对转角内区域的行人速度的影响更小,单位流量的影响更大;由于观测实验中行人停留、拍照等行为的存在,相同密度下转角后区域行人运动速度、单位流量均低于P&M平直通道模型;适当的激励作用有助于减轻行人拥堵,提高通行效率,当行人速度达到较高水平后效果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万远  胡同  贺彪  杨彪 《火灾科学》2021,30(4):192-201
针对约束环境下的行人疏散路径选择问题,提出了三维动态行人疏散路径优化方法。通过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拓展建立了三维行人疏散网格模型和三维解空间,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行人视域、路径距离、行人空间分布等多条件约束。引入路径寻优方法(Ant Colony Algorithm)、改进的社会力模型、更新的启发函数和信息素,构建了新的行人路径选择与优化机制。仿真结果符合实际路径优化需求,模型算法平衡了各出口利用率,提高了行人整体疏散效率,为三维空间下的行人疏散路径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生成的疏散路径信息有望反馈到地标系统中并有效指导突发情况下行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完善视野受限时的行人疏散理论,探讨了出口指示标志在行人疏散中的作用和其他影响疏散的因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视野受限时的疏散理论模型,统计估算了行人的疏散时间;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对比研究了出口指示标志在行人疏散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出口指示标志能够明显地影响行人疏散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避免了无出口指示标志时的盲目和绕行现象,优化了行人疏散路径,提高了疏散效率。同时发现,在不同出口宽度下大的视野距离会对疏散起积极作用;初始行人密度较小时,行人数量的变化对疏散时间影响不大;初始行人密度较大时,疏散时间与行人数量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安全与健康》2012,(24):20
无人驾驶汽车,也称为智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依靠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信息,并通过车内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仪来实现无人驾驶。11月24日上午,一辆代号为"军交猛狮Ⅲ号"黑色途胜越野车从京津高速北  相似文献   

15.
马晴  康宇  宋卫国  曹洋 《火灾科学》2021,30(1):46-53
当前行人疏散实验中基本图计算方法通常是通过对每个行人进行跟踪实现的.但这种跟踪方法难以实现实时人群动力学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深度基本图网络.实验提出的网络框架由两个模块组成,即多尺度递归卷积神经网络(MSR-Net)和光流模块,分别对行人密度和行人速度进行估计.具体来讲,MSR-Net学习了输入图像与行人密度图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一台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研究成功 ,已在长沙湘江水利工地投入使用。由国防科技大学与有关单位联合研制的这台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重达 12 6吨 ,是 1998年德国研制的自重量为2吨的世界第一台无人驾驶压路机的 6倍。这台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能根据施工范围和要求 ,自主完成点火、起步、变速、转向、倒车、停车等基本操作 ,并根据施工地面的软硬程度调整振动等级 ,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压实质量。据专家介绍 ,由于高性能无人驾驶振动压路机不需要人上机操作 ,所以不用考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最大限度增大振动幅度 ,达到…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跨越障碍物行为对人员疏散进程的影响,建立考虑跨越障碍物行为的人员疏散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引入危险度的概念,利用危险度区分可跨越障碍物与不可跨越障碍物;通过2种不同的邻域,实现行人的跨越障碍物行为;建立某地震后的疏散场景,对不同初始行人密度及跨越障碍物行人比例的疏散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初始行人密度、跨越障碍物行为以及跨越障碍物行人比例对人员疏散过程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行人跨越障碍物行为使得模拟过程更加符合实际行人面对障碍物的运动模式,消除了障碍物路口行人必须绕过障碍物引起的某些阻塞;与不存在行人跨越障碍物行为相比,初始行人密度增加对存在行人跨越障碍物行为的场景影响更小;行人在面对可跨越障碍物时,跨越障碍物行人比例越高,疏散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露天矿山开采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趋势的分析,系统解析露天矿山无人驾驶运输项目的必要性。对煤矿、非煤矿山露天矿山无人驾驶安全运行以及安全运行标准体系建设提出建议,促进露天矿山智能化开采,实现矿山运输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19.
斑马线是行人的过街通道,是受法律保护的“安全线”和“生命线”。曾几何时,在这条保护行人生命的安全通道上,人车争抢的对抗愈演愈烈。作为弱者的行人,在强悍的汽车面前纷纷败北,以至留下一场场流血丧命的马路悲剧。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人良好的公德似乎总被中国人羡慕,譬如说,美国人很注意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不闯红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美国,闯不闯红灯还要看是车是人,无论何时,汽车都不能闯红灯,但行人却有闯红灯的“绝对自由”,比如,在纽约这样拥挤的大城市里,行人也常常乱穿马路。不过,总体来说,美国确实没有什么行人闯红灯,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多数人都开车,除了在闹市,行人本就不多;二是大多数非闹市区车道都是为车设计的,车速快,行人实在不敢冒这个险。但中国人却常冒险。有个笑话,一个中国人因在美国过马路时闯红灯,被美国女友甩了,说你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