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河源区降水遥感反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雨作为产汇流的驱动因子之一,其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影响着产汇流规律.利用黄河源区1993年、1995年、1997年与1998年NOAA-AVHRR遥感数据以及同期的降雨观测资料,分析了降雨的空间分布和洪水的相关性,同时也分析了黄河源区降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黄河源区玛曲1967-2014年的日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时间变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近几十年来玛曲极端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研究区极端降水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气温极端化趋势较为明显,极端气候的突变开始于1980年代;所有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一致的显著增加或者减少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间存在显著的波动特征,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稳;研究区极端气候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相关性较弱.极端气候变化将导致黄河源区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草地退化沙化、湿地面积萎缩、水土流失加剧、生态难民增多.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区湿地萎缩驱动力的定量辨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4年黄河源区湿地卫星遥感监测解译资料和1962年以来玛多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湿地和气候变化特征,定量判别了造成湿地减少的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的贡献率,揭示了气候因子与湿地减少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990年以来黄河源区湿地动态变化特征呈现出河流、湖泊、沼泽湿地面积的萎缩和湖泊斑块数的减少,以及河流、湖泊、沼泽湿地向滩涂湿地转化的退化特征;1962~2004年间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差异,特别是1990年以来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量微弱减少和蒸发量增大的干旱化趋势;人类活动对湿地退化的贡献率要大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对湿地退化起到了主导作用;不同类型的湿地面积变化与自然因子的关联序尽管不尽一致,但近15年来黄河源区气候干旱化对于湿地的退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各类湿地面积随气温的升高、降水量的减少、蒸发量的增大、土壤冻结日数的减少和径流量的减少而萎缩,沼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显著,而蒸发量对湿地面积的退化有着更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行走黄河源     
单力 《环境》2005,(11):8-11
纯朴笃厚的环保志愿者李根,讲起黄河源和黄河源区的孩子们时,思路清晰、语气坚定.有着似火的激情,与他的外表判若两人。李根说,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黄河源,10月中旬,在燥热的秋天里.李根激情的叙说,将人们的视线和思路旱地拔葱拔高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青海省麻多乡郭洋村——那里是黄河源区。  相似文献   

5.
黄河源区积雪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9~2016年积雪深度数据和同期气象站点的降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源区年均雪深和积雪天数的时空间演变规律,采用弹性系数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降水、气温对积雪的影响及其空间规律.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积雪期集中在11月到次年4月,源头以及西北高山区积雪初日较早,终日较迟,同时也是年均雪深高值区,积雪天数较长.研...  相似文献   

6.
甘南黄河水源涵养区是黄河源区降水最充沛的地区,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也是青藏高原中华水塔的重要涵养地.该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关系到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安全,加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修复是筑牢黄河长江上游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文章通过分析甘南黄河水源涵养...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山东半岛在长时间序列上的臭氧(O3)时空分布特征及潜在来源,在分析山东半岛2005~2020年O3浓度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小波分析、熵权法和相关性分析对O3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山东半岛O3的潜在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格局上,山东半岛地区近地面臭氧2005~2020年间呈现出“三峰型”趋势,2010年达到最大值[(40.48±7.64)μg·m-3], 2013年为最小值[(36.63±5.61)μg·m-3].季节表现为:夏季[(42.49±1.7)μg·m-3]>春季[(40.65±0.6)μg·m-3]>秋季[(36.47±0.7)μg·m-3>冬季[(36.46±0.3)μg·m-3].(2)空间格局上,2005~2020年山东半岛O3浓度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特征,O...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9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辅以同期气温、降水和地形数据,通过最大值合成、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源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形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 表明:黄河源区植被NDVI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但空间差异显著,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近20a来,植被总体...  相似文献   

9.
黄河源区湿地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黄河源头玛多县,利用遥感手段分析了该地区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的湿地动态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湿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在1990~2004年间,黄河源湿地呈现持续萎缩的状态,减少速率平均为2864.48 hm2/a 。其中前10年和后4年平均减小速率分别为2329.81和4201.14hm2/a,后4年的变化速度是前10年的1.8倍。高原湖泊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转移概率小于3%,而高原沼泽湿地和河流湿地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与其他土地类型的转移概率分别达到40.16%~38.37%和46.27%~40.25%。不同的湿地类型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度是不同的,沼泽与日照和蒸发关联度最大,湖泊与蒸发和降水关联度最大,河流与气温和蒸发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近地面O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地形相对闭塞的盆地区域更加突出,而盆地地形区域O3的时空演化、潜在源区及驱动因素尚未被完全揭示.因此,以典型盆地地形区—四川盆地为研究区,基于长时间尺度(2015—2021年)的O3浓度监测数据,采用后向轨迹、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讨O3的时空变化特征、传输路径、潜在源区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2015—2021年四川盆地O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为(143±7)μg/m3,夏季O3-8 h浓度高于其他季节,O3-8 h浓度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和昼夜差异.(2)空间格局上,四川盆地O3-8 h浓度第90百分位数总体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西部平原地带是核心污染区域.(3)2015—2021年影响成都市的气流轨迹中短距离输送轨迹占比为74.24%,长距离输送轨迹占比平均值为25.76%. 2015—2...  相似文献   

11.
李军  李旭  李开明  焦亮  臧飞  毛潇萱  潘文惠  米璇 《环境科学》2023,44(5):2562-2573
为研究黄河流域城市河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来源,以黄河兰州段为研究区,采集4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并测定了重金属Cr、Ni、Cu、Zn、As、Cd、Hg和Pb的含量.分别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地累积指数(Igeo)和沉积物污染指数(SPI)对这8种重金属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CA)、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主成分分析/绝对主成分分数法(PCA/APCS)相结合的手段解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除As之外,其余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兰州市和甘肃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空间上,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值集中于河道拐弯处;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结果均表明,表层沉积物以Cr污染为主,Cd和Ni污染次之;沉积物污染指数结果表明,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为自然-低风险级别.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Cr、Ni、Zn、As、Cd和Pb等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工农业混合源、自然源以及工业和交通活动复合源,贡献率分别为77.6%、11.4%和11%.  相似文献   

12.
论文利用采自黄河源区的两个样点的祁连圆柏树轮样本建立了区域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了树木生长与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7月的平均流量与树轮宽度密切相关,相关系数达0.73。由此重建了黄河源区过去390 a来的流量变化,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高达53.6%。重建序列大体经历了7个丰水期和10个枯水期。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重建序列存在着42、18和2~4 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区域对比结果表明,重建结果与周边其他基于树轮资料的重建序列的干湿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论文重建序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黄河口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黄河口表层沉积物中25种多环芳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w(PAHs)为48.56~277.12 ng/g,平均值为122.92 ng/g,表明PAHs处于较低的污染水平.PAHs组分中2~3环PAHs所占比例最大,其中w(萘)最高,w(菲),w(1-甲基萘)和w(2-甲基萘)也较高.PAHs来源诊断比值〔w(□)/w(亲体PAHs)〕分析表明,石油污染和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是黄河口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因子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AHs主要来源于交通燃油和天然气燃烧排放、石油污染、焦炉燃烧排放三大污染源,其中石油污染贡献最大(占74.5%),而交通燃油和天然气燃烧排放、焦炉燃烧排放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分别为12.8%和12.7%.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黄河干流内蒙古清水河段黄河水中表层沉积物与铅(Ⅱ)相互作用以及脯氨酸对其的影响,得出了离子交换率E%-pH关系曲线,该曲线的突跃范围及最大离子交换率E%。结果表明: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内,脯氨酸深度增加,离子交换率E%增大,并且在pH为0-10的范围内,随着pH值增大,离子交换率E%增大;交换剂为转化沙时的离子交换率E%比未转化沙大。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磷赋存形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于2009年4月在黄河口湿地采集表层沉积物,利用改进后的SEDEX方法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磷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含量变化范围为12.12~25.37μmol·g-1,平均值为20.70μmol·g-1,其中自生磷灰石磷和碎屑磷灰石磷为表层沉积物中磷的主要赋存形式.中值粒径与各形态磷含量密切相关,弱吸附态磷、自生磷灰石磷、活性有机磷含量与中值粒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碎屑磷灰石磷含量与中值粒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影响各形态磷在沉积物中含量,弱吸附态磷、活性有机磷、自生磷灰石磷含量均随TOC含量增加而升高.包括弱吸附态磷、活性有机磷和铁结合态磷在内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变化为1.15~6.74μmol·g-1,平均值为4.27μmol·g-1,占总磷的摩尔分数为6.35%~30.4%.  相似文献   

16.
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中多氯联苯来源解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静  崔兆杰  范国兰  许宏宇 《环境科学》2007,28(12):2771-2776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22个表层土壤样品中类二英类多氯联苯(PCBs)进行双毛细管柱GC-ECD结合MS测试,并对所得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同系物水平上解析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中PCBs污染的类型、来源、贡献率和同系物组成.结果表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土壤中PCBs污染存在4类污染源:第1类污染是由地表径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来自黄河沿岸企业的工业生产和使用,其贡献率为49.6%,同系物组成与国产PCBs相似,且与Aroclor1221相对应;第2和第3类同属点源污染,来自沿海地区的油田开采活动,贡献率分别为15.0%和10.1%,第2类同系物组成与Aroclor1221和Aroclor1242叠加的结果类似,第3类与Aroclor1260相似;第4类污染是由大气污染导致的非点源污染,来自大气的干、湿沉降,其贡献率为8.4%,同系物组成与Aroclor1242、Aroclor1248和Aroclor1260叠加的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7.
选用黄河上中游地区无定河流域为中心的15个气象站1959~1999年的降水日值资料,对随机天气发生器CLIGEN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再现降水的能力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CLIGEN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的降水发生概率;很好地再现了年、月、日降水总量平均值,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2.4%、2.4%和2.1%;CLIGEN再现了96.4%的日降水变率、95.9%的月降水变率和84.1%的年降水变率。对年降水变率估计稍差,表明CLIGEN在模拟降水变率方面还有改进的必要。从降水极值看,年降水最大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11.1%,偏差最大的是干旱区的临河站(39.1%);年降水最小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20.5%,偏差最大的是临河站(-30.7%);月最大降水量除两站稍低外,其它站平均偏高20.2%;日降水最大值除临河站偏低3.4%外,其余各站平均偏高43.2%。总体上讲,CLIGEN在干旱地区的模拟能力比在半干旱区稍差。鉴于CLI-GEN模拟的极大值绝大部分都偏高,因此利用CLIGEN模型生成的降水资料运行径流和土壤侵蚀模型有高估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可能,需要进一步利用自计雨量计的资料对CLIGEN生成次降水的参数进行验证,以确保径流和土壤侵蚀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地区藏族游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源地区达日县为案例,在牧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气象资料、 遥感和地面调查,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草地退化过程和藏族游牧民的响应与适应行为。结果显示,研究地区1956-2009年期间年平均温度每10 a增加0.29℃,比青藏高原和全国增温作用更加明显;在气候变暖和放牧活动的共同影响下,1970年代-2000年期间,29.39%的草地出现退化;为应对草地退化后果,牧民通过提前转场放牧、 建造围栏、 调整畜群数量与结构等生产措施加以缓解,同时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表明,藏族游牧本质上具有适应气候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属性,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经过适应性改造的藏族游牧业能够成为黄河源地区重要的气候变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