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运用水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省各市(州)2003~2011年农业水足迹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和人均农业水足迹均呈增加的趋势变化,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农业水足迹较大,2011年农业水足迹分别达82.44×108,45.56×108,41.02×108 m3。人均农业水足迹各市(州)差距不大,其中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略高。(2)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益方面显示:四川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净贸易量均为正值,属于农业水资源净输出地。2006、2009、2010和2011年农业水资源匮乏度较高,成都市水资源紧缺度最高,2005~2010年均在200%以上。(3)驱动因素方面显示:耕地复种指数和人口总数是农业水足迹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关联度分别是0.643 3和0.632 5。建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适当控制高耗水农产品生产规模,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空间和季节用水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唯GDP论考核中存在的缺陷,以及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视角,联合考虑水资源的水质、水量问题,以全国各省(自治区、市)为参照构建全国平均用水水平、先进用水水平的计算标准,开展水资源资产的价值量计算。以产值与用水的关联为依据划分农业、工业、建筑与服务业和虚拟生态业,以综合用水效率系数判断用水效率高低,以综合水质系数判别水质状况的好坏,结合区域拥有的水资源量,构建了完整、全面、可适用于全国的水资源资产与负债计算体系,并以山东省济南市为研究对象,计算用水效率与水质作用下的相应系数,得到资产与负债综合系数,并以此为基础对济南市的水资源总资产与负债以及人均资产与负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2005—2015年,济南市的综合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均高于全国平均用水水平,但与全国先进用水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整体的水质状况正在逐年改善;基于全国不同用水水平的水资源总资产与人均资产变化情况趋于一致,资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波动。以全国平均用水水平为计算标准时,2006年水资源总资产以及人均资产最低,分别为55. 25亿元、924. 85元; 2013年水资源总资产以及人均资产最高,分别为171. 99亿元、2 878. 75元。以全国先进用水水平为计算标准时,2006年水资源总资产以及人均资产最低,分别为47. 96亿元、802. 76元; 2013年水资源总资产以及人均资产最高,分别为143. 82亿元、2 407. 27元; 2014年水资源总负债以及人均负债最低,分别为40亿元、669. 51元; 2005年水资源总负债以及人均负债最高,分别为168. 20亿元、2 815. 34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近20年来人居环境的改善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选择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三个指标反映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研究了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发现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带来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的同幅增长,而是出现了"喇叭口"现象,两个指标之间最大相差2.4倍,但也存在一个适度的节能居住条件,中国目前已经偏离了这个最优点并处于耗能的上升期。德国与我国类似,在户均住房面积和人均能源消费量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U型曲线关系,但上升阶段明显比我国更陡。虽然与德国、日本、美国相比我国在人均能源消费上最少,但从总量和长期趋势来看,中国仍面临着重重挑战,必须通过使用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来降低能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营造节能又宜居的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与趋势预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客观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对促进水资源利用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3~2018年中国省域水资源生态平衡供需情况,并利用ARIMA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3~2018年中国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年际波动较大,而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先增后降的小幅波动趋势,人均水资源供需总体盈余,但在降水量较少的年份逼近赤字边缘.(2)中国水资源承载状况保持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有余,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赤字的宏观格局,人均水资源以有余区和超载区为主,地区间水资源生态盈亏差异较大.(3)中国的农业用水在4类账户中占比最高,研究期内人均农业和工业用水足迹由增转降,人均生活和生态用水足迹逐年递增;除北京外,其余省份的主要用水账户为农业和工业.(4)中国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呈现出"整体平稳,局部变化"的地域格局.15年,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生态超载加速.(5)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未来将在30°N~40°N部分地区呈现恶化,但在多数地区逐渐改善.其中东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改善潜力较大,青藏高原将呈现恶化趋势,晋、陕、豫、鲁、苏、辽地区可能形成重度预警区.  相似文献   

5.
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认识这种差异的特征对于制定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有关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17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农业发展差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东中西部农业发展的整体差异仍然很大,主要表现为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均乡镇企业产值差异较大。而且,从1980~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吉尼系数一直呈现增大趋势,说明区域差异呈持续扩大的态势。到1998年人均农业产值的吉尼系数高达0.43,已经高于国际警戒水平。对近10年东中西部乡镇企业产值变化的分析说明,自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以来,东中西部乡镇企业产值的比值已经由16:5.6:1.0变为4.5:2.1:1.0。显然西部开发促进了西部农业经济的发展,缩小了区域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用水问题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焦点问题.文章从探讨我国水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我国水资源严峻的现实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水问题的对策建议;加强管理,建立系统的管理体制;依靠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投入,打好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实施虚拟水贸易,缓解水资源短.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安徽省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了该省2010年水足迹,并对水资源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安徽省总的水足迹为728.98亿m3,人均水足迹为1 067.79m3/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31.44m3/人,水资源的消耗已明显超出其水资源可利用量,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安徽省水足迹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占全省水足迹总量的99.49%;(3)此外,安徽省万元GDP水足迹值相对较高,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状况。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过境水来实现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全省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构成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与经济的增长,世界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世人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1997年1月,联合国在《对世界淡水资源的全面评价》的报告中指出:缺水问题将严重的制约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可能导致国家之间的冲突。我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首先,从水资源数量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6位,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 ,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考虑我国国情 ,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 0 0 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 0 0 0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85 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 ,到 2 0 2 0年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 3 0 0 0美元 ,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万元 (2 0 0 0年不变价 ,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数据从生活消费视角定量评估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基于Kaya恒等式基本原理,采用LMDI分解法构建一个包括消费碳排放强度、消费结构、城乡消费比重、消费水平、经济水平和城乡结构在内的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对我国1995-2012年的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消费水平、经济水平、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城乡消费比重各因素效应对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均大于对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消费水平、经济水平、消费结构因素对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明显;城镇人口效应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量的减排意义重大,而农村人口效应导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量的增加;城乡结构变化会带动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城乡结构达到一定程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碳排放的变化也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家庭生活消费节能减排的对策及建议,引导居民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步的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道门槛。然而 ,在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利用的情况 ,无序的城市化又进一步恶化了本已极为严峻的水资源短缺。但城市化始终是实现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 ,在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 ,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中心城市规模 ,以控制对水资源的局部过度需求 ;通过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实现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通过对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加以调整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依靠这种适宜的城市化战略 ,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跨越水资源门槛 ,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经济和生态走廊,也是我国正大力打造的经济新支撑带,分析各省会城市用水效率对缓解人水矛盾,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2011-2013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各城市用水效率,并用Tobit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①超效率DEA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情况较好。分城市看,武汉、昆明、杭州、贵阳和成都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上海和重庆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2012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行,证明水资源利用效率受政策因素驱动迹象明显。②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11个省会城市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衰退趋势;而较低的技术效率变化和纯技术效率是制约长江经济带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省会城市中,杭州、合肥、长沙和贵阳TFP值排名靠前,长沙、上海、南昌和杭州技术进步最快;武汉用水效率衰退趋势最为明显和严重,合肥、长沙、杭州的用水效率提升较快。③Tobit回归结果表明,人均GDP、人均水资源量和第三产业比重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且呈正相关关系。因此,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是在切实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础上,积极改进生产技术,普及节水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最终形成制度、技术和结构的综合节水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广中水回用 实现污水资源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口的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 ,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增加 ,这些都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恶化 ,同时 ,也带来许多城市环境问题。80年代以来 ,河北省持续偏旱 ,地表径流量逐年减少 ,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水资源量逐年减少 ,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 3 1m3 和 15 5m3 ,为全国平均值的 10 %和 8.5 % ,海滦河流域平均值的 5 4%和62 % ,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的短缺 ,严重制约了河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为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0.1°CO2排放网格数据分析研究,全局Moran指数为0.27(P<0.01),说明在空间上中国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自相关性。局部Moran指数结果表明,以重点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其CO2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效应。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受热点城市影响而形成空间集聚格局,一些重点城市直接决定着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因此在城市尺度上分析我国CO2排放特征非常重要。在349个城市层面上分析得到城市CO2排放和人口、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和经济活动强度是影响我国城市CO2排放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层面上验证了CO2排放EKC曲线的统计显著性,U型拐点出现在一个较高的经济水平。在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二维空间上的城市聚类结果表明,根据碳排放特征,我国城市可以分为6组,其中"低排放、低经济"组是主要类型,占总城市的35.82%,而"低排放、高经济"组是比较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但城市个数最少,仅6个。我国8个低碳试点城市在6组城市中除"高排放、高经济"组没有外,其它组都有入选城市。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陕西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全国的52%,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关中地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针对生产用水消耗问题,采用LMDI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用水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影响程度。根据本文对陕西省2001年至2011年生产用水量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得到4个结论:1陕西省生产用水消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用水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生产用水量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脱钩"效应;2经济规模效应是驱动陕西省生产用水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带来的用水压力依然巨大,如果不考虑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进步,10年间陕西省用水量增长幅度将超过140%;3农业生产比重的下降是经济结构效应驱动陕西省生产用水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行业的结构调整总体上对抑制用水增加起负面作用;4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陕西省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矿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耗水行业的用水效率提高有效减少了用水总需求。文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陕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建议:1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努力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从而有效抑制生产用水的快速增长;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高耗水产业的比重,依托陕西省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提高高效用水行业的经济结构比例;3强化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定额管理,通过阶梯水价、节水奖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研发使用低耗水的生产工艺;4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兴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降低农业用水量。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陕西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全国的52%,人口和经济集中的关中地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针对生产用水消耗问题,采用LMDI方法从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用水技术效应三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用水变动的驱动因素及影响程度。根据本文对陕西省2001年至2011年生产用水量变化的因素分解分析,可以得到4个结论:1陕西省生产用水消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用水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生产用水量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脱钩"效应;2经济规模效应是驱动陕西省生产用水增加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带来的用水压力依然巨大,如果不考虑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进步,10年间陕西省用水量增长幅度将超过140%;3农业生产比重的下降是经济结构效应驱动陕西省生产用水下降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他行业的结构调整总体上对抑制用水增加起负面作用;4通过技术进步效应是抑制陕西省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农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矿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耗水行业的用水效率提高有效减少了用水总需求。文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陕西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建议:1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努力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从而有效抑制生产用水的快速增长;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高耗水产业的比重,依托陕西省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提高高效用水行业的经济结构比例;3强化企业生产过程和工序用水定额管理,通过阶梯水价、节水奖励政策促进企业积极研发使用低耗水的生产工艺;4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兴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降低农业用水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根据最新的水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特点: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资源安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水质危机导致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水资源管理缺乏科学体制。认为21世纪中国的水资源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强有力的措施,包括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引入市场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界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提出基于总量控制条件下人口 经济 水资源三者系统协调耦合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方法,分别采用产业结构调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等措施,以赣江袁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进行例证。研究结果表明:在用水总量控制、保障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GDP水平条件下,(1)优化后行业用水定额下降,流域需水总量减少,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目标年2015年和2030年流域需水量调整后较调整前分别减少036亿m3、090亿m3,较调整前下降了23%和53%;(2)对于不同目标年,优化后用水区域可承载GDP和承载人口有所增加,2015年和2030年全流域可承载GDP分别增加2649亿元和15191亿元,全流域可承载人口分别增加773万人和1874万人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始终是与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步的,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一道门槛。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利用的情况,无序的城市化又进一步恶化了本已极为严峻的的水资源短缺。但城市化始是实现西部开发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实现西部在开发战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严格控制中心规模,以控制对水资源的局限过度需求。通过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布局,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实现区域范围内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通过对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加以调整,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依靠这种适宜的城市化战略,才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跨越水资源门槛,最 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 ,我国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增长迅猛。 2 0 0 3年 ,我国煤炭生产量达 16.67亿吨 ,而煤炭供应呈现局部紧张局面 ,特别是部分电厂发电用煤告急 ;我国原油产量 1.7亿吨 ,进口原油和成品油 1亿多吨 ,但一些地方出现柴油等成品油短缺现象 ;电力方面 ,2 0 0 3年全国累计发电量 1910 7.6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15 .5 % ,可全国还有 2 0多个省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我国一次能源资源情况也不乐观。我国人均常规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0 0 0年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只有 2吨多 ,人均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 10 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