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森林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对于估算碳收支与平衡有重要意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保工程)作为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不仅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且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利用1988~2008年5期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长江上游地区天保工程实施方案(一期、二期)等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分析了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2000~2010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天保工程实施前后10a长江上游六省区市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变化以及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二期(2011~2020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 367.47Tg C,其中天然林碳储量1 195.24Tg C,人工林碳储量1 72.23Tg C,分别占工程区总碳储量的87.41%和12.59%。天保工程实施10a前(1988~1998年)与天保工程实施10a后(1998~2008年),长江上游六省区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别增加290.65Tg C、705.12Tg C,同时该地区在1999~2003年到2004~2008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量,较1989~1993年到1994~1998年的增加量高80.92Tg C。根据长江上游天保工程区一期森林植被固碳速率及其变化,估算该地区天保工程二期的森林植被固碳能力为5 903.25Tg C。  相似文献   

2.
为了定量分析和比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变化,运用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和岷江上游流域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的经济价值,以及分析1986、1995和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所得到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岷江上游地区不同年代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进行了估算和比较。并初步分析了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原因。1986~1995年,农田面积增加了60 801 hm2,比1986年增长了477%。林地面积减少了89 01217 hm2,占原来面积的497%。总的生态服务价值从1986年到2000年减少了1199×108元。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砍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转变为草地、农田等土地利用类型。通过1995年和2000年对比得出:自从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以来,到2000年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与1995年相差约4 16528 hm2,生态服务价值相差约79亿元,可见国家政策在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1986年相比还相差甚远,天然林保护工程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三北”工程:世界生态之最,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经过15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截止到1992年底,工程共计完成人工造林0.13亿ha、封山封沙育林600万ha、飞机播种造林60万ha、零星植树30亿株。加上天然林和1977年前的人工林,三北地区现有林面积(包括人工造林)已增至约0.35亿ha,占这一地区土地总面积的8.6%左右。在“三北”万里风沙区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已有0.125亿ha农田和0.089亿ha草场得到了林网的保护。这一工程始于1978年,是在我国北部横贯东西的13个省、市、自治区551个县气候干旱,风沙危害,水土  相似文献   

4.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植被覆盖及生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利用该地区2000~2015年MODIS NDVI数据、气象和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研究区统计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MVC)、趋势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川中丘陵区经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后的植被动态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川中丘陵区植被呈增加的趋势,增速为5. 84/10 a(P0. 01);31. 58%的区域植被NDVI显著增加,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中游和岷江中下游,2. 90%的区域植被NDVI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及周边;研究区植被对降水的敏感性较气温更强,22. 08%的区域面积NDVI与降水是呈显著相关的,仅7. 69%区域面积NDVI与气温是显著的;森林、灌木和草地的NDVI增加明显,各自增加比例超过60%,而建设用地和湿地是NDVI减少最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对川中丘陵区植被覆盖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生态修复项目,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为了讨论这些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其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与展评,研究环境修复政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3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以及其他环保政策使项目区的绿色植被覆盖度迅速提高。但是与撂荒地的自然恢复过程相比,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降低了总的植被覆盖度,导致退化土地面积增加,加剧了当地的沙漠化;同时,由退耕引起的粮食减产部分可以通过在更适宜地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来补偿,退耕还林工程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在大规模环境修复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人民对环保政策的态度也在平稳进步。与其相反,由于天然林保护项目所实施的禁采、禁牧政策缺少必要的补偿措施,对当地居民的生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只有极少数人认为植树种草应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当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结束后,许多已修复的植被面临被再一次开垦的危险。由此可见,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和提供适当的生态补偿,可以在改善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避免贫困与环境恶化。同时,必须警惕不适当的技术和政策对环境和社会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区经济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天保工程”实施5年来,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公司木材产量已由1997年“天保工程”实施前的3 3 9.1万m3调减到2 0 0 2年的2 2 2 .4万m3,减幅为3 4.8% ,5年累计减少木材产量2 96.8万m3,减少森林资源经营性消耗5 0 1万m3。为确保森林资源不再遭受人为的破坏,集团公司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管护、专业管护队管护、公安森警林政执法巡护管护为主的“三道防线”,进一步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监管力度。到目前,已落实家庭管护承包户14 65户,专职管护人员2 .1万人,建立…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生态脆弱地区,是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实施区。首次利用遥感数据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采取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定量化的分析金沙江流域生态建设工程对流域植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8年,金沙江流域年均NDVI在波动中呈显著增加趋势,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增加速率最快的是农田植被,增加趋势最显著的是灌丛植被;季节平均的NDVI空间分布与年内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不同季节NDVI的变化趋势也存在空间分异性,春、夏、秋和冬季金沙江流域NDVI呈增加趋势的像元分别占总像元的1650%、830%、1170%和1403%;春、夏和秋季都是灌丛NDVI的增加占主导地位,冬季则是草地NDVI的增加占主导地位。基于分析,在“长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综合治理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金沙江流域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中国一些地方违法圈地毁地的现象十分严重。自去年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严格查处,但违法圈地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的遏止。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自1996年至2 0 0 3年的7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已由19.5亿亩减少到18.5亿亩,7年减少了1亿亩,平均每年约减少14 2 9亩,比两个海南省的耕地还要多。中国人均耕地只有1.43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四十。2 0 0 3年,在全国3 1个省、区、市中,人均耕地低于0 .8亩警戒线的已有六个。与此并存的另一问题是,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污染等原因,现有耕地的质量在逐年下降,耕…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及其重心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72个区县为研究样本,基于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运用熵权法与专家法确定综合权重,根据综合指数法计算森林生态承载力指数,并对2001~2016年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进行时空分析,同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安徽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重心轨迹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森林生态承载力状况整体上得到了很大改善,全省大部分区县处于可载等级;政府林业投资强度、天然林保护面积占比、退耕还林面积占比、林分结构等指标权重较大;省内森林生态承载力水平分布不均衡,超载地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地区,可载地区则大多分布在皖西南山区;森林生态承载力重心在2001~2006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2006~2009年从东南向东北方向迁移,2009~2016再次向东南方向迁移,且迁移的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0.
四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川森林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青藏高原东部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森林植被是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平衡的主要天然屏障。本区森林资源能否持续发展整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通过对四川森林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表明,四川森林资源丰富,具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发展潜力大,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天然林多、人工林少、林地土中退化严重,资源分布不均,树种单一,森林结构不合理,引种与林副产品的开发也存在许多问题,经济、生态效益差,也是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的脆弱区之一。要促进该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其生物多样性,发挥潜力,增强生态屏障作用,必须走以保护为主,多渠道开发,经济与生态效益并重的综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系统的野外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森林植被在空间上发展不均匀,无明显垂直分带,且分布分散,人为干扰严重。目前,在70多个植被类型中,森林类型占25个,江岸两侧海拔800 m以下地区森林已经很少。森林类型中,马尾松、柏木林的分布面积最大,并在许多疏林中成为主要树种,主要是飞播或人工种植。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17.5%。库区薪炭林仅能满足农村用能总需求量的10.78%。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导致脆弱的土壤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库区土壤年侵蚀量达到2.9亿t。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影响将是长期的。调查结果同时表明,库区植物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种类在5 032种以上,而且乡土树种多。分析认为,只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科学地封山育林,分带逐步恢复,同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森林能源,建设多目标复合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发展经济,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实现森林恢复,形成合理布局的水库森林防护系统,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遗传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其社会经济贡献长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低估,对遗传资源经济贡献的忽视造成了资源不断破坏和生态环境的退化。通过对遗传资源内涵及其价值的重新梳理,测算了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保护价值,以及由遗传资源利用而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各种经济贡献价值。研究表明,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总经济价值为22688亿元,相当于泰州地区生产总值的935%;2011年泰州市遗传资源的直接经济利用价值、研究与开发价值、遗传资源保护价值,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价值分别为14350、1426、6013、899亿元,而遗传资源第一、二、三产业中四类价值的经济价值总和分别为14139、5606、2943亿元。研究表明:生物遗传资源的四类价值在遗传资源三次产业中均具有重要的经济贡献,尤其在遗传资源第一和第三产业中的经济贡献分别占据了8383%和3499%;而对于整个泰州市三次产业来说,生物遗传资源在二、三产业中的经济贡献较小,分别为4%和315%,主要原因在于二、三产业中涉及遗传资源的产业不多,以致生物遗传资源在遗传资源产业层面和区域产业层面上的贡献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国森林在世界处于什么地位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公布的世界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五位 ;人均森林面积居第 119位 ;中国森林每公顷生物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中国人均蓄积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根据评估报告 ,中国土地面积占世界 7.2 % ,森林面积 1.3 4亿hm2 ,占世界 3 .9% ,森林覆盖率 14 % ,居世界第五位。目前森林面积领先于我国的有前苏联 ( 7.5 5亿hm2 )、巴西 ( 5 .66亿hm2 )、加拿大 ( 2 .47亿hm2 )和美国 ( 2 .1亿hm2 )。世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 0 .6hm2 ,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 0 .5hm2 ,发达国…  相似文献   

14.
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和就业问题备受世人瞩目。本文首先概述了气候变化、森林、林业与就业的相关关系;阐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林业行动框架,归纳出林业碳增汇、碳贮存和碳替代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三种主要方式;并介绍了中国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能源林业的具体实践;进而定性分析了中国林业重点行动对就业的正负面影响,并以广西碳汇试点项目为例加以佐证,最后阐明了中国林业发展及就业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林业通过碳增汇、碳贮存和碳替代三种主要途径和系列行动,为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应对气候变化的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林业行动对就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我国未来林业用地开发利用潜力、物种资源利用潜力和林业产业开发潜力巨大,由此创造的就业潜力也十分可观。因此,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加大林业领域投资,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并促进林业绿色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攀西地区实施退耕和天保工程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攀西地处长江上游,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生态退化严重。论述了攀植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问题,如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脆弱性及地方财政的弱势地位造成对森林依赖性砍伐,法律法规等各项具体配套措施不到位,利益分享补偿机制等制度建设落后于实践,群众的落后思维方式和发展观念难以摒除等都使工程实施初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当地群众脱贫又返贫,社会矛盾激化等。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即区分当前和长远两个层次,在当前主要依靠国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吸引民间投资,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强化普法执法,加强现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等;远期内,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水电,旅游等资源商品型替代产品,重视农村科教文卫普及,摒除陈规陋习,控制人口增长,树立“环境容量/土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浙江金华市出现淡水珍珠养殖“热”。金华淡水资源丰富,全市水域74万亩,其中可养珍珠塘库20万亩,预测1993年全市养殖珍珠水面3万亩,周期产值可达2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7.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实行30余年,其能否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增长是一个悬而未决且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命题。为此,本文在对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变迁分析的基础上,以其在1991年和2001年的制度改革为自然实验依据,通过精确断点回归模型估计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变迁各阶段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森林采伐管制经历了"无管制"、"全面管制"、"分类管制"等三个阶段,政府管制强度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断点回归结果显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2001年的分类管制改革对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可见,1991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在全国层面实施并没能起到保护森林资源的作用,2001年后国家加大采伐管制力度,即在加强公益林采伐管制的前提下,不断增加公益林区划面积的做法可能会造成森林资源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是森林经营者在生存压力或经济激励下可采取"滥砍滥伐"或"俘获"政府等方式突破现有管制,政府一味的加大管制力度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森林经营者"超额"采伐行为。本文同时发现,自1991年以来我国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归功于重点工程造林项目在全国层面的实施。基于此,认为国家应在限额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弱化政府对采伐许可等管理制度的管制力度,并大力发展林区替代产业,降低森林经营者的山林依赖度,以期从本源上解决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失灵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国家计委主任兼西部开发办主任曾培炎说 ,目前 ,西部开发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 ,根据中央总体部署 ,西部开发办今年将重点抓好四件大事。这四大件大事包括 :今年年底基本完成西部开发的总体规划 ;研究制定促进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 ,重点研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吸引人才的政策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在西部新开工建设十大工程 ,加快五个基础条件好、对西部开发有先导作用的基础设施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安排 31 0亿元投资用于 78个在建大中型项目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抓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开发今…  相似文献   

19.
投资自然资本(NC)、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是协同推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其关键之一在于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基于2009~2016年重庆市各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调查数据,测算了全市ESV,并结合研究期间各区县经济水平,系统分析了ESV与经济增长时空动态关系的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全市ESV在2009、2012和2016年分别是 4 011.29、4 000.63 和4 037.24 亿元,呈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2)变动的主要原因在于林地面积的变化,建设用地对林地等的占用导致了前期的下降,而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峡后续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后期的上升。(3)从空间自相关关系来看,全市人均GDP与地均ESV负相关关系减弱,表现为“低高组合为主,双低双高为辅”,低-高聚类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高-高聚类分布在渝西地区。最后,因地制宜地提出实现经济和生态双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已经从试点转向全面启动。除此之外 ,今年的退耕还林工程还安排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 5 93万亩 ,安排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 40 0万亩 ,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40 0万亩。退耕还林个体承包将做到“三到户” ,即 :退耕还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以及植被保护的任务落实到户 ;国家粮食补助、现金补助和种苗补助的政策兑现到户 ;实行”谁造林 (草 )、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 ,林草权属落实到户。据介绍 ,1999年底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重要决策。 2 0 0 0年初 ,国务院有关部门下发了《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