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肖莆 《绿色视野》2008,(9):36-39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掀起行政改革的浪潮,不少国家都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法律,以顺应社会各界对更公开、更透明的公共管理的呼吁。推行环境信息公开战略,大大降低了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信息成本。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尚东  朱秀芸 《绿叶》2012,(9):57-63
本文以江苏启东发生的因环境信息不公开,民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为切入口,指明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下,政府若怠于履行环境信息公开的职责,公民为此寻求司法救济,由于在法律制度上对公民申请资格存在严格的限制,诉求很难获得法院的支持,因而有必要建立环境信息公开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了环境信息公开的行政公益诉讼内涵,建立的法理基础和制度基础,并就建立此制度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观察     
霍伟亚 《绿叶》2013,(3):123-123
土壤污染信息将不再是"国家秘密"今年1月30日,北京律师董正伟通过在线提交和发送电子邮件方式,向环保部提交了两份信息公开申请,一份是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方法和数据信息;另一份是,申请公开全国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方法信息。2月24日,北京律师董正伟收到了环保部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其中提到"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数据信息属国家秘密不公开答复"。2月26日,董正伟就环保部的上述答复申请行  相似文献   

4.
环境公益诉讼是公众参与的表现,能对权力腐败予以防治,其首要前提是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只有逐步健全信息公开机制,让公民充分了解政府工作,才能对政府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也明文规定:"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它不仅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我国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提升的重要手段。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近年来进展迅速,但仍存在关键性环境信息严重缺失等现象,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及政府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本文从政府、企业、社会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法律法规、组织监管和沟通协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包括:1加强组织领导,任命副部级官员主管环境信息公开工作;2推动国务院出台《环境信息公开条例》,推动各类环境政策法规纳入信息公开条款;3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互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4建立主要污染源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刺激企业改进环境表现;5加强对地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督查、考核、评价及表现公开;6加强各级政府环境信息公开能力建设;7实现环保部及环保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协调共享;8全面改善环境数据质量;9细化环境信息公开政策,包括环境风险及健康信息公开政策;10加强与其他部委关于环境信息公开工作的合作与协调。  相似文献   

6.
程洁 《绿叶》2012,(9):37-44
环评报告是我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制度机制。就其本身而言,环保报告属于政府信息,应被纳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范围。在一般情况下,环评报告不属于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不能被简单列入公开豁免的范围。在环评报告具备公开属性的前提下,政府机关应优先选择主动公开的方式。环评报告的主动公开可以吸引更多公众参与环评,有效遏制审批寻租,促进更为优良的环境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7.
生态行政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行政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行政学分支学科,学术界常常将其与行政生态学相混同。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行政的发展历史、理论渊源、定义、基本内涵进行阐述,使其区别于行政生态学,希望能够对生态行政学科的建立有所益处。  相似文献   

8.
策划人语:信息为何公开?一、熵是系统的混乱程度,热力学中用以说明热学过程不可逆性的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当熵增加时,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封闭的体系都自然而然地趋向退化。因此,突破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就必然走向"反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曹明德  毛苑入 《绿叶》2013,(9):27-31
通过对开展网络环保的必要性分析,环保部门应当重视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中的网络环保.满足公开信息的特征要求、完善公开途径,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三分之二的垃圾焚烧厂拒绝公开污染数据,令人担忧。按照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环境污染信息并不涉及国家秘密,理应完全公开。自然之友、芜湖生态中心等环保组织近日发布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在运行的122座垃圾焚烧厂仅有42家提供污染物监测数据,其余均以种种理由搪塞或拒绝公开,报告还指出,垃圾焚烧厂污染物排放超标屡见不鲜。(见5月4日《人民日报》)2012年,芜湖生态中心向122座垃圾焚烧厂所在地的环保部门申请公开污染物监测数据,只有42家愿意提供,其余80家多以"不属于公开范围"、"不属于重点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首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提供工具,这些信息可能涉及决策者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考虑不够深入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公众参与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决策变得审慎,最大程度地避免规划实施后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和保障,应创造条件让公众能够了解所公开的信息的含义,同时应拓宽公众参与的信息获取途径,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尽可能多地将规划相关信息提供给公众。  相似文献   

12.
曹明德 《绿叶》2012,(9):8-12
环境信息公开是公民环境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环境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众参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当下,唯有充分发挥和实现政府的环境责任,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获得行政司法救济,才能避免环境群体事件的发生,有效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与政府监管策略的演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企业与消费者、投资者、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真实的企业环境信息是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的必要前提,所以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的企业愿意公开真实的环境信息,但同时也会使不具有良好环境行为的企业有动机公开虚假的环境信息以谋取额外收益,进而导致企业环境信息的信号传递失效。针对此问题,本文考虑了相关主体的有限理性特征,构建了企业是否真实公开环境信息与政府监管行为交互的演化模型,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变化对系统演化结果的影响,并通过数值实验模拟了不同初始状态和参数设置下的系统演化过程,得出了一定的结论。研究表明:初始状态时的政府监管概率、政府的监管成本、对企业公开虚假环境信息的惩罚、政府选择监管策略的收益、企业真实公开环境信息的收益和企业的伪装效果系数对系统的演化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政策手段对这些参数进行调控可以引导系统向良好模式演化,使企业公开真实的环境信息,达到环境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磊 《绿叶》2011,(4):9-15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不完全等于信息发布,而是一个信息管理的过程,涉及内容界定、流程管理、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需协调横向的部门间关系、纵向的各级政府间关系、条与块间的竞争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多重关系。在现有应急管理体制下,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可通过厘清政企关系、强化风险评估、加强信息共享、公开事件报告等方式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5.
傅毅明  宋国君 《绿叶》2013,(9):13-20
中国环境信息行业发展历经三部曲:自给自足、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当前正处于环境信息公开向环境信息公共服务的转型与变革期。相较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共服务强调以公众为本位的“信息流再造”.要按照公众需求来重塑环境信息流,安排环境信息的生产、公开,服务与反馈等信息活动;强调制度构建,重点包括建立政府统筹协调下的干系人参与网络、以公众环境权益保障为中心的信息体系、信息质量和信息标准、信息流的全过程管理及价值显现与补偿机制等。发展环境信息公共服务,顺应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改革需要,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6.
<正>政务公开是建设法治政府的一项重要制度,今年2月份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立了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工作重点与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推进政务阳光透明、扩大政务开放参与、提升政务公开能力做好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环境信息公开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意见》要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好推动环保工作、服务绿色发展、促进社会共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常成 《绿叶》2011,(4):21-26
环境信息公开不单单是信息的普及,它还能通过压力促进环境执法、动员公众对环境议题的支持等。新时代的经济社会条件对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信息公开也还面临着公开范围不足,例外情况过多等局限。  相似文献   

18.
金玲 《环境教育》2010,(6):43-45
<正>从一般意义上讲,所谓环境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或者企业根据法律的规定、当事人的申请或者其他原因,向申请人或者社会公众公开有关环境信息的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信息公开一般包括政府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9.
官方的信息公开积极而有效,因为它源自正式的科学研究,然而,期待通过制度来推进信息公开,这样的完美制度根本不存在,但如果技术上能做到最好,其效果就会趋近完美,信息公开要多从技术方面琢磨。  相似文献   

20.
环境风险的应对与治理超越了单纯的政府职能范围甚至单一的民族国家范围,需要重新构思一种开放参与型的风险治理框架。信息在环境风险时代成为宪法性的权利客体,信息权同时具有自由权、社会权和参政权的复合属性,涵盖了现代治理结构中的消极知情、信息服务和民主参与的规范要素。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为探索环境风险的公开透明治理之道提供基础性的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