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基于中国839个国家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数据和778个农业气象站点农作物生长发育数据,提取并统计了中国冬麦区265个国家气象站点麦收期连阴雨频率、最长连阴雨日数和最大过程雨量。通过构建“灾害胁迫-暴露-适应”的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4年中国166个地级市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灾害风险主导因子进行风险防范分区。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连阴雨灾害胁迫的带状递减特征明显,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灾害胁迫等级整体高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灾害暴露和适应等级呈现出高低交错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华北西部、黄淮西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的暴露等级相对较高,适应能力相对较强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会城市、直辖市及其周边区域。2)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灾害中等以上风险的区域占冬小麦播种地市的73%,2 226.23万hm2的冬小麦处于麦收期连阴雨的胁迫中。3)中国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灾害风险热点区域以灾害胁迫-适应主导和适应能力主导为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提升区域适应能力是降低冬小麦麦收期连阴雨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雾霾灾害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使得民众不得不对其加以认识和了解.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南京居民的雾霾风险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南京居民对雾霾风险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主要表现在:居民无法区分PM2.5与雾霾之间的确切差异;居民的雾霾成因认知存在偏差;但居民对雾霾后果及其主体责任的认知较为清晰.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居民通过佩戴口罩、改变饮食、调整户外活动和进行健康支付等一系列行为方式来防止自雾霾的侵害,居民表现出较高的防霾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南京雾霾天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雾霾天气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城市雾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对雾霾的治理也有多方面的举措。2013年12月江苏地区出现的雾霾事件是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南京此次雾霾事件的回顾,从雾霾溯源、南京的应对及评述两个方面入手。对人们关注的这一热议话题进行探讨,总结出应对雾霾的一些经验和有力举措,以提供应对城市雾霾事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雾霾灾害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且风险信息的传播会引发社会次级风险。为了研究社会风险信息的扩散演化趋势,本文构建了雾霾社会风险的情景信息扩散模型。以中国2013年雾霾灾害为例,将风险信息扩散过程分为爆发期、扩散期和稳定期,分析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信息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政府应在风险信息爆发期和扩散期增大官方渠道信息的覆盖范围,尤其在爆发期需对自由渠道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监管,在社会风险扩大之前制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立平  陈俊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833-3839
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运用空间极限边界分析模型,采用中国2003—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从经济、人口、政策三方面入手,遴选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变量,探究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雾霾污染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京津冀、长三角及中东部部分地区出现高-高集聚现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建筑施工、人口规模以及汽车保有量对雾霾污染具有抗干扰性的"稳健性"影响.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进行雾霾区域联合防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清洁高效使用煤炭,合理布局城市人口等.这些建议为政府制定治理雾霾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东营市城区为例,利用近年来空气质量和城市发展统计资料,分析了东营市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东营市防治雾霾天气的对策及建议.目前,导致东营市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污染因子为PM10,主要来自建筑扬尘、道路扬尘、汽车尾气等.在继续做好工业污染源控制的基础上,东营市应采取增加绿化面积、加快淘汰黄标车、开展区域性合作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雾霾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中国持续发生大范围雾霾污染,包括北京在内的众多城市均受到雾霾的侵袭,雾霾的出现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排放密切相关.尽管雾霾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目前仍然存在处罚力度偏轻等诸多问题.结合雾霾污染出现的原因以及中国雾霾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雾霾防治的建议:将PM2.5纳入雾霾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扩大环保部门在机动车尾气监管方面的权限以及扩大对违法排污主体的处罚范围,加大处罚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8.
全球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为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城市的生存和安全发展。以典型的灾害多发地区滁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概念框架,构建了各单灾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激励模型复合单灾种风险评估结果,定量测度了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城市安全风险进行了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占比从低到高分别为2.49%、8.71%、41.08%、30.47%和17.25%,以中风险占主导。在空间上,城市安全风险表现为中部高于周围边缘区域,呈现出由核心区往外逐步减弱的格局特征。(2)6个驱动因子对城市安全风险的解释力强度为人口密度(0.404)>地均GDP(0.402)>建筑承灾能力(0.095)>植被覆盖度(0.078)>路网密度(0.013)>用地类型风险(0.012),因子交互协同作用后对结果的解释力增强。研究结果为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能够服务于高风险区域的灾害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东部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发展的典型区中国中东部为例,借助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函数、重心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实证了1998-2016年雾霾污染与城市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关联。结果表明:时间层面,雾霾污染与入境旅游之间存在长期均衡,雾霾污染是入境旅游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在短期内会对入境旅游的稳健性产生显著负向冲击,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冲击趋于缓和;空间层面,雾霾污染和入境旅游重心分别向东北和西北偏移,研究期间两者空间重叠性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整体上两者呈显著空间负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以高—低和低—高集聚为主,雾霾对豫东、徽北和鄂中等地的入境旅游市场影响最为突出,且具有空间依赖性。本研究可为区域入境旅游业合理应对雾霾天气,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尤其是华北地区雾霾情况日趋严重.雾霾天气不仅对中国人民身体健康形成了威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经济的正常健康发展形成了制约.本文探讨了中国雾霾的主要形成原因及雾霾对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危害,根据雾霾成因分析经济产业调整的具体方式,以期优化经济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城市发展,从 源头治理雾霾,有效地促进经济产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西安市典型霾过程中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和气象要素影响,利用地面空气质量数据、CALIPSO卫星激光雷达资料以及气象要素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天气形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对西安市2016年12月17-21日霾过程依据RH(相对湿度)进行干霾、湿霾和雾霾的划分,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前期干霾阶段,西北沙尘的输送使得高空气溶胶退偏比和色比较大,以沙尘型气溶胶为主;中期湿霾阶段,RH的增大使得低层细粒子增多,消光系数达1.7 km-1,以污染型气溶胶为主;后期干霾阶段时,低层大气中非球形粗粒子增多,以混合型气溶胶占主导.气象要素对霾过程影响较大,静风、高湿、"双逆温"效应不利于颗粒物的清除,逆温强度的变化与污染物的消长具有一定的滞后一致性.RH和ρ(PM)共同影响能见度变化,RH高于80%时,能见度由RH主导,相关系数达到-0.871;RH低于80%的污染阶段,ρ(PM)对能见度起主导作用,相关系数达0.85以上.研究显示,不同霾阶段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差异较大,气象要素对霾过程的消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灰霾天气对本溪地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霾引发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灰霾天气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就尤为重要.文章运用本溪地面观测2012-2014年本溪市、本溪县、桓仁县3个国家基本站的观测资料,对霾日进行筛选和统计,分析本溪地区霾日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溪地区霾日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霾日数增长迅速.本溪地区冬半年霾日明显多于夏半年,两县霾日少于市区,空气质量优于市区.  相似文献   

13.
1980~2012年江苏省城市霾日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端阳  魏建苏  严文莲  吕军  孙燕 《环境科学》2014,35(9):3247-3255
利用1980~2012年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城市霾时空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2年江苏省霾日增加,重度和中度霾增加显著,苏北和沿海城市霾日增加显著.秋季和冬季霾日最多,夏季最少.秋、冬季霾主要在内陆,沿海略少.除苏南三城市,6月其他城市霾日都比较多.80年代霾日较为均匀,90年代苏南、苏西南增加,2000年代江淮之间和苏北增加,2010~2012年苏北霾日增加显著,苏南地区霾日略有减少.全省连续性霾日、区域性霾日及连续性区域霾都呈增加趋势.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扩大、由工业及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逐年增加,导致区域气温升高、空气相对湿度下降,形成城市热岛和干岛效应,加上污染物的增多,增强了霾形成和维持的条件,持续性霾、区域性霾和持续性区域霾也增加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0~201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气象观测资料,对长江三角洲区域雾和霾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雾、霾分布不均匀,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盐城中部沿海地区、安徽省黄山地区、浙江东部沿海地区,霾日大值区主要分布在以南京、杭州、合肥、衢州为中心的周边城市.时间变化上,城市化水平高的大城市年雾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呈增加趋势,之后呈减少趋势;城市化水平低的小城市年雾日数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下降时间滞后于大城市.大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小城市雾日月平均分布呈双峰型特征,即春季和冬季较多.大城市和小城市年平均霾日数一直呈增加趋势且20世纪90年代之后差距变大.区域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导致的温度上升,空气污染加剧导致的气溶胶增加,是造成长江三角洲雾日、霾日不同变化特征的原因,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复杂,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In January 2013, a long-lasting severe haze episode occurred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China; at its maximum, it covered a land area of approximately 1.4 million km2. In Wuhan, the largest city in Central China, this event was the most severe haze episode in the 21st century. Aerosol samples of submicron particles (PM1.0)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e long-lasting haze episode at an urban site and a suburban site in Wuhan to investigate the 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1.0 in this area. The mass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its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WSIIs) were almost at the same levels at two sites, which indicates that PM1.0 pollution occurs on a regional scale in Wuhan. WSIIs (Na+, NH4+, K+, Mg2+, Ca2+, Cl-, NO3- and SO42-) were the dominant chemical species and constituted up to 48.4% and 47.4% of PM1.0 at WD and TH,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WSIIs on haze days were approximately two times higher than on normal days. The ion 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cles were more acidic on haze days than on normal days. The results of the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imply that th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its water-soluble inorganic ions may be caused by stagnant weather conditions in Wuhan.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62~2011年霾日观测资料,使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及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华中地区霾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霾高发中心位于河南中北部、湖北中西部和湖南中部人口集中的气溶胶浓度高值区,其中霾日数最多的站点为河南新乡,年均达到79.1d.霾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霾日数最多,夏季最少,霾污染是典型的冬季大气环境事件.但随着近年春夏秋三季霾日的增加,华中地区霾污染的季节性差异减小.城市地区是华中霾污染严重的区域.近50年污染地区霾发生频率增多,而相对清洁地区霾污染发生频率减少.华中地区大气环境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变化特征.近50年来华中地区霾日增加受人为污染物排放加强和东亚季风减弱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华中地区灰霾天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及其潜在健康风险,于2018年1月13~24日对华中区域观测点——黄冈站点加密采集PM2.5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PM2.5中Cr、Mn、Co、Ni、Cu、Zn、As、Cd、Sn和Pb进行分析,通过富集因子法对其污染特征进行探讨,并采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暴露模型对其潜在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2.5中Zn质量浓度最高,致癌物质As、Cd质量浓度均高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的二级标准限值,70%的元素质量浓度在灰霾中期占比最大.富集因子分析显示,Cd、Sn、Co、Pb和Zn富集程度最高,特别是在灰霾中期,这些物质主要来源于交通和燃煤.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手口摄食是引起非致癌风险的主要途径,儿童的暴露量和非致癌风险均明显高于成人.Pb对儿童存在非致癌风险,PM2.5中重金属对成人不具有非致癌风险且致癌重金属不具有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基观测结果和多源卫星遥感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及HYSPLIT4后向轨迹模式,对华北平原中部背景地区(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东南郊)冬季霾事件的污染物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观测时间为2014年12月13日~2015年1月16日,共有5次霾过程,占观测总天数的82%.地面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的污染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相似,O3浓度在清洁天浓度较高;NOx、SO2、PM10、PM2.5呈较强正相关性,NOx、SO2与 PM10相关系数0.64、0.57,与PM2.5相关系数0.56、0.45;近地面污染物以细粒子污染物为主,其中又以气态污染物二次生成的细粒子为主.AMPLE地基激光雷达和CALIPSO数据表明,华北平原霾层中上部受浮尘影响,以粗粒子污染物为主.气象探空数据表明该地区冬季大气对流层稳定利于霾的维持,假相当位温垂直差、K指数、露点差与能见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56和 0.38.分析近地面风速风向对霾过程的影响表明,该地区冬季以南方向静小风为主,风速与能见度相关系数为0.32 ,PM1受东北方向污染源影响,PM1~2.5及PM2.5~10受西北方向污染源影响;结合高空风场分析,霾过程1受西北浮尘影响,霾过程5受南来水汽影响.通过后向轨迹分析,该地区冬季的低空污染传输主要来自东北和西北方向,其中东北方向区域传输来自河北与山东,占来源比例的14%,近距离污染传输主要来自站点以西的郑州、洛阳,约占来源比例的33%.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雾霾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许多报道都将机动车尾气看做是雾霾的"元凶".G20期间,在柯桥区及周边区域几乎全部企业都处于停产状态下,根据柯桥区域机动车限行前后的数量与空气报告得出的数据显示:PM2.5浓度没有随着机动车减少而降低,汽车的尾气对PM2.5浓度的影响有限,机动车尾气是雾霾的"元凶"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