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保选线是铁路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环保选线的方法和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以我国北方地区某新建铁路穿越城区段工程为例,识别并筛选了影响线路方案的环境因素,探讨建立涉及环境敏感区、城市规划区、既有车站的环保选线方法和评价体系;并将该方法体系运用于线路方案环境比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可以较清晰地反映不同方案在环境敏感性、规划相容性、工程可实施性、施工期环境影响、运营期噪声影响等方面的优劣,可以为铁路环保选线、环境可行性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铁路建设项目作为大型非污染型工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和难点,对其评价体系研究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以大化铁路专用线为例,介绍了铁路建设周围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潜在影响,从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提出了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其结果可供铁路选线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铁路项目在选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环境敏感区,但是受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城市规划、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有时难以绕避。本文结合新建京沈铁路客运专线,将工程穿越鸡冠山分景区的选线过程、工程建设对景区的影响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做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种类多样化、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新业态,以及新版环境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对铁路建设项目环评的新要求,阐述项目合规性分析是环境评价开展的前提,对工程概况、工程方案环境影响比选,以及生态、声、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评价的技术要点,改建铁路"以新带老"和工程变更环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保选线成为铁路勘察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研究了合湛铁路涉及雷州青年运河饮用水源保护区线路方案,从工程、环保及社会稳定风险综合分析,考虑技术方案、工程投资、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尤其从保护好雷州青年运河饮用水源保护区这一重要的环境敏感区角度出发,研究得出北侧方案合理,选址具有惟一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列车运行功能转化方程,对铁路选线设计中设置小半径曲线引起限速时的列车运行能耗特点及列车减速距离对列车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限速对列车运行能耗影响的量化结果,以及减速、加速距离是影响限速条件下列车运行能耗的主要参数等结论,以期为铁路线路选线提供能耗影响参考,或应用于铁路建设项目线路方案选择的节能评价。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对能评工作的重视,相关单位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要求,使能评工作的开展规范化、科学化。铁路运输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也发布了相关的规范文件,对铁路建设项目的能评工作加以规范。铁路建设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项目主要技术标准,线路走向方案,车站(段、所)的选址方案和平面布置方案,以及机车、动车组选型的节能评估,是铁路项目评估的重点。单位运输工作量综合能耗和单位运输工作量牵引能耗,是反映铁路建设项目能效水平的主要指标,是评估铁路建设项目是否节能的标准,也是铁路工作内容和能耗特点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施工期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污染控制是铁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展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用现场监测数据来定量分析说明环境问题,可以为指导施工、保护环境及预防环境污染事故提供重要的技术手段。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须在环境监测工作规划及监测技术支持下,全面考虑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的多种环境要素,选取适当的指标,制定出一套既规范而又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和开展施工期的环境监测工作,以准确地反映施工期的环境变化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开展成兰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中,建设单位依据变更环评报告要求,设立隧道涌水口试验专题工点、建立环保标准化示范点、建立弃渣场动态管理台账等环境监理工作模式,运用GPS定位、小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高新技术,在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及竣工验收(试运营)阶段开展了各项环境监理工作。在施工阶段重点关注了环境敏感区和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环境监理、主体工程中路基工程和隧道工程及桥涵工程的环境监理、大临工程中关注弃渣场及沙石料场、施工营地和场地、制梁场及铺轨基地、混凝土拌合站等环境监理工作。成兰铁路在施工期创新开展的各项环境监理工作模式,对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项目开展施工环境监理工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铁路沙害防护体系建设是多种防护措施的有机结合。铁路沙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选线、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特别是运营期间,为了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铁路沙害一般发生在干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带,铁路沙害防治应综合运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技术,建立生物措施、工程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不具备采用生物措施的情况下,工程治沙措施是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武广客运专线由北向南跨越武汉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隧道和桥梁的形式跨越景区一级保护区的水域和陆域地带。本文主要从铁路选线、施工到运营过程中,重点结合景区规划和工程方案,对景区景观与植被、鸟类、水体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铁路穿越景区的环保措施进行了研究,以评价铁路对景区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近年对铁路建设项目环境监控过程的实践经验,对铁路工程中不同工程类型施工活动进行了分析,识别出各种类型在不同施工阶段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铁路建设是“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土石方开挖会产生弃土弃渣,为有效解决好弃土弃渣问题,需要在源头上出渣减量化、过程中出渣资源化、末端实现合规化,最终实现弃渣综合利用最大化。通过对铁路建设项目弃渣处置现状的分析,阐述水土保持方案及工程建设中弃渣综合利用的途径,提出增强铁路建设的环保意识、加强与职能部门的沟通、提高对弃渣综合利用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等建议,为后续铁路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及施工阶段弃渣综合处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新建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宜宾线受功能定位、走向、接轨站位及自然保护区分布范围等因素限制,线路不可避免跨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充分贯彻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结合相关路网规划、过江通道,从设计源头开展多方案比选,绕避了鱼类产卵场;采用集蓉昆高速铁路、渝昆高速铁路和城市道路“三合一”而建的公铁两用钢箱梁斜拉桥跨越,确保在依法合规基础上减少保护区占用影响;深入开展环境可行性论证,桥梁施工采用了钢围堰、吊装法等绿色环保施工技术;通过对施工污(废)水采取有效控制,开展水生生物监测及鱼类增殖放流等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不利环境影响。新建川南城际铁路自贡至宜宾线跨越自然保护区实践是体现“工程可行,生态优先”的典型案例,为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穿越生态敏感区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和检测工作经验,对铁路建设期施工概况、铁路施工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等进行论述,从加强职业健康防护宣传和教育、实行岗位轮班制度、加强工人个体防护用品佩戴监督管理、强化铁路建设的卫生保障措施、改进施工工艺和研发新材料等方面提出铁路施工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建议,以期降低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人员职业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列车运行功能转化方程,分析铁路线路坡度对列车运行能耗的影响,阐述线路坡度起伏、拔起高度、节能坡等选线设计要素对列车运行能耗的影响机理,得出坡度对列车运行能耗影响显著、线路起伏在相应的"临界坡度"值以下对列车运行能耗无影响、拔起高度与下坡坡段长度比值可近似判别线路方案的节能状态等结论,以期为铁路线路选线提供能耗影响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铁路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是近年实施的一项环境保护制度,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铁路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是核查铁路建设过程环保防护措施落实情况的关键制度,是实现铁路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的关键保障。通过对建设项目环保竣工验收方法的浅析,提出解决环保竣工验收中存在问题的办法,尽可能减少因环保措施未完善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铁路工程建设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施工期的不良环境影响,成兰铁路创新环境管理模式,优化环境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规范性文件,施行了"备案登记、巡视联签、验收一票否决、双月动态评估考核"4项环境特色管理制度,实施了设计与施工阶段全过程环境管理,并大规模开展了施工期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较好地保护了沿途环境。成兰铁路在大型重点工程施工期环境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提升绿色施工水平已经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2个方面对目前工程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针对铁路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提出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避免新管幕法下穿铁路既有线施工所导致的轨面不平、列车晃车等铁路运营事故,以太原市迎泽大街下穿火车站通道工程为施工背景,考虑火车站内强电磁干扰环境对传统电磁、电容式传感器的影响,选用合适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设计了监测方案并搭建了监测系统,获得了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数据,并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土体沉降,获得了地表横向距离沉降规律,对比论证了该监测技术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监测和计算结果表明,新管幕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呈漏斗状,中间大两头小,监测断面的最大沉降值为21.2 mm,在施工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