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盘锦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奥德姆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以辽宁省盘锦芦苇湿地为例,对1968~2008年间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演替进行评价分析。提出了优化和保护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方略,以达到保护芦苇湿地,促进湿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与短叶茳芏空间扩展前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空间扩展过程中的交错带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空间扩展过程中不同湿地植被的钒(V)生物富集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间扩展影响下不同湿地土壤的V含量在0~40 cm土层均表现为芦苇湿地 > 交错带湿地 > 短叶茳芏湿地;芦苇湿地和交错带湿地土壤的V含量垂直变化特征较为一致,并均于40~50 cm土层出现较高值.芦苇与短叶茳芏的空间扩展整体增加了交错带湿地土壤的V含量,其均值相比短叶茳芏湿地增加了8.69%,而相比芦苇湿地仅增加0.21%.空间扩展主要通过改变湿地土壤的颗粒组成、EC以及植物的生物量、株高和密度来影响土壤的V含量分布.芦苇与短叶茳芏的V生物富集特征呈相反变化,这与二者竞争过程中植被生态特征改变以及其对V的竞争利用方式有关.此外,不同湿地植被均以根的V富集能力最强,且交错带短叶茳芏的V生物富集能力要高于交错带芦苇,这与二者在竞争生境中对V的吸收利用与转运的差异有关,交错带短叶茳芏可用于未来受V污染湿地修复的备选物种.研究发现,芦苇与短叶茳芏为应对空间扩展过程中的竞争可能采取不同的V富集策略,前者通过将富集到根中的V优先转运至光合器官(叶)的方式来保持相对竞争优势,而后者通过将富集到根中的V大量转移到地上主体(茎)的方式来抗衡来自芦苇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生态处理工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文章以某小型屠宰废水处理项目为例,屠宰废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改造原有预处理工艺加两级芦苇湿地进行处理,出水满足国家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同时跟踪监测人工湿地的进出水水质,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芦苇生长影响因素。当COD污染负荷达到560 kg/(hm2·d)及以上时,会对芦苇生长产生抑制甚至毒害;而在较低的污染负荷条件下,湿地具有更高的抗冲击能力,随着进水COD、氨氮等浓度的升高,湿地处理效率也得到提升;但过低的污染负荷会因为湿地基质营养物质的缺乏而影响芦苇的生长,在确保湿地植物芦苇正常生长和高效的氨氮去除基础上,同时考虑最大减少湿地占地面积和投资,湿地进水COD污染负荷宜控制在250 kg/(hm2·d)。  相似文献   

4.
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重金属富集能力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盐城海岸带的原生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检测了Hg、As、Cu、Zn、Pb、Ni、Cd、Cr共8种重金属在其茎叶和根系部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芦苇植物体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能力各异,其根系对Hg和Cr的富集能力较大,其茎叶则表现为对Hg的富集能力较大;芦苇植物体对于8种重金属的转运系数均小于1,其中转运系数最大的是Cd,达到0.88。基于国家药用植物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经贸行业标准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评价了该湿地植物芦苇的入药情况。结果表明,该湿地芦苇不符合药用植物入药标准。芦苇滩土壤中,Cd和Cu含量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Cd和Cu污染。因此,就目前芦苇开发利用状况而言,收割芦苇的行为有利于高效、经济地从湿地中转移出各种重金属污染物。芦苇可以作为受污染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植被,利用其高生产力,通过秸秆收割来达到净化湿地环境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鱼滩芦苇湿地全年均属于大气甲烷的排放源,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大小并无一致的规律,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13、5.06和4.74 mg·m-2·h-1,差异不显著,其中涨落潮过程排放到潮水和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98和2.0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斑块年均甲烷排放通量(11.02mg·m-2·h-1)明显高于芦苇湿地年均甲烷排放通量(4.98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明显增加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芦苇湿地0~40 cm土壤中甲烷产生潜力范围为0.029~0.123μg·g-1·d-1,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最大,且与其它土层差异显著(P<0.05).气温、土壤温度和地上生物量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显著(P<0.05),落潮后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盐度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植物光合及蒸腾特性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芦苇光合作用及蒸腾特性随气象和水力条件的变化,及湿地相应的脱氮效率.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芦苇光合及蒸腾特性与脱氮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芦苇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对湿地脱氮效果影响较大,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增加,湿地中DO浓度上升,改善了湿地脱氮效果;湿地水深影响芦苇水分利用效率和湿地脱氮效率,与浅水位比较而言,深水位下芦苇的水分利用率和湿地脱氮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文条件下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真菌群落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不同水文条件下黄河口滨海湿地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通过内转录区间(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淡水恢复芦苇湿地(FPW)、非淹水芦苇湿地(NPW)、潮汐芦苇湿地(TPW)和盐地碱蓬湿地(TSW)土壤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非淹水芦苇湿地土壤中真菌OTUs数量最高(902),但4种湿地...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不同生境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磷(P)的累积和分配过程的影响,于2016年5-11月,选取新生芦苇湿地和退耕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芦苇植物体各器官与枯落物的生物量和P含量.结果 表明:①新生湿地和退耕湿地内芦苇各器官生物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枯落物生物量符合指数型增加模型,退耕湿地内的芦苇生物量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水深条件下芦苇湿地对氮磷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两种水深条件(2cm浅水位和15cm深水位)下芦苇湿地对模拟太湖水中氮磷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芦苇的存在明显地促进湿地脱氮除磷能力的发挥。湿地内反硝化过程为主要脱氮途径。芦苇对湿地反硝化过程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供有机碳源实现的。在相同进水水质和停留时间为24h的运行条件下,浅水位芦苇湿地与深水位芦苇湿地相比对氮磷的去除率更高,但后者对氮磷的去除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0.
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COD的模拟去除及纳污量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原状芦苇土柱灌溉鸭粪废水的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COD的净化规律,并估算了芦苇湿地系统对COD的最大纳污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养鸭废水对芦苇的生物量影响不同,低、中、高浓度处理下芦苇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长36.1%、24.4%、24.3%;不同时期湿地系统对COD的净化效果不同,生长期要明显好于抽穗期和开花期;同一时期不同浓度处理条件下芦苇湿地系统对COD的净化效果亦存在明显差异,高浓度处理下湿地系统对废水中COD的去除率明显高于低浓度和中浓度处理.芦苇湿地系统对鸭粪废水中COD的净化可以用指数方程表示,而且在相同进水浓度下,降解常数(k)与温度成线性关系.高浓度处理条件下,估算出白洋淀芦苇湿地系统对COD的最大纳污量约为26629t·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