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要分析了转移、安置在应急管理与救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转移、安置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灾害脆弱性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规模和程度模型,讨论了人为决策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对转移、安置的发生进程的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分级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级,阐述了转移、安置中的资源需求。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转移、安置财政补助机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吴会胜  刘兆礼 《灾害学》2007,22(1):27-30
利用GIS组件ArcObjects开发了洪灾淹没模拟与避难决策系统,介绍了系统的需求分析、数据来源、数据处理、系统结构及系统功能的实现。对系统涉及到的利用矢量模型与栅格模型的优点以及复杂性最短路径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虑了小尺度上的灾情时空变化情况、灾民避难能力的强弱、道路的可行性等,体现了洪灾动态模拟、避难决策、损失统计的详细性、真实性;基于B/S体系结构,实现了基础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3.
曹琦  何中市 《灾害学》2012,(1):139-143
计算机模拟训练是增强抢险救灾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联合仿真建模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并设计了抢险救灾物资保障模拟训练系统。提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主要包括物资保障业务、分布交互式协同、模型管理与优化、数据管理、过程推演与保障流程控制等;分析了三层系统结构,基础平台层由指挥系统、导调控制系统、RTI等组成,资源层由模型库、知识库、数据库等组成,应用层则由生活、野营、医疗、工程、装备等五个模拟训练子系统组成;给出了基于联合仿真建模技术的仿真模型设计流程,并完成了基于HLA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构建了抢险救灾物资保障的四类联邦成员,设计了FOM与SOM模型,完成了Agent-DEVS联邦模型与RTI的接口。以上研究为开展抢险救灾应急保障模拟训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是当前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的概念,并从目的、指标、主体、方法等4个方面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绩效考核体系。应用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考核体系的客观、实用和可靠性。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春节越来越近了,出门在外的您一定已经买好了车、船、机票准备回家了,家在本地的您一定也已备足了年货准备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本期我们特别为您准备了出行安全、居家安全、食品安全方面的小知识,为您提个醒,支个招,祝您和家人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相似文献   

6.
大跨长悬挑钢-混凝土高柔结构的动力性状决定了其风振系数不能采用我国规范中的方法来计算。制作气弹性模型进行了动力性状、脉动风作用下位移响应、加速度响应、扭转响应、气动力稳定性等问题的相关试验,计算得到了风振系数,分析了风速、风向角、风机、周围建筑物等因素对风振系数的影响,给出了风振系数的建议值。将试验结果与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结果偏大,符合风洞试验原理。研究结果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工神经网络在鞍山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分析了鞍山市区岩溶塌陷的主要影响因素,选取了“盖层结构、盖层厚度、含砾石粘土厚度、构造影响距、构造组合、灰岩富水情况、降落漏斗影响距、地下水径流强度、基岩类型、岩溶填充率、线岩溶率、居民点分布和人口密度“作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指标;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过程,得到了每个指标的权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评价手段对鞍山市岩溶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区划。通过与历史岩溶塌陷点分布图的比对,验证了区划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1950~1990年水旱灾害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蒋金才  季新菊 《灾害学》1996,11(4):69-73
根据河南省各县1950~1990年水、旱灾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揭示了本省各流域水、旱灾害农业损失程度,论述了水、旱灾的成灾原因、特点和规律。并对水、旱灾的灾度作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村镇既有建筑现状的调查和地震、洪水、台风中受灾房屋的灾害调查,掌握了我国村镇房屋的建筑材料、结构型式、建造方式、传统习惯及其震害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村镇建筑抗震防灾规程和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对村镇建筑在抗震、抗洪和抗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抗御措施,提高了村镇建筑抵抗地震、洪水、风暴灾害的能力。相关研究单位和技术人员在村镇防灾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仅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黑龙江省81个站夏季6-8月的气温、降水资料,计算了其变异系数,并进行了正态化处理,求得了Z指数。确定了重旱、轻旱、重涝轻涝和特低、偏低、温度指标,求出了其发生概率,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灾害风险3级区划,即大、中、小风险区划;另外,还进行了黑龙江全省的主旱区和主涝区区划。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脱钩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脱钩理论,对全国和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总产量90%以上的19个省(市、区)粮食生产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时段来看,全国粮食生产和自然灾害之间表现为扩张耦合的关系;19个省(市、区)粮食生产和自然灾害之间均表现为耦合的关系,其中湖北、浙江、广东表现为负向耦合关系,其他省(市、区)表现为扩张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对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性与风险性加大,积极响应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已成为稳定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内在要求。本研究从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出发,对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种植制度与布局、粮食生产潜力等方面综合分析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呈下降态势,气温显著升高。(2)东北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病虫灾害累计发生面积增大,低温冷害事件明显减少。(3)气候变化改变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发育,促进种植界限北移东扩,粮食生产潜力有明显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性,总体而言,气候变化有利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针对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基于粮食产前、产中、产后视角,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稳定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响应策略,对于保障东北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粮食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丽  安萍莉 《灾害学》2011,26(1):48-53,59
分析了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台风灾和农业病虫害、草害、鼠害8种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计算了其造成的历年粮食减产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估2020年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不同自然灾害对我国各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旱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在黄淮海区、西北区等;涝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等;风雹灾风险区对我国粮食产量影响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新疆和青海;台风灾风险区集中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农业病虫害风险区集中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分布在华南沿海区和西南区等;而霜冻灾、农业草害、鼠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刘明亮  陈百明 《灾害学》2000,15(4):78-85
从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出发,通过粮食产量的时间趋势项与波动项与波动项的分解,探讨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区域差异,并分析了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于受灾状况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农业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风险主要受耕地生产潜力、播种面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政策保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根据甘肃省粮食产量统计资料,在甘肃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各类风险因素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应是提高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杨梅忠  阎嘉祺 《灾害学》1993,8(1):60-64
渭北煤矿区是陕西省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随着矿区的开发,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地质灾害亦日渐增多。矿区地质灾害既普遍又严重,主要类型有:地震、活动断裂、滑坡、地面裂陷、泥石流及土壤侵蚀等。其内力型地质灾害主要受新构造运动所控制,而外力型地质灾害多与人类活动有关,即与矿区开发有关。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1999年遭受到了连续第三个年关的旱灾,粮食总产量比上年下降了24%,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减产幅度最大的年份。本文对旱情、旱灾进行了分析,对抗灾自救中的呈些具体作法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最后用粮食生产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了抗旱效益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作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洪明  朱晓华 《灾害学》2000,15(4):86-89
深入地分析了灾害对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以及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灾害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的基本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上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灾情的结构与类型,还深刻影响其灾情程度.本文以处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深受旱灾影响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为案例,基于统计资料及野外调查,剖析了在气候干旱化程度加剧、农作物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增大的趋势下,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上地利用中,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其面积比例的调整,增强了粮食生产系统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调整上地利用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中国沿海地区近40年或更长时期主导灾害的资料分析其时空特征,特别是空间分布规律。根据综合灾害灾次图的分析指出,中国沿海地区共有3个灾害多发中心,最后将中国沿海地区划分为6个灾害类型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