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学视角的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灾害损失研究中概念模糊以及间接损失评估的忽略,首先从灾害管理对损失评估的需求出发,根据灾害损失的特点从经济学视角对灾害损失进行了分类和界定,澄清了存量损失与流量损失、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产出损失与福利损失等的内涵;进而,论述了灾害损失评估应遵循需求为导向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最后,重点论述了间接损失中健康影响、自然资源及生态系统服务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等的价值评估方法。以期为认识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完善灾害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提供思路。同时,除了研究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灾害损失的社会属性研究对于推动灾害经济学学科的建立,以及提高我国灾害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灾害损失的科学、系统评估是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前提基础。灾害损失分类呈现损失分类精细化方向发展,且灾后损失评估逐渐向灾后需求评估方向发展,但是灾害损失评估仍是需求评估的基础。灾害的社会和环境影响虽然很难用经济价值进行量化,但是其对社会经济产生的负面、广泛和深远影响使管理者不得不重视这种灾害后果的评估,以满足灾害管理的需要。同时,从经济学视角基于灾害损失发生过程的灾害损失分类更切合灾后需求评估和灾害过程管理的需要。针对我国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灾害损失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相关损失与影响评估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对于灾害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浒苔绿潮灾害已在我国黄海海域连续暴发10年,对沿岸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失,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对减灾具有现实意义的绿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还尚属空白,已不能满足浒苔绿潮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本文在归纳总结浒苔绿潮灾害致灾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浒苔绿潮灾害的灾害链,其后以业务化应用为出发点和归宿,初步构建了浒苔绿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并探索性的建立养殖业损失、旅游业损失、机会成本损失和生态损失的浒苔绿潮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期望促进绿潮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尽早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相似文献   

4.
尹宜舟  高歌  王国复 《灾害学》2021,(2):19-23,29
该文拓展了面向气象灾害损失评价的灾体模型,使得其适用性增强.基于新模型,对2003-2018年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损失及总损失年景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极端偏重灾害损失年景的有暴雨洪涝(2003、2010年)、台风(2005、2006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2005、2008年),另外各气象灾害偏重及以上的年景主要...  相似文献   

5.
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模型的建立及解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秦志英  龙良碧 《灾害学》2004,19(4):72-76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灾害事件频发已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根据灾害学原理和对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机制的研究,建立旅游灾害事件成灾模型,将在成功防范和减轻旅游灾害事件的损失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该模型主要就旅游灾害事件的基础条件、旅游灾害的诱发因素、旅游灾害的承灾体、旅游灾害损失类型、以及防灾减灾有效措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首次提出了灾害损失阈值的概念。灾害损失阈值的定义和确定,有可能成为灾害预防、灾害损失评估的关键性指标。灾害损失阈值可采用承灾体遭受灾害损失破坏程度的阶跃函数予以描述,还可从承灾体的内在特征(如暴露程度、易损性、防灾抗灾能力等)和所在区域的外在条件(如未来灾害可能达到的强度与频度)来揭示标的物承受灾损程度上下极限的临界值。灾害损失阈值应用于社会科学管理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对揭示灾害孕育机制和制定灾害预防、应急对策等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灾害灾情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气候年景、灾体量、气候风险三类指数以及客观化气象灾害过程识别方法,系统评估了2021年总体年景,以及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和损失年景。结果显示:2021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较差,属于高气候风险,但是气象灾害损失年景偏轻。暴雨洪涝风险等级高,但过程次数低于常年且损失年景总体偏轻;高温过程次数高出常年值1倍多,高温风险等级高;干旱、台风、低温冷冻害和雪灾过程次数均接近或低于常年,灾害损失年景均偏轻,风险等级分别属于略低、一般和一般。  相似文献   

8.
地震火灾损失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火灾是一种严重的震次生灾害,历史地震资料表明,地震火灾造成的损失有时甚至超过地震的直接破坏所造成的损失,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地震现场灾害的评估方法,结合我国地震结构损失评估的经验,建立了地震火灾损失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人口众多,每年都有许多重大的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生命损失。全世界每年都有10~20%的人遭受不同的灾害,这个不愉快的数字还在迅速上升。最大限度的防减灾害带来的损失已是人类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0.
每年自然灾害都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影响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若干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检验和估计。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规模与灾害对不同省级单位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各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与灾害损失和受灾人口总数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85,自引:19,他引:85  
本文从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出发,对自然灾害损失评估的工作准则、评估指标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自然灾害损失绝对值度量指标——灾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标度自然灾害损失的相对量指标——灾损率的概念,并建立了灾损率的等级划分标准,同时还讨论了自然灾害损失的可比价值换算问题。灾度和灾损率概念的确立,使自然灾害对社会财富的损失程度有了较为科学的、定量化的等级描述.灾度和灾损率的概念应用于灾害强度描述、救灾投入、灾害保险、减灾工作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善康  汤泉 《灾害学》1994,9(3):62-66
本文就我国国情及各省、区城市的条件、震情的差异,将全国不同城市综合性地作了一个宏观分类。这对推行城市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工作将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主要农业灾害及灾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农业灾害发生的气象背景,并利用1981~1990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的农业灾情状况及因灾而造成的粮、棉损失量。华北地区单位耕地面积的受灾率及成灾率分别为47.3%和23.0%,大致相当于二年一遇灾和四年一成灾。华北地区因农业灾害而造成的粮、棉损失量平均每年为397.0和34.5万吨,粮、棉损失率分别为4.9%及15.3%。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莱州湾地区海水入侵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入侵是近代出现在我国沿海的一种灾害,它的发生与发展已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表现在农业水土资源遭受破坏,粮食大幅度减产;工业用水紧张,设备锈蚀严重,成本显著升高;地方病增加,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本文以莱州湾地区为例分析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上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灾情的结构与类型,还深刻影响其灾情程度.本文以处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深受旱灾影响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为案例,基于统计资料及野外调查,剖析了在气候干旱化程度加剧、农作物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增大的趋势下,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上地利用中,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其面积比例的调整,增强了粮食生产系统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调整上地利用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胶东半岛西部沿海平原的海水入侵是我国目前这一灾害类型中最典型最严重的事件,已被列入我国“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进行研究和防治。本文分析了海水入侵灾害的现状、危害、成因和分布规律,提出了防治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EPRELIMINARYTHEORYOFCOMMANDPREPARATIONSONURBANSEISMICDISASTERRESCUEANDRELIEFYaoQinglin(姚清林)(TheInstituteofGeology,StateSeis...  相似文献   

18.
试论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特点与原则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在分析突发性自然灾害特征与灾害损失评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损失评估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为灾害损失评估理论和方法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常熟—太仓地震现场震害和经济损失快速评估的分析方法以及经济损失估算结果。文中还对直接统计和抽样统计两种震害评估的经济损失分析方法作了比较。最后对震害指数在这次烈度评定中的作用作了论述,对震区今后减轻灾害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岩石边坡稳定性的可靠性理论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撇开了传统的整体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条分法等安全每当法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采用可靠性理论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更符合工程实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