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在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地质灾害普遍发育,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不容轻视。地面沉降、水土流失、海水入侵等是沿海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的分布情况,可将沿海地区地质灾害划分为华北沿海-长江下游和东南-华南沿海两个区域。应采取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等有针对性的措施,对沿海地区不同地质灾害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3.
4.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灾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区内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及了人类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治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总结,归纳出自治区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及危害程度。同时依据地质灾害专项调查成果,在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比拟法,对全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灾害易发区划分,并针对内蒙古地质灾害状况与分布,提出了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最后,依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国土资源的重要性,划分出重点防治区,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其系统决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讨论地质灾害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并基于多目标决策特点,构造了三类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最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论述了本世纪以来,地质灾害防治现状:1.无预报、无预防;2.有预报而无预防;3.有预报、有预防方案而没有实施;4.有预报、有预防方案并组织实施。最后,提出减轻地质灾害8条对策。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碘缺乏病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北省碘缺乏病的流行分布与地势、地貌,土壤,地层岩性,饮水中的碘含量以及构造带密切相关,给病区居民供应碘盐和改善生态环境缺碘状况,是防治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广东省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率高,危害大.地震、滑坡、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变形等地质灾害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消极因素.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具有波动性,过去35年来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发期,分别是1985-1992年和1997年至今;其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耦合性,地质构造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粤西、粤北低山丘陵区和人类活动剧烈、经济发达的沿海平原地区都是重灾区.地质灾害与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它们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生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并调整人类的经济行为,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梅州市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灾害点数量多,以崩塌、滑坡为主,大多数灾害点个体规模小,稳定性差,危害程度小.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地质灾害点治理采取分期分批进行,主要以工程治理、搬迁和与生物工程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方法,同时对其它灾害项目进行分期分批建设,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历年来农业主要自然灾害的灾情及特点,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灾害的主要成因;同时提出了防治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3.
14.
陕西省林火灾害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陕西省5大林区9a火灾个例及相关资料,分析得出陕西省林火的时空分布规律,火源特点,林火造成的灾害,林火发生发展的影响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森林防火对策。 相似文献
15.
广东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广东的地质灾害种类主要有地震、滑坡、崩塌、水土流失、岩溶塌陷、坑道突水、软土变形、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库诱发地震、河港淤积、地方性氟中毒等。根据地理分带性、区域地壳运动、岩土特征、地质灾害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将全省地质环境划分为三个区、七个亚区,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震后冀东地区不断发生的岩溶地质灾害,分别与震区地壳应力骤增、岩溶发育、覆盖层薄、地下水活动强及抽排蓄水措施不当有关。用加强管理和排截堵方法已减轻了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大量的气象灾害资料,并与其它自然灾害相联系,将发生在湖北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归纳,将其划分为6大类18种,并对其影响作了简要的描述.同时,根据历史上湖北气象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气象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了湖北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最后,从减轻自然灾害的角度出发,针对湖北减灾工作的实际,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旱涝指标(即H=P/E)式计算了湖北省解放以来各年月的旱涝指数,它对给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旱涝轻重程度具有明显的分辨能力,由此确定了历年各自然季节的旱涝轻重年份的次序。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