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泥沙灾害链及其在灾害过程规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泥沙灾害是地球表层的主要灾害之一.泥沙灾害具有链锁式反应机制,在一定条件下构成泥沙灾害链.阐述了泥沙灾害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并以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泥沙灾害为例,对其链式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泥沙灾害链是泥沙灾害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泥沙灾害中隐含的渐发特征和强次生灾害特征,泥沙灾害链是研究泥沙灾害过程规律和特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关于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政  孙昭民 《灾害学》1998,13(1):88-91
在分析影响灾害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以具体灾害实例着重分析了社会因素对灾害的影响,指出社会因素影响灾害主要通过影响灾害源,承灾体的防、抗灾能力,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损失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讨论了有关灾害的基本概念,通过各主要灾害系统简要地介绍了主要灾害与灾害学研究工作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及其对“四化”建设的影响。在文中还讨论了专门灾害研究与综合灾害研究工作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灾害生态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立冬 《灾害学》1995,10(4):90-94
灾害生态学是从生态进化的角度上研究灾害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生态灾害的界定,生态灾害成因分析,来寻求防止或减轻生态灾害的有效途径.文章从灾害与生态进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研究灾害生态学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当前灾害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为灾害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灾害系统与灾害学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系统观点对灾害定义和灾害学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依据灾害的主要成因和成灾区域,把灾害从总体上分为天、地、生三个最高层次的一级灾害系列和相应的二级灾害系列(根据需要还可以划分更次一级的灾害系列),并从灾害的轻重缓急、时空过程、破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角度上,讨论了综合灾害学和灾害系统工程学的主要任务、研究课题和社会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于良巨 《灾害学》2021,(1):13-17
我国温带风暴潮灾害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沿岸,其中莱州湾沿岸是频繁发生的重灾区。以识别莱州湾沿岸发生的温带风暴潮灾害链的组成为研究目标,通过2次典型灾害事件分析了温带风暴潮灾害的成因、发生及其演化规律等问题,进而识别了温带风暴潮灾害链发生过程中的灾害类别及相应致灾因子,根据致灾过程提出了5种灾害链条,最后区分了不同行业灾害损失中主要致灾因子的作用。研究结果可对温带风暴潮灾害链的预警及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根据中国主要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洪涝和冷冻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而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旱灾是最严重的灾害,受灾面积是洪涝面积的2.3倍。分析了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严重影响,玉米和大豆产区主要是旱灾,早稻和晚稻产区主要是冷害和洪灾,一季稻和棉花产区主要是洪涝和旱灾,冬小麦和油菜产区的严重减产主要受冻害影响。  相似文献   

8.
陕西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修正了陕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农作物气候适应性域;利用Delphi、VC 、VB与SQL Server等开发工具,开发了一套基于Client/Server结构的市县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农业气象灾害数据管理、农业气象成灾条件分析、农作物全程气象适应性监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组成.  相似文献   

9.
灾害经济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彦东  于汐 《灾害学》2013,(1):117-120,145
灾害经济思想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970年代后,灾害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灾害经济影响模型、生命价值评估和灾害保险与灾害风险证券化等方面。文章提出灾害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灾害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灾害损失评估、减灾理论、灾害短期经济影响、灾害与长期经济增长、生命价值评估、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后恢复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连阴雨灾害评估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爱这国 《灾害学》1997,12(2):49-53
论述了江苏省的连阴雨灾害,并根据连阴雨灾害的特征建立了包含灾害持续无数、总降水量和总日照距平三个主要要素的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的连阴雨灾害发生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再议减轻自然灾害系统工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进展,我国的减灾工作已进入制定减灾规划,实施减灾规划的新阶段,即进入减灾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段。为了推动减灾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先进的科学支持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建立自然灾害信息系统;进行自然灾害区划与减灾区划;开展综合预报;建立自然灾害评估系统;进行灾害教育;发展灾害保险;推动减灾工作社会化与产业化;建立减灾示范区;开展灾害科学体系的全面研究和进行国际交流等。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中国灾害法律法规文件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鹏  李宁  范碧航  刘雪琴  温玉婷 《灾害学》2011,26(3):109-114
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所明确的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的7种自然灾害分类为依据,以万方数据库查询的法律、法规、标准为基础,总结中国近30年自然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建设成就。通过对中国已经颁布的与灾害相关的国家级法律法规、预案的查询,明确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颁布数量与时间演变和更新频率为9.6年/次。并提出4条建议,协调灾害法律法规文件出台数量不平衡现状;查清灾害法律法规文件的更新程度;修正未能随环境变化及时更新的灾害法律文件;制定灾害管理过程中仍然缺失的必要灾害法律法规文件。  相似文献   

13.
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是山地灾害链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地震作用后,灾害单体之间的连锁作用强烈,成灾机理更加复杂,防治难度大增,因此只针对灾害单体的减灾思想,很难对灾害链整体进行遏制,而必须从灾害链的各个关联环节着手,建立新的减灾框架。从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的成灾特点和防治思路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针对成灾规律特征,提出了5种山地灾害链的断链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4.
灾害分类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卜风贤 《灾害学》1996,11(1):6-10
灾害分类是灾害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灾害分类方法。本文通过对灾害总体性质的研究分析,提出灾型、灾类、灾种三级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5.
关贤军  徐波  尤建新 《灾害学》2008,23(1):128-131
对城市灾害风险管理以及城市灾害和城市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构成要素角度解析了城市灾害的形成和城市灾害风险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冯凯  徐志胜  王丽 《灾害学》2006,21(1):1-7
可视化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研究,不仅可以实现对灾害空问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管理和时空分析,而且为灾害的防治、应急管理和工程论证等提供可靠的依据,是解决灾害实验的危险性和不可重复性的最佳途径。本文在综述灾害防治手段及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了灾害的定义和特征,论述了灾害的分类与分级方法,研究了孕灾环境、承灾体和致灾因子的成灾模式,提出了灾害空间的涵义。在灾害本质解析的基础上,提出灾害数字仿真重构理论的概念,并论证了理论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有偿救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6,11(2):15-18
从人们的救灾心理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入手,探讨了有偿救灾对于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使防灾减灾最终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从而逐步减少灾害的现实意义。指出在我国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积极发展有偿救灾,使之逐步成为主要的灾害救助形式,并且提出了建立政府救灾基金,建立救灾公积金,以及鼓励企业以联合经营形式对受灾企业进行救助等有偿救灾设想。  相似文献   

18.
灾害熵:概念引入及应用案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某一区域的灾害风险反映珠不确定性。据此,本文采用信息熵的理论与方法,引入了区域灾害熵和区域灾害加权熵概念,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选取山东省作为应用案例研究的区域,利用了1949 ̄1994年旱灾、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资料计算了旱灾、洪涝灾害的区域熵和区域灾害加权熵。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灾害加权熵可以作为表征区域灾害风险整体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本文给出了区域灾害熵计算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洞庭湖区洪涝灾情评估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运用三因子联立评估法,评定了洞庭湖区洪灾、涝灾和洪涝灾的灾度,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构建了洪涝灾情指数,并运用联环替代法对各灾情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洞庭湖区洪涝灾度具有阶段性和准周期性等特征;洪水灾情因素是综合灾情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各灾情因素影响方向不完全一致,其中起放大作用的因素反映出洪涝灾害的新特点;涝灾日趋严重,应加强涝灾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